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聯手協同創新
作者:朱克力
近日,教育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組織開展“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夥(huo) 伴行動的通知》,力爭(zheng) 利用5年時間,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萬(wan) 家以上企業(ye) 科技進步和產(chan) 業(ye) 發展,共同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推動高校與(yu) 企業(ye) 強化創新合作、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yi) 。
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校企合作雖然起步較晚,但在過去40多年取得了相當的進展。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所需,高校與(yu) 市場接軌,結合企業(ye) 反饋的需求,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培育社會(hui) 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表明,校企合作可促進高校與(yu) 企業(ye) 信息及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校所學與(yu) 企業(ye) 實踐有機結合,同時節約教育與(yu) 企業(ye) 成本,成為(wei) 一種行之有效的雙贏模式。
同時,在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部分合作模式以科研項目為(wei) 載體(ti) ,存在針對性不強、規模不大、效率不高等機製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市場主體(ti) 與(yu) 高校展開新一輪探索。比如,有的企業(ye) 通過打造麵向高校學生的開源課程和實踐培養(yang) 方案,為(wei) 培育開源人才生態、促進產(chan) 教相長作出了創新性嚐試。經過產(chan) 業(ye) 界和學術界持續努力,校企合作成效獲得顯著改善。
這次集聚三部門力量推出“千校萬(wan) 企”協同創新夥(huo) 伴行動,重在補短板,發揮政策助推作用。從(cong) 三部門的構成來看,一方麵,可以更好地調動高校和企業(ye) 雙方主管部門的參與(yu) 度,利用各自職能和資源優(you) 勢,推動校企雙向發力,發揮高校基礎研究優(you) 勢和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創新優(you) 勢;另一方麵,能夠進一步突顯知識產(chan) 權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重要性,有助於(yu) 打破產(chan) 學研過程中的機製性障礙,探索更多新模式和新機製,推動校企協同創新與(yu) 深度融合。
創新校企合作作為(wei) 一場從(cong) 觀念到體(ti) 係的變革突破,關(guan) 鍵在於(yu) 充分調動校企積極性和各方麵優(you) 勢。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企業(ye) 是技術創新主體(ti) 和產(chan) 業(ye) 化落地載體(ti) ,推動二者加強協同創新,要聚焦企業(ye) 創新需求,支持創新創業(ye) 發展,建立長效合作機製,健全完善法律製度。為(wei) 此,應從(cong) 三方麵力促校企深度融合。
激發精準協同創新活力。加快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體(ti) 係,推動高校基於(yu) 龍頭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等不同層次需求,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分工協作、優(you) 勢互補、協同創新,實現企業(ye) 需求與(yu) 高校創新資源精準對接。創新對接合作方式,運用信息化、數字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對接常態化機製,降低對接成本,提升對接效率,促進協同創新。瞄準製約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有力支撐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
加強知識產(chan) 權轉化運用。知識產(chan) 權是高校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ti) ,也是連接創新與(yu) 市場、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橋梁紐帶。應加快高校知識產(chan) 權和科技成果向企業(ye) 轉移轉化,促進專(zhuan) 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專(zhuan) 利技術在企業(ye) 實現產(chan) 業(ye) 化應用;推進實施一批高校專(zhuan) 利開放許可項目,推動高校專(zhuan) 利技術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完善從(cong) “1”到“N”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有效經濟產(chan) 出;強化知識產(chan) 權立法保護,提升法治化水平。
推進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級形態,應做好頂層設計並製訂實施路徑,采取有效的人才獎勵機製,為(wei) 產(chan) 教融合搭建快車道。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構建,將企業(ye) 與(yu) 社會(hui) 需求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提升人才職業(ye) 素養(yang) 與(yu) 實踐能力,促進產(chan) 教融合進入良性循環。要強化市場主體(ti) 地位,重點破解人才培養(yang) 瓶頸,使產(chan) 教融合真正滲透到人才發展的全周期,努力培養(yang) 出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朱克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