【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立秋:秋意初來,在夏糧豐收的歡愉中企盼清涼
【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
立秋:秋意初來,在夏糧豐(feng) 收的歡愉中企盼清涼
作者:侯楠楠
秋天的第一個(ge) 節氣——立秋,悄然而至。古人將立秋分為(wei) 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偏北風的頻率增多,清晨植物的葉片上開始出現晶瑩的露珠,蟬也不再如夏季之時叫得高昂響亮。
立秋過後問夏糧。這麽(me) 說來,立秋是個(ge) 有點令人緊張的節氣,因為(wei) 它是有KPI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秋,揫(同‘揪’)也。物於(yu) 此而揫斂也。”立秋時植物成熟,草木結籽,“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裏話豐(feng) 收”,頂著酷暑辛勤耕耘的農(nong) 人終於(yu) 迎來了喜悅時刻,收獲的季節到了。部分地區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diu) ”的說法,意思是農(nong) 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feng) 收;若立秋日在農(nong) 曆六月,則五穀不豐(feng) 。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yu) 村莊平地少,隻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或掛曬收成的農(nong) 作物,慢慢演變出了“曬秋”的傳(chuan) 統習(xi) 俗,農(nong) 家鋪滿應季成熟的瓜果,紛紛開始凡爾賽。
《敦煌二十四節氣》原畫出自《不可思議的敦煌·與(yu) 萬(wan) 物共生長》創作展——最佳創作團隊獎「豆莢創意」小朋友們(men) 的集體(ti) 創作。動畫製作:滿晨
大豐(feng) 收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麽(me) ?當然是貼秋膘!清代《京都風俗誌》中就寫(xie) 道:“立秋日,人家亦有豐(feng) 食者,謂之貼秋膘。”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立夏時“秤人”的習(xi) 俗,其實,立秋也要稱體(ti) 重,立夏“秤人”就是為(wei) 了與(yu) 立秋時的體(ti) 重做個(ge) 對比,觀察經過一整個(ge) 炎熱夏季之後的健康狀況。許多人因夏季炎熱,食欲不佳,即“苦夏”,所以大家認為(wei) 到了立秋就該補一補了。到了此時,吃貨們(men) 也終於(yu) 有了充足的理由,烤肉、火鍋都可以安排起來了。
立春時“咬春”,立秋時便“咬秋”,民間有“立秋吃六瓜,藥方可不抓”的俗語,這六種瓜分別為(wei) 黃瓜、苦瓜、絲(si) 瓜、南瓜、西瓜、冬瓜。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當然,豐(feng) 收了以後也不能忘記祭祀土地神,叫作“秋社”。中國先民認為(wei) ,一切收獲都來自於(yu) 土地的饋贈,立秋後第五個(ge) 戊日被定為(wei) 秋社祭神的日子。現在,在部分地方仍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習(xi) 俗。
從(cong) 人們(men) 對氣溫的實際感受上來說,立秋似乎又是個(ge) 比較沒有存在感的節氣,因為(wei) 立秋這一天往往還在暑伏之中,夏季的餘(yu) 威尚在。實際上,立秋節氣隻是預示著秋天的開始,但熱氣消散和氣溫降低都尚需時日,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難消”。
那秋天來沒來,判斷標準到底是什麽(me) ?氣象專(zhuan) 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國各地進入四季的時間不同,為(wei) 使四季劃分能與(yu) 各地自然景象、生活節奏吻合,氣象部門采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即以候(五天為(wei) 一候)平均氣溫作為(wei) 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攝氏度以上時為(wei) 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下時為(wei) 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攝氏度之間為(wei) 春秋季。因此,“立了秋,涼颼颼”這樣似乎與(yu) 人們(men) 實際感受不符的民諺,是將立秋三候作為(wei) 一整個(ge) 周期來看,也飽含人們(men) 祈盼清涼的美好願望。
立秋也一直是個(ge) 有儀(yi) 式感的節氣。據《禮記·月令》記載,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親(qin) 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yu) 西郊”,不僅(jin) 舉(ju) 行祭祀秋神的儀(yi) 式,同時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後漢書(shu) ·誌·禮儀(yi) 中》則提到,在漢代,“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領緣中衣,迎氣於(yu) 白郊”,儀(yi) 式結束後,百官再換絳色朝服並穿至立冬;到了宋代,據《夢梁錄》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yu) 禁廷內(nei) ,以梧桐樹植於(yu) 殿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此時梧桐樹或許還能應聲落下幾片葉子,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有畫麵感?
總體(ti) 來說,立秋是個(ge) 歡欣富足的節氣。白居易詩裏有“是夕涼飆起,閑境入幽情”的句子,秋意初來的夜晚,人的內(nei) 心變得安靜柔軟。不過,建議大家“貼秋膘”適度,不然人也會(hui) 變得過分柔軟。
光明網×敦煌畫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