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手藝人 何愁“守藝人”——甘肅職教課堂開展非遺課程的啟示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封 塵 張子藝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牽手職業(ye) 教育,會(hui) 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第三十六條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e) 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或者課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教學和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和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
近年來,甘肅省積極探索將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深度融入國民教育體(ti) 係,讓非遺紮根職教課堂,令非遺煥發新的生機。甘肅省文旅廳副廳長呂興(xing) 來表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將為(wei) 非遺職業(ye) 教育“保駕護航”,條例為(wei) 實踐指明方向,實踐活動又為(wei) 條例探尋非遺職業(ye) 教育之路。
在剛剛過去的畢業(ye) 季,甘肅剪紙傳(chuan) 承人史婷的學生們(men) 創作了大幅剪紙作品《朝聖九色鹿》。10米長的剪紙長卷裏,山巒、祥雲(yun) 、身披彩帶的飛天、騎馬的將軍(jun) 等令觀者應接不暇。史婷感慨:“孩子們(men) 的畢業(ye) 設計真好,我為(wei) 他們(men) 驕傲!”
今年是史婷在蘭(lan) 州職業(ye) 技術學院非遺學院任教的第四年,她也見證了該學院成立四年來的發展。
2017年,《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意見提出,推進職業(ye) 院校民族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示範專(zhuan) 業(ye) 點建設。
“蘭(lan) 州職業(ye) 技術學院以此為(wei) 契機,在原藝術設計等專(zhuan) 業(ye) 的基礎上,針對西部地區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專(zhuan) 業(ye) 人才極度缺乏的現狀,於(yu) 2018年4月成立了非遺學院,這也是西北地區高校的首家非遺學院。”蘭(lan) 州職業(ye) 技術學院非遺學院院長杜軍(jun) 介紹,學院設有洮硯、唐卡、剪紙、彩陶、木雕、葫蘆雕刻、古籍修複、版畫、書(shu) 畫裝裱、敦煌彩塑十個(ge) 大師工作坊。
2020年,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與(yu) 蘭(lan) 州文理學院經過協商研究,決(jue) 定在《蘭(lan) 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專(zhuan) 欄,填補了甘肅非遺專(zhuan) 業(ye) 研究平台的空白。
2021年,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與(yu) 蘭(lan) 州資源環境職業(ye) 技術學院共同成立了甘肅省非遺保護與(yu) 教育研究所,標誌著甘肅省非遺保護、教育、研究等工作走向多方合作之路。同年,由酒泉職業(ye) 技術學院牽頭、全省20餘(yu) 所職業(ye) 院校參與(yu) 的甘肅省非遺職業(ye) 教育集團成立。
甘肅省非遺職業(ye) 教育集團秘書(shu) 長楊潔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強調動手能力和校企合作,職業(ye) 院校有大量的實踐課程,在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方麵具有天然的優(you) 勢;職業(ye) 院校做好非遺傳(chuan) 承必須紮根本土,為(wei) 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培養(yang) 人才。
2022年,由蘭(lan) 州文理學院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本科專(zhuan) 業(ye) 獲批設立,這是甘肅省首個(ge) 非遺保護本科專(zhuan) 業(ye) ,為(wei) 係統化的非遺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提供了土壤。
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劉衛華表示,職業(ye) 院校開展非遺教育,可以突破中國傳(chuan) 統師帶徒模式的諸多局限,能把教育、文化、產(chan) 業(ye) 和市場價(jia) 值貫穿起來形成合力,非遺教育是職教創新和職教服務地方發展的又一個(ge) 突破口。
蘭(lan) 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河口古紗燈的傳(chuan) 承人張振祥多年來苦於(yu) 手工紗燈難以量產(chan) 、創新,最近他接到了非遺文創工作者吳國尚的電話,兩(liang) 人相談甚歡、一拍即合。“我試圖讓剪紙元素融入燈具製作,希望傳(chuan) 統技藝能夠在當代被更多人喜歡和接受。”吳國尚說。
吳國尚2021年畢業(ye) 於(yu) 蘭(lan) 州職業(ye) 技術學院,在校期間受過較為(wei) 係統的非遺教育培訓,畢業(ye) 後他從(cong) 事非遺相關(guan) 工作,同時還參與(yu) 幾家小學“非遺進校園”的剪紙教學工作。“我的目標是成為(wei) 非遺走入大眾(zhong) 的推動者。如果每個(ge) 從(cong) 業(ye) 者都能推動一點點,非遺一定會(hui) 更快地走進市場、走進大眾(zhong) 生活。”
90後袁奕是甘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安口砂器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人,畢業(ye) 於(yu) 無錫工藝陶瓷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的學習(xi) ,使他對傳(chuan) 統技藝、器型有更多想法。“希望能生產(chan) 出現代受眾(zhong) 喜歡的砂器產(chan) 品,現在我每天都在琢磨這些事兒(er) 。”袁奕說。
立足當今文化創意和工藝美術業(ye) 的發展需求,依托本地豐(feng) 富的手工技藝非遺項目,讓非遺為(wei) 現代人所用所愛,正是吳國尚、袁奕等手藝人的初心,也是他們(men) 奮鬥的目標。今年文化和旅遊部等十部委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傳(chuan) 統工藝高質量傳(chuan) 承發展的通知》,“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職業(ye) 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傳(chuan) 統工藝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和課程,培養(yang) 有技能、會(hui) 設計、懂理論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隨著越來越多受過職業(ye) 教育訓練的手藝人走入社會(hui) ,相信非遺會(hui) 以更加青春、時尚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