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對科學精神的禮敬——由三個蘇州院士專題展說起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連續三年夏天,觀眾(zhong) 可在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走近科學家。
剛剛過去的8月,一場名為(wei) “尋元化新: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毓元”的展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國內(nei) 外觀眾(zhong) 。這是繼“清芬可挹:兩(liang) 院院士顧誦芬”“奮楫篤行:‘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潘鏡芙院士”展後,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連續三年推出的第三個(ge) 蘇州院士專(zhuan) 題展。
“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點,都是在1952年左右踏上工作崗位。彼時,新中國百廢待興(xing) ,科研從(cong) 零開始,從(cong) 無到有,三位院士都將‘國需即我向’作為(wei) 科研的方向和使命,將自身命運與(yu) 新中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原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蘇州市名人館副館長錢軼穎告訴記者,蘇州這方水土孕育了一批立誌科研報國的科學家,我們(men) 試圖從(cong) 文化這一深層次的角度去解讀他們(men) 的成長成才經曆,讓生生不息的動人傳(chuan) 承成為(wei) 反哺城市的精神源泉。
從(cong) 蘇州深巷裏走來的院士
8月14日,來自上海的四年級小學生毛辰濤和媽媽一起“打卡”謝毓元院士展。“謝院士研製的重金屬解毒藥物,是第一個(ge) 被外國仿製的中國藥物。”看完展廳內(nei) 播放的視頻後,毛辰濤轉身對媽媽和姥姥講起了謝毓元的科研故事,他一臉驕傲。
走進蘇州美術館4、5號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謝毓元院士的手跡:“我想凡獻身科技事業(ye) 的都有同樣想法:人生最大的快樂(le) 不在於(yu) 物質上的享受,而在於(yu) 自己的辛勤工作,能真正造福社會(hui) ,為(wei) 社會(hui) 所承認,可以捫心自問,覺得沒有虛度此生。”
謝毓元出生在北京,根卻在江南。謝毓元之父謝鏡第攜妻兒(er) 回鄉(xiang) 歸隱於(yu) 蘇州菉葭巷。展覽的第四部分,展示了菉葭巷謝家裏謝氏“一門三傑”在蘇州傳(chuan) 為(wei) 佳話的故事。在謝父“科學救國”的熏陶下,謝毓元的大哥謝毓晉走上了醫學報國之路;二哥謝毓壽則踏遍祖國山河,為(wei) 我國防震減災事業(ye) 奉獻一生。
“一個(ge) 科學家的成長過程,當地的文化、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很大。”錢軼穎說。不論是顧院士、潘院士還是謝院士,他們(men) 身上都有著蘇州文化的特質。像顧院士的父親(qin) 顧廷龍也被列入蘇州名人館的曆史展廳,顧院士從(cong) 小就跟著父親(qin) ,在圖書(shu) 館裏飽讀詩書(shu) ,深受熏陶。
崇文重教的蘇州自古有“狀元之鄉(xiang) ”的美譽。據《蘇州狀元》載,自唐朝到清末,蘇州府共出51名文武狀元。尤其在清代,蘇州府共出狀元26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22.81%。截至2021年,蘇州籍兩(liang) 院院士達121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老一輩科學家以赤誠報國作為(wei) 畢生追求,我帶孩子過來觀展,除了豐(feng) 富他的暑假生活,更是希望院士展能在他心裏種下一顆知書(shu) 達理、科研報國的種子。”毛辰濤的母親(qin) 張瀟莉告訴記者。
展示生生不息的動人傳(chuan) 承
“院士展讓我看到了一個(ge) 個(ge) 平易近人的科學家形象。以往有些科學家的展覽,容易將人物‘符號化’,成長經曆和興(xing) 趣愛好都有些模糊,個(ge) 性不太鮮明。而在此次的院士展上,能看到科學家們(men) 科研之餘(yu) 對乒乓球、攝影等方麵的興(xing) 趣愛好,很難得。”大學老師吳濤在看完展覽後說。
傳(chuan) 統人物展覽在布展時通常多用圖文形式,策劃院士展時,蘇州名人館的策展團隊首先考慮將院士們(men) 的科研經曆具象化呈現。曆時一年多籌備,謝毓元院士展共展出手跡手稿60餘(yu) 頁、老照片109張、實驗裝置6套、化學儀(yi) 器及模型38件。一件件實物,從(cong) 北京、上海等地運回蘇州。
“我們(men) 做的不是科普展,而是文化展。策展團隊注重收集院士們(men) 的家事、家學淵源以及求學之路的各種資料和實物。另一方麵,我們(men) 特別關(guan) 注他們(men) 受過的家庭教育,以及他們(men) 對子女和學生的言傳(chuan) 身教。”蘇州市名人館青年策展人劉學告訴記者,三位院士對學生的培養(yang) 都很用心,他們(men) 的學生、同事對老科學家的感情都很深厚。我們(men) 想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這種生生不息的、動人的傳(chuan) 承。
家書(shu) 家信,是策展團隊曆次進行前期資料搜集的重點。2020年籌備潘鏡芙院士展覽期間,策展團隊與(yu) 家屬多次溝通,終於(yu) 找到了一份家書(shu) 。信中,潘鏡芙之父潘星階寫(xie) 道:“此次鏡芙往返舟山,忙而且累,返滬後希好好休息一下。試航想已完畢了。”這封家書(shu) 來自20多年前,彼時正是潘鏡芙主持設計中國第二代052型導彈驅逐艦的關(guan) 鍵階段,因工作涉密,潘鏡芙已許久沒能回家。短短一頁家書(shu) ,父母的牽掛之情和理解支持之心流諸筆端,令人動容。
放大“蘇州科學家日”效應
“範仲淹的雕像為(wei) 何在蘇州火車站南廣場矗立,接受南來北往遊客的巡禮?因為(wei) 他對蘇州的貢獻非常大,他捐了自家宅基地建文廟設府學,奠定了蘇州千年文脈。菉葭巷謝家‘一門三傑’,離不開基於(yu) 千年文脈鑄成的優(you) 良家風。”7月31日,蘇州市名人館舉(ju) 行的“吳語話名人”活動上,由院士展引入,蘇州中學原副校長丁雲(yun) 衍講起了蘇州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曆史故事。
古時的蘇州是“狀元之鄉(xiang) ”,如今蘇州是“院士之城”。7月10日,“尋元化新: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毓元”展開展當天,恰逢第三個(ge) “蘇州科學家日”。2020年起,蘇州將每年7月10日設立為(wei) “蘇州科學家日”,以一座城市的名義(yi) 給各路英才以最高禮遇。
“不管你的家鄉(xiang) 在哪裏,隻要你來到蘇州,就會(hui) 被這裏濃厚的創新氛圍、精致的江南文化打動。”今年的蘇州國際精英周暨“蘇州科學家日”開幕式現場,從(cong) 蘇州走出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為(wei) 家鄉(xiang) 深情代言。
蘇州人科研報國的情懷一以貫之。在祖國百廢待興(xing) 的時刻,顧誦芬從(cong) 無到有自主設計出戰鬥機;潘鏡芙帶領團隊設計出我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謝毓元因國家需要多次轉變科研方向,創新合成促排鈾的化合物“雙酚胺酸”。如今,在創新創業(ye) 最好的時代,蘇州人對文化、對科學精神的傳(chuan) 承和探索從(cong) 未停止。昆山設立“祖衝(chong) 之日”,吳江設立“程開甲日”,“蘇州科學家日”的效應進一步放大。程開甲、錢七虎等蘇州籍科學家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廣為(wei) 流傳(chuan) ,激勵蘇州人才創新創業(ye) 。
科學的種子在院士展上生根萌芽。謝毓元院士展展區4平方米左右的留言牆上,密密麻麻地貼滿了留言卡片。蘇州市小學生用拚音拚出“長大後我也要做科學家”的誓言……對科學精神的推崇,如涓涓溪流,融進這座城市的年輕人心中。
“蘇州籍科學家是蘇州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蘇州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金潔告訴記者,蘇州不隻是小橋流水、煙雨江南,基於(yu) 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孕育出來的與(yu) 時俱進的精神,以及開放包容創新的新時代城市氣質,是蘇州新的動力源。她表示,今後會(hui) 有更多的科學家走進蘇州名人館、美術館,用他們(men) 科研報國的經曆,激勵蘇州人奮發有為(wei) ,繼續走在時代前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