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技術的曆史與未來
作者:劉逸宸、付巧妹(分別係中科院古脊椎所特別研究助理,研究員)
基因組三維結構、類器官技術、微生物組學研究、大腦單細胞測序、癌症疫苗……突飛猛進的生物技術不僅(jin) 推動了科學研究的發展,也滲入我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當今人類的生活與(yu) 健康。對此,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布特刊,專(zhuan) 題討論最新生物技術的前沿和發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員受邀領銜古DNA前沿領域,針對古DNA技術的發展與(yu) 未來撰寫(xie) 評述性文章(第一作者為(wei) 中科院古脊椎所特別研究助理劉逸宸)。該論文於(yu) 2022年7月21日在《細胞》雜誌上在線發表。
重建已滅絕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組、繪製全球人群遷徙交流曆史、挖掘最古老東(dong) 亞(ya) 現代人——“田園人”的遺傳(chuan) 結構、揭示東(dong) 亞(ya) 人群末次盛冰期前後適應性基因的變化、追溯中國南北方人群格局的形成、溯源南島語係人群的中國南方起源……在過去十餘(yu) 年裏,研究人員利用古DNA技術發掘出那些遺落了成千上萬(wan) 年的遺傳(chuan) 信息,從(cong) 中抽絲(si) 剝繭,不斷刷新我們(men) 對人類曆史的認知。
那麽(me) ,古DNA技術有什麽(me) 樣的發展曆史和重大突破?目前的技術瓶頸和解決(jue) 方案是什麽(me) ?未來,古DNA技術如何發展?
一網打盡——高通量測序革新古DNA領域
高通量測序,又叫“二代測序”,是一種快速測定大量DNA序列的技術。在高通量測序普及之前,古DNA領域隻能依賴PCR技術測定少數特定DNA片段的序列。這種方法獲取的DNA信息極其有限,而且難以區分真正的古DNA和汙染DNA。高通量測序理論上能測序樣本中所有DNA分子的信息,且成本逐年降低。即使是含量極低的古DNA,也能很有效地對其進行測序。不僅(jin) 如此,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如mapDamage軟件),我們(men) 還能快速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古DNA損傷(shang) ,從(cong) 而達到鑒別古DNA的目的。這一方法,也成了領域中古DNA檢測的重要標準。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根據古DNA的特點,對高通量測序的實驗方法(DNA文庫構建)進行了多種調整與(yu) 優(you) 化。其中,half-UDG處理和單鏈DNA文庫的構建是最重要的兩(liang) 項技術突破。Half-UDG技術既能保留部分DNA末端損傷(shang) ,又能修複大部分古DNA損傷(shang) ,從(cong) 而在保留古DNA特征的同時,提高古DNA測序結果的準確性。單鏈DNA文庫則是針對古DNA中常常存在大量單鏈黏性末端的情況,直接將雙鏈DNA變性成單鏈DNA構建文庫,從(cong) 而更有效地測序受損的單鏈古DNA。
挑戰極限——DNA捕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盡管高通量測序已能較為(wei) 有效地測序古DNA,但由於(yu) 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汙染DNA,使得測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無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古DNA序列常常隻占測序數據的1%不到。對此,研究人員在古DNA領域研發應用了DNA捕獲技術——通過設計DNA或RNA探針,像釣魚一樣把目標古DNA從(cong) 海量的汙染DNA中“釣取”出來。這項技術廣泛應用於(yu) 人類古基因組研究中,目前超過2/3的人類古基因組數據來自一個(ge) 叫“1240k”的探針組的捕獲數據。
DNA捕獲技術不僅(jin) 使得對古DNA的測序效率大大提高,還能有效從(cong) 一些“棘手”的樣本中得到足夠的數據用以分析。一個(ge) 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古代南方人群的基因組研究。中國南方溫暖潮濕的環境和當地的酸性土壤都不利於(yu) 古DNA的保存,使得這片區域的古DNA研究一度處於(yu) 空白狀態。利用DNA捕獲技術,付巧妹團隊成功獲取了30個(ge) 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組信息,揭示了一萬(wan) 餘(yu) 年以來東(dong) 亞(ya) 和東(dong) 南亞(ya) 交匯處的人群遺傳(chuan) 史。
最近,古DNA研究人員進一步挑戰極限,他們(men) 脫離化石的桎梏,直接從(cong) “土”(沉積物)裏提取古DNA。這項技術已成功應用在丹尼索瓦洞和白石崖溶洞中,成功獲取了數萬(wan) 年前的已滅絕古人類的DNA。
未來可期——提升效率、拓寬視野、著眼當今人類健康
雖然古DNA領域成果豐(feng) 碩,但古DNA研究卻一直充滿了艱辛和挑戰。古DNA本身極易受到汙染,其實驗也極為(wei) 精細,以往古DNA提取和建庫幾乎全程都依賴人工操作。最近,在全球少數幾個(ge) 實驗室中,部分古DNA實驗步驟成功整合到全自動移液機器人平台中,不僅(jin) 極大節省了人力和物力,還減少了人工操作引入汙染的風險。然而,目前樣品的前期處理步驟仍隻能依賴人工,如何把這項耗時耗力的工作整合到自動化體(ti) 係中,是古DNA實驗技術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難關(guan) 。
另外,古DNA技術的應用遠不止於(yu) 人類古基因組。通過古微生物DNA信息追溯古代疫病流行和共生微生物演化、利用古表觀遺傳(chuan) 學信息探究古代動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古蛋白質探索更大時間尺度的人類演化,都是古分子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如何更有效地獲取這些信息,並將信息進行多維度結合,將是未來研究的難點之一。
古DNA是帶著時間刻度的遺傳(chuan) 信息,它從(cong) 獨特的視角書(shu) 寫(xie) 了人類數萬(wan) 年來的演化與(yu) 適應。這些歲月的痕跡不僅(jin) 記錄了人類的遺傳(chuan) 曆史,還在持續地影響著現今人群的生理和健康。我們(men) 一些重要功能基因單倍型就推測來自已滅絕古人類,這些基因涉及先天免疫、脂代謝、高海拔適應性、膚色、新冠重症易感性等。還有關(guan) 於(yu) 我們(men) 東(dong) 亞(ya) 人群特有的與(yu) 頭發和牙齒表型相關(guan) 的基因型,也是在末次盛冰期之後頻率升高,推測與(yu) 環境適應性相關(guan) 。然而,還有很多很多古DNA研究發現的特殊基因型的功能還未能確定。在未來,可以通過構建動物模型並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對這些發現進行驗證。結合古DNA技術與(yu) 現代前言分子生物學技術,我們(men) 將能更清晰地理解演化史對我們(men) 當今人類健康的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