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心、用情、用力——對口支援助力建設美麗幸福新西藏

發布時間:2022-08-16 15: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 杜倩

  2020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dang) 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麵。”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深邃思考,不斷豐(feng) 富完善對口援藏頂層設計,為(wei) 進一步做好援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央各部委、對口援藏各省市、中央骨幹企業(ye) 堅決(jue) 貫徹中央的戰略決(jue) 策,始終把援藏工作當作大局,當作責任,把援藏工作納入本省市本部門本單位總體(ti) 規劃和工作部署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開展援藏工作,受援地區的政策優(you) 勢、資源優(you) 勢、後發優(you) 勢與(yu) 對口支援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市場優(you) 勢充分結合,實現了互利共贏,西藏各族人民從(cong) 援藏工作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持續發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一批批援藏項目,廣泛涉及農(nong) 、林、牧、水、電、交通、能源、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廣播電視、城鎮建設、基層政權建設、農(nong) 房改造、人才培養(yang) 等諸多領域,各援藏省市、中央企業(ye) 從(cong)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實際需要出發,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參與(yu) 西藏建設,不斷深化和發展了援藏內(nei) 涵,為(wei) 西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廈門市對口支援昌都市左貢縣援藏工作隊隊長、縣委副書(shu) 記、政府常務副縣長黃新聰,對即將離開的這片土地依依不舍,這裏留下了他在高原缺氧中度過的1000多個(ge) 日日夜夜,更留下了他和援藏團隊用心血凝聚的一個(ge) 個(ge) 成就和豐(feng) 碑。

  3年來,廈門市援藏工作隊在計劃內(nei) 資金支援1.75億(yi) 元的基礎上,又積極爭(zheng) 取計劃外資金1.71億(yi) 元,共實施項目93個(ge) ,為(wei) 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黃新聰的率領下,援藏團隊創新開展國企援藏新模式,廈門夏商等4家市屬國企聯合注資1000萬(wan) 元,在左貢縣成立廈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策劃建設產(chan) 業(ye) 項目,組織開展消費扶貧;投入3000萬(wan) 元建設廈門(夯達)高原農(nong) 特產(chan) 品加工園,重點帶動芫根、青稞、鬆茸等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招商引進廈門企業(ye) 投資3億(yi) 元,打造左貢怒江河穀葡萄產(chan) 區和高原生態葡萄酒莊,2020年9月投產(chan) ,豐(feng) 產(chan) 期年加工葡萄6000噸,生產(chan) 優(you) 質葡萄酒3000噸,實現年產(chan) 值3億(yi) 餘(yu) 元,實現綜合利稅3000萬(wan) 元。項目輻射帶動群眾(zhong) 2000人以上就業(ye) 增收,成為(wei) 當地最大的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

  廣東(dong) 援藏工作隊與(yu) 受援地協同協力、共商共進,依托林芝資源稟賦優(you) 勢,積極扶持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通過搭平台、引龍頭、降成本、拓市場有力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切實推動“輸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轉變,激活高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在援藏的扶持和帶動下,林芝特色產(chan) 業(ye) 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地區初步建成以特色養(yang) 殖、優(you) 質水果幹果、林下資源采集加工、糧油生產(chan) 加工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帶和以優(you) 質水稻、蓮藕、野生天麻、“兩(liang) 椒兩(liang) 桃”為(wei) 主的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

  近3年來,圍繞清潔能源、旅遊文化、新型農(nong) 牧、綠色生態等方麵,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累計落實援藏資金206.31億(yi) 元,實施援藏項目2712個(ge) ,引進全國各地企業(ye) 1141家,幫助打造特色品牌71個(ge) ,引進先進技術228項,攻克技術難題126個(ge) ,建設了一批示範帶動效應強、經濟效益好的產(chan) 業(ye) 項目,為(wei) 西藏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用心用情,民生大大改善

  為(wei) 把做好援藏工作落到實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援藏部委省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作為(wei) 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西藏各族群眾(zhong) 通過援藏工作切身感受到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心關(guan) 懷。

  2021年10月,山東(dong) 省依托各市援藏醫療隊和承辦先心病患兒(er) 救治項目的山東(dong) 心外專(zhuan) 家團隊,到日喀則進行篩查和複查,將年齡和戶籍超出救治範圍的個(ge) 別患者破例納入,最終確定符合手術條件患者44人,全部接到山東(dong) 免費治療,成為(wei) 山東(dong) 援藏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先心病兒(er) 童救治行動。

  “得益於(yu)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更多的西藏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病,省去了遠赴區外求醫的舟車勞頓,減輕了經濟負擔。”西藏自治區衛健委主任格桑玉珍對記者說,世世代代困擾西藏人民的“看病難”基本得到解決(jue) 。

  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已實現400多種“大病”不出自治區、2400多種“中病”不出地市就能治療,全區人均預期壽命從(cong) 2015年的68.2歲提高至72.19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西藏地處高原,教育資源貧乏、管理落後。2019年,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納入中央幹部人才對口支援工作體(ti) 係,從(cong) 全國17個(ge) 省市和8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選派400名教師進藏,集中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學,開啟了教育援藏新階段。

  與(yu) 此同時,按照將項目、資金向農(nong) 牧區傾(qing) 斜、項目向民生傾(qing) 斜的要求,各對口援藏單位及時調整部署,把80%以上的援藏資金和項目向基層和農(nong) 牧區傾(qing) 斜,實施各類民生援藏項目1377個(ge) ,補齊了一批民生短板;聚焦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實施919個(ge) 扶貧項目,幫助受援地區貧困群眾(zhong) 順利脫貧;大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實施606個(ge) 項目,推進農(nong) 牧業(ye) 高質高效、農(nong) 牧區宜居宜業(ye) 、農(nong) 牧民富裕富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xiang) 麵貌發生巨大變化。

  文化共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你好,我叫洛桑旦增。”“你好,我叫歐珠尼瑪。”“你好,我叫紮西卓嘎。”2020年12月20日,湖北省襄陽市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村民李光超的家裏賓客盈門,喜氣洋洋。3位剛認下的藏族親(qin) 戚,不遠萬(wan) 裏前來向李光超全家獻上潔白的哈達。接下來的日子,3位藏族親(qin) 戚和李光超一家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的精心安排下,西藏瓊結縣開展了每個(ge) 行政村(社區)選派一戶群眾(zhong) 代表,赴襄陽市開展以“黨(dang) 建結對、群眾(zhong) 認親(qin) ”為(wei) 主題的“高原鄉(xiang) 親(qin) 襄陽走親(qin) 戚”活動。

  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兩(liang) 地群眾(zhong) 相互結對認親(qin) ,是襄陽市與(yu) 瓊結縣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次新嚐試。第九批湖北省襄陽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陳永濤介紹,目前,瓊結縣已有540多戶群眾(zhong) 與(yu) 襄陽群眾(zhong) 結對認親(qin) ,占全縣農(nong) 牧民家庭近20%,涵蓋兩(liang) 地人口超過3000人。

  這隻是一個(ge) 縮影。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以加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協調援受雙方縣區、鄉(xiang) 鎮、村(居)結成幫扶對子,組織各受援單位到援派單位開展回訪交流活動,讓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越走越近、越走越親(qin) 。

  青島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聚焦智力援藏、文化援藏,大力實施智慧點亮行動,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突出重點領域,積極做到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qin) 近,通過文化共建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通過交往交流交融不斷豐(feng) 富文化共建內(nei) 涵,拓展文化共建領域。

  各對口援藏單位通過文化共建,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瓊結縣強吉村組織委員達娃在參觀考察襄陽市堰河村後說:“以援藏為(wei) 紐帶,通過結對認親(qin) 等活動,我深刻地認識到隻要我們(men) 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我們(men) 的祖國就一定會(hui) 更加繁榮富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