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軍事美術:以視覺見證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奕品
建軍(jun) 95年來,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與(yu) 中國社會(hui) 、文化和思想的變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構成了現代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單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發展中國特色的強軍(jun) 之路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論斷,極大地推動了人民軍(jun) 隊的現代化建設,也使軍(jun) 隊文化事業(ye) 的發展得到社會(hui) 更廣泛的關(guan) 注。在這個(ge) 大背景下,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一方麵繼承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另一方麵在新形勢、新任務麵前探索一種新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展現出鮮明的時代麵貌。我們(men) 可以說,軍(jun) 事題材美術承載著既有曆史厚度又富時代新意的價(jia) 值。
從(cong) 最近的第13屆、第14屆全軍(jun) 美展來看,展出作品麵貌豐(feng) 富,氣勢充沛,從(cong) 內(nei) 容含量到表現形式都新意紛呈。大部分作品站立在現實主義(yi) 創作立場上,兼顧宏大敘事與(yu) 微觀表述,同時沒有忽略對於(yu) 形式風格的探索和追求。有的作品是對領袖形象和軍(jun) 史上壯烈場景與(yu) 大事件的追懷與(yu) 複現,也有很多作品顯露出創作者捕捉瞬間、刻畫細節的努力。除了軍(jun) 人主體(ti) 創作的正麵實錄,也有以“他者”的眼光來記述軍(jun) 旅生活和戰士形象的作品,以全新的觀察角度反映了軍(jun) 民關(guan) 係。頗具創新的是,一些雕塑、裝置等當代藝術也進入展廳,對軍(jun) 事主題與(yu) 觀念藝術的融合做出積極的嚐試。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也占據相當比重,展現出構築軍(jun) 事題材藝術精品的生動實踐,許多佳作令人印象深刻。
周長春的《和平使命·藍色交響曲》以三聯畫的形式,展現了全副武裝的空軍(jun) 飛行員在機場上熱火朝天進行實戰化訓練的人物群像場景。整幅作品突出軍(jun) 味、兵味、戰味,展現新語境裏“正義(yi) 之師”“文明之師”的獨特風采。從(cong) 加強培育戰鬥精神這一角度來展現改革強軍(jun) 嶄新風貌,陳林的油畫《鋼與(yu) 泥·前進》選擇的是戰士們(men) 訓練經過泥潭的一個(ge) 場景,雖然隻是平常戰術訓練的一個(ge) 瞬間,卻以小見大讓觀者看到了我軍(jun) 將士獻身使命的鋼鐵意誌和決(jue) 心。張愷桐的國畫《使者》表現了中國維和戰士為(wei) 非洲居民送水、取水的場景。整幅作品體(ti) 現出我國軍(jun) 隊走向世界的姿態以及維護和平的使命和擔當。此外,王一帆的《智勝空天》、張蕊的《使命行動》、劉魯新的《深藍·深藍》、竇鴻的《東(dong) 風第一旅》、王樹鵬的《軍(jun) 列91538次》、孫振生的《雪地情》、陳繼龍的《南海堅兵》、李如的《和平之泉》等作品也都以豐(feng) 富的造型手段和強有力的表現方式,詮釋、宣傳(chuan) 黨(dang) 在新時代的強軍(jun) 思想和目標,深刻再現了我軍(jun) 履行新任務、新使命的新風貌,生動描繪了新時代士兵的新風采。
軍(jun) 旅美術家創作隊伍的“突擊占領”和“高地亮相”,成為(wei)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生力軍(jun) ,是因為(wei) 軍(jun) 旅美術家群體(ti) 有良好的現實主義(yi) 創作傳(chuan) 統,並且是一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形成了“傳(chuan) 、幫、帶”的繪畫體(ti) 係,每個(ge) 軍(jun) 兵種都有自己的創作帶頭人和組織者,能夠精心組織,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而軍(jun) 事題材本身的特殊性和身在其中的軍(jun) 旅生活體(ti) 驗,也給予了軍(jun) 旅美術家獨有的優(you) 勢。除了受老一輩軍(jun) 事畫家創建的軍(jun) 事繪畫風格樣式的影響,軍(jun) 旅美術家還接受著學院派教育之外的駕馭大型繪畫場麵的係統訓練。這就使得軍(jun) 旅美術家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少了“輕音樂(le) ”“小夜曲”,更多的是雄強有力的“生命交響”。
當然,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也還有一些課題值得研究,比如作為(wei) 獨特的軍(jun) 事題材創作與(yu) 普遍意義(yi) 上的美術創作,二者在藝術規律上如何構成深層關(guan) 係;比如從(cong) 創作主體(ti) 而言,軍(jun) 人藝術家與(yu) 非軍(jun) 人藝術家在創作軍(jun) 事題材作品中顯現在思想、視角、創作方法上的異同;比如軍(jun) 事題材美術創作在寫(xie) 實主義(yi) 的維度上如何能進一步打動人心;比如彰顯主題與(yu) 語言探索,即如何在美術創作中把語言的探索上升為(wei) 一種文化的表述,體(ti) 現當代中國獨有的美術精神,從(cong) 而在軍(jun) 事主題上完成一種全新的創造,等等。
與(yu) 西方現代性之路不同,中國美術的現代性是以重大題材的創作為(wei) 開端的,因此,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把握軍(jun) 事美術創作的基本規律,總結它的基本特質,並實現其現代性的轉變是一個(ge) 重要的課題。藝術史的規律告訴我們(men) ,單向度的主題關(guan) 懷不能淹沒對藝術本體(ti) 語言的精細打磨與(yu) 審慎探求,主題內(nei) 容會(hui) 隨時代遷徙不斷產(chan) 生新意,而如何在語言上加以錘煉似乎是更為(wei) 重要的問題。在更為(wei) 廣闊的文化背景中,這與(yu) 中國美術的現代走向趨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聚焦和描繪中國特色強軍(jun) 之路的精神圖譜和視覺見證,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當代軍(jun) 事美術和其他重大主題美術創作一樣,任重道遠,正步向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哲學引導社會進步——韓樹英哲學思想與貢獻研究
回望韓樹英的哲學人生,他不僅是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哲學家,而且是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引導中國社會進步的哲學家。[詳細] -
古典學與史學的公共精神
1855年3月4日,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希臘史學者費爾頓教授向英國學者喬治·芬利寄出了一封口吻頗為嚴厲的回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