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直麵書法批評的弊病 ——從孫過庭書法批評觀談起

發布時間:2022-08-08 16:44:00來源: 光明網

  直麵書(shu) 法批評的弊病 ——從(cong) 孫過庭書(shu) 法批評觀談起

  張浩

  “吾嚐盡思作書(shu) ,謂為(wei) 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li) ,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餘(yu) 乃假之以湘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wei) ,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

  孫過庭《書(shu) 譜》被曆代書(shu) 家視為(wei) 最重要的書(shu) 法理論著作,上述這段話便出自其中,然而這段話卻常常被人忽略。我們(men) 不妨從(cong) 孫氏撰寫(xie) 《書(shu) 譜》的初衷來窺探一二。

  日本學者中田勇次郎在《中國書(shu) 法理論史》一書(shu) 中談到,太宗至武朝年間,王羲之被推為(wei) 書(shu) 林中最理想者而加以景仰。他為(wei) 何優(you) 秀卓絕,其理論依據是什麽(me) ,在孫過庭以前幾乎沒有人解釋清楚,造成了不少學書(shu) 者的盲從(cong) ,不知如何讀懂王羲之書(shu) 法,不知從(cong) 王羲之那裏學些什麽(me) 。孫過庭有感於(yu) 此,精心撰寫(xie) 了《書(shu) 譜》,希望幫助他人了解王羲之書(shu) 法的真諦。而上述文字卻與(yu) 《書(shu) 譜》主要探討的內(nei) 容相左,難免被邊緣化。

  孫過庭從(cong) 品評、書(shu) 體(ti) 、技法等角度論述書(shu) 法學習(xi) 的方方麵麵,認為(wei) 書(shu) 法要達到“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王羲之書(shu) 法恰恰做到了這一點,故而被推為(wei) 第一。孫過庭以王羲之為(wei) 範例,闡述了自己的書(shu) 學思想,被後人奉為(wei) 圭臬。加之孫氏以駢體(ti) 作文,辭藻華麗(li) ,讀來朗朗上口,令學書(shu) 者往往醉心其中,但凡好者似乎都能說上一兩(liang) 句,諸如“或重若崩雲(yun) ,或輕如蟬翼”“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等等。然而,文首引用的這段文字平平無奇,從(cong) 字麵意思來看,隻是表達孫過庭對其自身遭遇的不滿。相較之《書(shu) 譜》中關(guan) 乎書(shu) 家、技法、書(shu) 體(ti) 、創作的多方麵論述,似乎不值一提。

  深入思考這段文字可知,孫氏的目的是借用自己的經曆,批評當時的書(shu) 法品評風氣,或許更應將其視為(wei) 書(shu) 法批評的批評。孫過庭以書(shu) 作示人,希望得到中肯的點評,然而這些人卻不屑一顧。又假托前人名諱加以做舊,反而得到一致好評,讓孫氏感慨知音難覓。我們(men) 大致可以從(cong) 中發現孫氏主要暗諷了四種現象:一是精心作書(shu) ,被書(shu) 藝淺薄之人視而不見;二是一些人自視年高,隨意譏諷;三是認為(wei) 隻要是古人作品便是好的;四是盲目跟隨他人言論。

  書(shu) 法發展至唐代,書(shu) 法批評已經成為(wei) 書(shu) 法藝術活動的重要環節。

  《封氏見聞記》記錄了李邕、蕭誠二人的一段軼事。李邕書(shu) 文俱佳,為(wei) 當世名流,然而卻執著於(yu) “貴古賤今”的品評陋習(xi) ,對蕭誠書(shu) 法有所不屑。蕭氏小施伎倆(lia) ,假托右軍(jun) 真跡,李邕見之,驚呼“平生未見”。直到被告之真相,再次轉變態度又言“未能好”,而在座賓客也一直跟隨李邕的言論附和。李邕書(shu) 法水平自不必說,對蕭誠書(shu) 法的好壞應該心裏有數,何況蕭誠仿王羲之書(shu) 法幾可以假亂(luan) 真,故不存在自命不凡胡亂(luan) 評價(jia) 的問題。這種來自精英階層的荒謬評價(jia) 標準,已經成為(wei) 一種病態的風氣,導致普通民眾(zhong) 在權威麵前“人雲(yun) 亦雲(yun) ”的現象。

  “貴古賤今”的陋習(xi) ,充斥在書(shu) 法批評、臨(lin) 習(xi) 、書(shu) 風趣尚等諸多方麵。恰恰因為(wei) 這個(ge) 現象普遍存在於(yu) 全社會(hui) ,導致了作偽(wei) 之風的盛行,為(wei) 後世書(shu) 法鑒定與(yu) 批評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例如一直以來被認為(wei) 是王獻之真跡的《中秋帖》,實則為(wei) 米芾書(shu) 寫(xie) ,歸為(wei) 顏真卿名下的《湖州帖》也早已被鑒定為(wei) 米芾所書(shu) 。不少對米芾的研究表明,當時崇古之風日盛,“貴古賤今”的現象比比皆是,米芾一向恃才傲物,假托前人作書(shu) ,欲與(yu) 先賢比肩的心態,正是內(nei) 心對當時書(shu) 法品評風氣不滿的一種“叫板”。

  隨著朝代更迭,這種現象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雖然向古人學習(xi) 是必要途徑,但隨之伴生的是盲目“崇古”,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四王”為(wei) 主流的繪畫風格,受到皇家欣賞,但繪畫作品徹底喪(sang) 失了自我,成為(wei) 前朝繪畫的附庸,甚至為(wei) 學唐人還是學宋人爭(zheng) 論不休。美術領域的學者也不止一次批評了這種行為(wei) ,稱其為(wei) “最沒有出息的爭(zheng) 論”。與(yu) 此同時“四僧”繪畫卻難入主流,顯然,當時隻有“仿古”才會(hui) 受人追捧,與(yu) 孫氏批評的“貴古賤今”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以上幾則案例我們(men) 發現,孫氏批評的現象是彼此相扣的。權貴之人的言論具有很明顯的“煽動性”,普通民眾(zhong) 多數攀緣附會(hui) 、盲目跟隨,加之其中大量不懂裝懂、倚老賣老之人胡亂(luan) 評說,導致書(shu) 法批評陷入一種尷尬局麵,時至今日仍然存在。

  誠然,書(shu) 法批評是書(shu) 法藝術向前邁進的必要條件,甚至可以左右書(shu) 法的走向。書(shu) 法批評的良性發展,可以推動書(shu) 法藝術發展,書(shu) 法批評的不足則會(hui) 阻礙書(shu) 法藝術的發展。隨著時間推移,書(shu) 法品評從(cong) 書(shu) 法、人、自然的討論進入具象的風格技法討論,迎來了書(shu) 法批評的新局麵。它並不意味著孫氏所言批評之弊就此消失,而是在前文描述的四種現象之外,由於(yu) 品評方式的變化,伴生了新的批評問題。

  康有為(wei) 在撰寫(xie) 《廣藝舟雙楫》、評價(jia) 曆代碑刻時,大量使用感受性詞匯,例如“束身老儒,節竦行清”“烏(wu) 衣子弟,神采超俊”等,並未將品評落在書(shu) 法風格、技法等具體(ti) 問題上。雖然這種方式無可厚非,但理解這些語匯需要建立在一定文學素養(yang) 與(yu) 書(shu) 法基礎之上,才能從(cong) 諸多相似辭藻中,對照碑版圖片,區分各碑風格。康有為(wei) 在當時有極高聲望,諸多以《廣藝舟雙楫》語詞表達作為(wei) 參考的品評,致使書(shu) 法批評逐漸走向類似性感受語匯的評介,這種批評充斥著大量模棱兩(liang) 可的詞匯,無法準確地表述作品。特別是具有社會(hui) 影響力的人也在使用這樣的批評方式時,導致很多人盲目跟隨,失去了自己的判斷。此外,書(shu) 法與(yu) 商品經濟之間的關(guan) 係日趨緊密,書(shu) 法批評被金錢綁架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導致書(shu) 法批評喪(sang) 失了應有的公允。

  總之,書(shu) 法批評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諸如自命不凡、胡亂(luan) 評說,倚老賣老、隨意譏諷,盲目崇古、厚古薄今,愚信權威、人雲(yun) 亦雲(yun) ,語詞含混、模棱兩(liang) 可,諂媚權貴、喪(sang) 失公允等。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仍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jue) ,有些已經成為(wei) 阻礙書(shu) 法藝術發展的因素。不少人選擇對其避而不談,致使其“代代相傳(chuan) ”。但是我們(men) 不得不提出警醒:當今的書(shu) 法從(cong) 業(ye) 者如果繼續對此視而不見,隻會(hui) 使書(shu) 法批評的弊病蔓延,左右書(shu) 法審美意識,最終對書(shu) 法這門傳(chuan) 統藝術帶來毀滅性打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