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碧波湧生機 河湖泛笑顏

發布時間:2022-08-12 11: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編者按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chan) 之要、生態之基。正因為(wei)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千百年來,一條條滋養(yang) 百姓、孕育文化、承載鄉(xiang) 愁的河流才被人們(men) 親(qin) 切喚作母親(qin) 河。保護好母親(qin) 河,事關(guan) 區域長遠發展、事關(guan) 百姓民生福祉。近日,水利部出台的《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方案(2022—2025年)》以“讓河流恢複生命、流域重現生機”為(wei) 目標,全麵部署開展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讓人們(men) 身邊的家鄉(xiang) 河、家鄉(xiang) 湖更加美好,潤澤生活。我們(men) 邀請四位一線工作者講述他們(men) 守護母親(qin) 河的故事,共同感受人水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一線講述】

  護百裏洱海水清岸綠

  講述人:雲(yun) 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上關(guan) 鎮永安江鎮級河長 馬曉磊

  星期一午後,和往常一樣,我走出鎮政府,向巡河目的地——永安江進發。永安江是洱海北部三條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作為(wei) 洱海重要的補給水源,其水質水量變化深刻影響著整個(ge) 洱海。自2021年2月擔任永安江鎮級河長以來,我每周都要去永安江邊巡河一兩(liang) 次。

  剛轉到永安江邊,就遇到了一群熟人:幾名村級河長、組級河長。他們(men) 正在對農(nong) 戶化糞池接戶管破損脫落、汙水滲漏、清水匯入等情況進行細致排查。

  交談了幾句,我便繼續前行,一路巡河來到了馬廠村附近。抬眼望去,碧綠的稻田裏,落著一群白鷺,正結伴悠遊。在稻田中薅草的農(nong) 戶段大爺和我搭話:“現在水質好了,環境美了,我在稻田裏養(yang) 起了魚,不但稻米賣得出價(jia) ,還多了一份賣魚的收入哩。”

  過去,永安江流經的上關(guan) 鎮一直是典型的魚米之鄉(xiang) 。可誰能想到,曾經一段時間內(nei) ,永安江卻是一幅不忍目睹的髒亂(luan) 景象?遍布的垃圾、亂(luan) 堆的馬糞……為(wei) 了保護洱海“母親(qin) 湖”,上關(guan) 鎮與(yu) 大理市其他鄉(xiang) 鎮同步實施了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工作。一方麵,實施綠色生態種植,建成“源頭管控、過程治理、末端消納、節水管水、尾水調蓄回用”的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體(ti) 係;另一方麵,對全流域畜禽糞汙進行回收利用,加工成有機肥,實現了全流域畜禽糞汙無害化、資源化利用。種種努力,才換來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眼中的“水質好了,環境美了”。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永安江呈現在人們(men) 眼前,永安江入湖水質實現了由劣Ⅴ類到Ⅱ類的質的提升。

  走到永安江入湖口最後一道攔汙閘時,已是下午5點。河道管理員小張正忙著打撈閘內(nei) 的水草。他告訴我,前天那場大雨過後,這兩(liang) 天的打撈量已經超過了之前一個(ge) 星期的總和:“雖然辛苦,但看著一汪清水,覺得怎麽(me) 付出都值得。”

  一年多的巡河經曆讓我與(yu) 永安江8名河道管理員成了好朋友。我們(men) 不僅(jin) 要對日常河道溝渠進行清淤、巡查監督,還要進行抽水管理和田間巡查。聽人說,我們(men) 大理市還聘請了河道管理員、保潔員、灘地管理員、田間管水員等1748名,我們(men) 可真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啊。

  走近永安江入湖口,在萋萋芳草、婆娑綠柳的映襯下,清澈的河水緩緩流入洱海。2015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洱海,察看生態保護情況。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wan) 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這幾年來,我們(men) 按照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以洱海保護治理為(wei) 核心,切實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提升了洱海流域生態係統健康修複能力。大理市還完成了環湖1806戶7270人的生態搬遷任務,建設了129公裏的生態廊道,為(wei) 洱海構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眺望著整片洱海,我的腦海中回想起近年來一條條喜訊:洱海水生態、水環境持續向好,水質連續5年綜合評價(jia) 為(wei) 優(you) ,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我有信心,就這樣守護下去,讓百裏洱海永遠美好,永遠讓人心馳神往。

  三長治河,一泓清水入黃河

  講述人: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石西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黃河柳林縣石西鄉(xiang) 段鄉(xiang) 級河長 賀世平

  眼下正是黃河沿岸最美的季節。行走在黃河一號旅遊公路上,不僅(jin) 能聞到成片紅棗林散發的清香,還能聽到黃河水奔騰的聲音。

  我們(men) 石西鄉(xiang) 位於(yu) 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西部、黃河東(dong) 岸。黃河幹流由北向南流經柳林縣五個(ge) 鄉(xiang) 鎮,全長56.7公裏,其中流經石西鄉(xiang) 五個(ge) 行政村共計17.8公裏,占到黃河柳林段全長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沿黃五個(ge) 鄉(xiang) 鎮中,我們(men) 石西鄉(xiang) 是黃河流程最長、灘塗麵積最大、涉河活動最多的一個(ge) 鄉(xiang) 鎮。同時,方山、中陽、離石三縣匯集到一起的三川河,是黃河一級支流,在石西鄉(xiang) 境內(nei) 匯入黃河。

  這些現實因素和客觀條件,使得河道管理工作和保護任務複雜繁重。曾經的黃河灘一度完全失去了該有的模樣。黑乎乎的黃河水,連澆灌莊稼的水質標準都達不到,更別提飲用了。

  2017年8月,柳林縣全麵推行河長製,縣委縣政府研究建立了“三長治河”的工作機製,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和鄉(xiang) 長作為(wei) 本鄉(xiang) 鎮的雙總河長,扛起了所轄行政區域內(nei) 河道管理保護的職責。

  如今,隊伍建起來了,鄉(xiang) 裏有鄉(xiang) 級河長,並配備巡河員,村裏有村級河長;機製搭起來了,鄉(xiang) 級河長每周巡河2次,村級河長和巡河員每天巡河。每次巡河結束後,鄉(xiang) 村兩(liang) 級河長要在專(zhuan) 門的平台上詳細登記巡河情況,對河道內(nei) 亂(luan) 倒垃圾、偷排廢水等行為(wei) 及時處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效果有目共睹,現在的三川河和黃河河道內(nei) 違建、亂(luan) 傾(qing) 亂(luan) 倒等現象全部清零,曾經水質為(wei) 劣V類的三川河水已穩定達到地表V類以上水質標準,真正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

  我們(men) 還在黃河沿岸梁梁峁峁見縫插綠,河道沿岸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都種植了紅棗林;在沿黃公路兩(liang) 側(ce) 全部栽植行道樹,形成生態廊道。

  如今,蜿蜒的沿黃旅遊公路伴著黃河水一路同行,優(you) 美的生態畫卷吸引著周邊的人們(men) 。到了冬天,還能看見成群的水鳥在河麵上嬉戲,生活別提多愜意了。

  全民參與(yu) ,攜手共護此青綠

  講述人: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科普路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湟水河(文苑橋至文亭橋)責任河長 康燕霞

  我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湟水河是我們(men) 的母親(qin) 河。從(cong) 當上責任河長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jue) 心,要守好護好母親(qin) 河。

  在西寧市,像我這樣的各級河湖長有1200多名,全市的75條河流、23座水庫、96座澇池、18處萬(wan) 畝(mu) 灌區、4處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1處重要濕地及其他人工水體(ti) 等涉水區域,全都在河湖長製的管理範圍內(nei) 。每一位河湖長都分配了管轄河段,做到河湖管理無盲區無死角。

  2019年,我所在的科普路社區開始承擔湟水河文苑橋至文亭橋區間的河湖治理工作。別看隻有1.6公裏的距離,卻有很多人參與(yu) 其中:河湖長、河湖檢察長、民間河長、警城聯勤、專(zhuan) 職巡查員、河段保潔員……水環境越來越好的背後,是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不懈努力。

  現在,巡河已經成為(wei) 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隻要有空,我都會(hui) 來河邊看看,仔細觀察河道的水質情況,對群眾(zhong) 的不文明行為(wei) 進行勸導,檢查河岸的基礎設施是否正常,日行兩(liang) 萬(wan) 步那是常有的事。

  河長的工作不僅(jin) 是圍著河邊“打轉轉”,而且要把每個(ge) 人都動員起來。每周五下午,社區都會(hui) 組織誌願活動,由黨(dang) 員帶頭,發動轄區單位和熱心居民,大家拿著掃帚、鉗子等工具,清理河岸邊的垃圾。我們(men) 還發放《保護河道倡議書(shu) 》,把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種子播撒到每個(ge) 人的心田。河岸步道旁的河湖長公示牌上有我的聯係方式,通過手機就能反映問題,我們(men) 也會(hui) 第一時間聯係相關(guan) 部門予以解決(jue) 。

  就在前兩(liang) 天,有位細心的市民發現河岸旁的大樹上有很多蟲子,立刻聯係我:“我擔心是病蟲害,你們(men) 趕緊去看看,這麽(me) 好的樹,可別出啥問題。”接到電話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河邊,聯係有關(guan) 部門確認病蟲害情況,及時打藥,成功避免了蟲害進一步擴散。

  這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道幹淨了,河水清澈了,河堤植被覆蓋率更高了,走到哪裏都是綠樹成蔭,漫步在幹淨整潔的步道上,巡河自然也成了美的享受。

  如今,看到沿河散步休閑的群眾(zhong) 越來越多,我越發體(ti) 會(hui) 到河長工作的責任和意義(yi) 所在。有誌願者開玩笑說,河長的工作“越來越不好做了——專(zhuan) 門去撿垃圾,卻見不到一片垃圾”。我想,這不就是河湖治理成效的直接反映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守護下,湟水河一定會(hui) 越來越美。

  合理捕撈,擦亮查幹湖“金字招牌”

  講述人:吉林省鬆原市查幹湖湖工 張 文

  荷花綻放,水美魚肥。盛夏的查幹湖碧波蕩漾、清爽怡人,是周邊遊客自駕消暑的首選之地。

  作為(wei) 查幹湖漁獵文化傳(chuan) 承人,我每天都要在淩晨時分帶著捕撈隊下湖捕魚。以前,我們(men) 不管大魚小魚,是魚就撈;現在,夏捕時我們(men) 使用小網眼漁網撈小型成魚,讓大魚得到更多養(yang) 分;冬捕時使用大網眼漁網撈大魚,讓沒長成的小魚繼續生長。這種科學捕撈方式,能讓查幹湖漁獵文化持續發展,也能滿足遊客不同時節品嚐查幹湖鮮魚的需求。

  從(cong) 參加工作到現在,我已經在查幹湖上漂泊了40多年,親(qin) 眼見證了查幹湖生態改善、越變越美的過程。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於(yu) 氣候幹旱、攔河築壩和掠奪式捕魚等,短短幾年內(nei) ,查幹湖從(cong) 幾百平方公裏銳減到幾十平方公裏,幾近幹涸。當時湖麵慢慢萎縮,湖水變成暗紅色。白花花的鹽堿麵滿天飛,迫使很多人背井離鄉(xiang) ,留下來的人隻能靠熬堿賣堿維持生計,每斤最多賣2毛錢。

  1976年,前郭縣委縣政府帶領幹部群眾(zhong) 肩挑手抬開啟“引鬆工程”,曆經8年修通一條“草原運河”,引來鬆花江水入查幹湖,使查幹湖水域麵積由當時的50多平方公裏擴大到420平方公裏。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查幹湖終於(yu) 恢複了生機,成為(wei) 魚類的天然繁殖場、鳥類理想的棲息繁殖地。

  2018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乘船察看查幹湖南湖生態保護情況。他希望我們(men) 守護好查幹湖這塊“金字招牌”,讓生活“年年有魚”。這幾年來,循著總書(shu) 記的囑托,鬆原市為(wei) 查幹湖生態保護建立了長效機製。到2020年,查幹湖整庫區水質由劣Ⅴ類轉為(wei) Ⅳ類。

  現在,全長6.7公裏的查幹湖至庫裏泡連接渠,在給查幹湖引來了活水、帶來充足補給的同時,還實現了鬆花江—查幹湖—嫩江水體(ti) 連通,以水體(ti) 交換的方式改善查幹湖水質;查幹湖南北景區兩(liang) 座日處理1000噸的汙水處理廠,對生活汙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每年春秋兩(liang) 季開展的增殖放流活動,定期向湖中投放魚苗1000萬(wan) 尾;環湖種植各類果樹、花卉、中草藥材、水生植物7.8萬(wan) 畝(mu) ,高蛋白大豆10.3萬(wan) 畝(mu) ,不僅(jin) 能有效改善種植結構,降低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還形成了一片五彩繽紛的花海,成為(wei) 遊人打卡地。

  以水養(yang) 魚、以魚淨水。現在,查幹湖水質明顯變好了,魚的品質自然就上去了。定期增殖放流和科學捕撈,讓查幹湖可以輕輕鬆鬆養(yang) 育湖邊人,還能讓有著千年曆史文化的查幹湖漁獵文化世代傳(chuan) 承下去,讓幸福的日子“年年有魚,年年有餘(yu) ”。

  【專(zhuan) 家點評】

  探索治水規律 嗬護幸福源泉

  作者:魏有興(xing) (江蘇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理論研究基地[河海大學]研究員)

  河流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ti) ,是國土空間和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資源功能、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是人民群眾(zhong) 幸福感獲得感的直接源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工作,不斷增進我們(men) 黨(dang) 對治水規律的認識與(yu) 把握;各級水利部門貫徹“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著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涉水問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京杭大運河迎來世紀複蘇,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永定河、大清河等多年斷流河道實現全線貫通……越來越多的河流恢複“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新征程上,繼續守護好母親(qin) 河,還應在以下四個(ge) 方麵繼續著力。

  加大河湖複蘇的製度供給。全麵推行河湖長製以來,很多河湖實現了從(cong) “沒人管”到“有人管”、從(cong) “多頭管”到“統一管”、從(cong) “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廣受百姓好評。守護好母親(qin) 河,要繼續推動製度創新和製度供給,不斷完善河湖生態保護的各項製度設計和政策實施。在水資源調度製度、節水製度、水權水價(jia) 管理等方麵加強水資源的剛性約束製度供給,做到護好“盆中的水”;加強河湖水域、岸線、蓄滯洪區等的空間管控,加強生態修複、采砂、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製度完善,做到管好“盛水的盆”。同時,還要發揮好發展規劃引領作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優(you) 化城市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和人口規模。

  強化流域係統治理。要把係統觀念貫穿到河湖生態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統籌水環境、水生態和水資源等要素,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堅持以流域為(wei) 單元,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和流域係統性出發,編製“一河(湖)一策”方案,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各自為(wei) 政”“九龍治水”困境。一方麵,應處理好水域空間與(yu) 河湖周邊生態係統治理的關(guan) 係,協調好生態基流、地下水、河槽等之間的關(guan) 係,實現“水—環境—人”協調統一;另一方麵,還應處理好上下遊、左右岸、政府部門間的關(guan) 係,營造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麵。

  強化科技支撐。河湖複蘇涉及河湖生態環境修複、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地下水超采治理、防洪排澇等諸多生態治理技術難題,需強化科技支撐,加快製定河湖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技術標準,兼顧防洪、排澇、供水、景觀等需求,形成係統性的河湖複蘇技術標準和技術體(ti) 係。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和智慧水利技術,強化智慧調度和信息化監管,打造治水理水智慧化平台,提高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加強河湖水情教育。強化宣傳(chuan) 引導,動員社會(hui) 各方力量共同參與(yu) 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一方麵,應提高水情教育的普及性,結合各地水情特點推出百姓喜聞樂(le) 見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內(nei) 容;另一方麵,從(cong) 母親(qin) 河的功能作用、文化標識上下功夫,注重講好母親(qin) 河保護的百姓故事、法治故事等。此外,還應做好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典型案例評選和推廣宣傳(chuan) 工作,建立湖泊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台,完善公眾(zhong) 參與(yu) 和社會(hui) 監督機製,讓河流湖泊管理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成為(wei) 公眾(zhong) 自覺行為(wei) 和生活習(xi) 慣,讓各地“母親(qin) 河”成為(wei)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幸福河。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勇、任爽、楊玨、萬(wan) 瑪加、王雯靜、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璐、馬麗(li) 紅、韓冰、武笑)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