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上海”主題展陳在滬開幕 百歲共青團不改創新本色
團的早期組織和中央機關(guan) 在上海辦公了多長時間?曾在上海搬過幾次“家”?中國青年誌願者隊伍的前身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全國第一支青年服務隊誕生在上海?全國第一場18歲成人儀(yi) 式現場是什麽(me) 樣的?
這些與(yu) 共青團曆史息息相關(guan) 的細節、故事,8月21日以史料陳列展覽的形式出現在上海市團校1號樓3樓展陳館內(nei)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在滬成立。100年後,“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展陳正式開幕,這是上海市團校“一軸兩(liang) 翼七館”規劃中,率先推出的第一個(ge) 展館,也是首個(ge) 講述百年團史中“在上海”“和上海”“最上海”生動實踐的展館,是上海紅色教育館群的重要一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該展陳收集了眾(zhong) 多首次在全國範圍內(nei) 公布的團史資料和上海共青團開風氣之先的創新舉(ju) 措。
首次考證早期團中央機關(guan) 在滬7處舊址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hui) 主義(yi) 青年團創建,此後團中央機關(guan) 曾長期設立於(yu) 此,直到1933年初正式撤離上海。其間,團組織在黨(dang) 的領導下進行了英勇光輝的鬥爭(zheng) ,在中國革命史上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位於(yu) 上海最繁華的時尚購物街淮海路中段的漁陽裏6號,是目前最為(wei) 公眾(zhong) 所知的團中央機關(guan) 舊址。團中央在此地活動的時間為(wei) 1920年8月至1921年5月,後此地被法租界當局查封。
但很多人想知道的是,1921年5月至1933年初撤離上海之前,團中央機關(guan) 到底在哪裏辦公,這群年輕的團中央幹部在這期間做了哪些工作?“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主題展陳首次為(wei) 公眾(zhong) 揭秘了這段曆史。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受上海市團校委托,針對“團中央機關(guan) 在滬變遷”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介紹,這次的展陳中共有7處團中央機關(guan) 在滬舊址,其中3處為(wei) “新發現”,“實際上,我們(men) 還發現了3-4處地址,但目前證據尚不充分,所以暫未公布。未來還有很大研究空間”。
蘇智良告訴記者,他的團隊從(cong) 大約4年前開始著手研究黨(dang) 團史,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青年團早期在上海活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蘇智良專(zhuan) 門組織了一個(ge) 小組“挖團史”。
據悉,除漁陽裏6號外,團中央機關(guan) 還曾於(yu) 1922年年初至6月8日在大沽路356、357號辦公;1922年6月8日大沽路機關(guan) 被破壞後,團中央以平民女校作為(wei) 過渡地點,直到年底隨黨(dang) 中央遷往北京;1923年8月,團中央又從(cong) 北京遷回上海,將法租界薩波賽路朱衣裏(今淡水路66弄4號)作為(wei) 駐地,開辦《中國青年》雜誌;1924年8月,任弼時等人回國後又將團中央機關(guan) 設在延安東(dong) 路1472弄7號;1925年6月,任弼時與(yu) 團中央機關(guan) 一同遷至北四川路大德裏(今四川北路1545弄),直到1927年年初,團中央隨黨(dang) 中央一同遷往武漢後停止使用;“八七”會(hui) 議後,麵對日益嚴(yan) 峻的白色恐怖,團中央隨黨(dang) 中央一起秘密遷回上海,在同孚路(今石門一路)柏德裏336弄9號共同辦公。
“下一步,我們(men) 要推動這些舊址的保護、修繕工作。”蘇智良說。
一張照片背後藏著“重大創新”
在這次展陳的一張照片中,身穿老式工作服的年輕人正在修理自行車。這張照片裏的主人公,是上海自行車三廠(即鳳凰自行車廠)的一群青年員工,他們(men) 當時以“鳳凰青年服務隊隊員”的身份,大年初一在人民廣場上為(wei) 有需要的群眾(zhong) 免費修理自行車。40年後的今天,“投身公益、做一名誌願者”成了當代青年的新風尚。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14歲至35歲注冊(ce) 誌願者已超9000萬(wan) 人,他們(men) 活躍在社區建設、大型賽事、環境保護等各個(ge) 領域。
可以說,上海是青年誌願者工作的起點之一。 1980年2月,全國第一支青年服務隊、上海自行車三廠“鳳凰青年服務隊”堪稱我國誌願服務的雛形。
“當時正值破舊立新的年代,一方麵改革開放給青年帶去了極大的思想衝(chong) 擊,年輕人當中產(chan) 生了一種利益至上的思潮;另一方麵,帶來了很多新鮮產(chan) 品,新潮服裝、電視機、無線電、洗衣機、電冰箱等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但因為(wei) 營業(ye) 網點不夠,很多東(dong) 西買(mai) 回來沒法修,群眾(zhong) 迫切需要維修服務。”上海市青運史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林升寶是這次策展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當時的上海自行車三廠團委率先通過成立“青年服務隊”的形式來服務群眾(zhong) 。為(wei) 此,團校的研究團隊還找到了當時該廠的團委書(shu) 記龔鎮林,請他口述這段曆史。
林升寶介紹,“青年服務隊”看似是組織工廠裏有技術的年輕人學雷鋒、做好事,但其本質是共青團組織對青年思想引領的新探索, 成了一個(ge) 讓青年不僅(jin) 在書(shu) 本中、更是在實踐中接受共產(chan) 主義(yi) 思想和道德教育的課堂。
1981年,團上海市委將這一創新舉(ju) 措上報團中央,同年五四前夕,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與(yu)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雷鋒先進青年和先進青年集體(ti) 代表座談。龔鎮林第一個(ge) 發言。此後,這一經驗得到媒體(ti) 的廣泛報道,這項工作開始在全國共青團係統推廣開來。
1992年3月,上海整合各級“青年服務隊”,成立全市青年誌願者服務隊伍——“上海學雷鋒青年服務總隊”,在製度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麵邁上一個(ge) 新台階,最終完成了“青年服務隊”向“青年誌願者”的轉變。
百年共青團始終關(guan) 注“思想引領”、促進青年發展
縱觀中國共青團的百年曆史,對青年進行思想引領、促進青年發展始終是各個(ge) 時期團組織最關(guan) 心的工作。
以1993年12月18日在上海外灘舉(ju) 行的全國首個(ge) “18歲成人儀(yi) 式”為(wei) 例,它就是共青團積極關(guan) 注青年思想動態、為(wei) 青年“引路”的一場隆重的儀(yi) 式教育。
“當時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一點不為(wei) 過。外灘本來人就多,800多個(ge) 年輕人往那兒(er) 一站,統一服裝、宣誓、發言、交流、接受領導祝福,簡直轟動一時。”上海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吳仁傑在共青團係統工作了約55年,1993年的那場成人儀(yi) 式,就是由他參與(yu) 組織的。
當時,吳仁傑還是團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的一名科員。“那時適合青年的活動很少,市場經濟環境下,青年思想有些浮躁。我們(men) 考慮,18歲是青年三觀形成的關(guan) 鍵時期。成人了就要有社會(hui) 責任意識、公民意識了。”吳仁傑說。
經過團上海市委幹部的頭腦風暴,這場轟動一時的18歲成人儀(yi) 式在上海最熱鬧的外灘舉(ju) 辦。此後,這項儀(yi) 式教育得到了黨(dang) 中央、中宣部、團中央的肯定,在全國推廣。
團上海市委掛職副書(shu) 記、上海市團校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戴冰告訴記者,“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主題展陳本身是團校貫徹群團改革精神,聚焦主責主業(ye) ,實現業(ye) 態轉型的創新項目。
他介紹,“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青年團與(yu) 上海”展陳將全年無休對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成為(wei) 上海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社會(hui) 實踐基地,以及區域黨(dang) 建聯建和黨(dang) 群活動基地,團校還推動成立“主題展陳誌願者聯盟”、吸納社會(hui) 各方有識之士共同來關(guan) 心愛護和參與(yu) 管理,由此使團校業(ye) 態融入公共生態和公共治理,真正做到“開門辦團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