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丨第一集 《我的家園》

發布時間:2022-09-20 16:50: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十年巨變,使每一位中國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cong) “大國‘糧’策”到“教育興(xing) 邦”,中國人在吃飽穿暖、精神富足中實現雙“豐(feng) 收”;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中看出了我們(men) 對建設美好家園的向往與(yu) 追求。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新聞頻道溫暖呈現,推出五集紀錄片《為(wei) 了更美好的生活》,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第一集《我的家園》。

  “風水寶地”秦嶺北麓

  回歸和諧與(yu) 寧靜

  三千裏逶迤磅礴,山巒疊翠,秦嶺處處皆風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秦嶺北麓的“風水寶地”,卻興(xing) 起了一股違建別墅之風,大量耕地、林地被侵占,生態平衡遭到嚴(yan) 重破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六次對“秦嶺違建”作出批示、指示。2018年7月底,一場雷厲風行的專(zhuan) 項整治在這裏展開。1185棟違建別墅被依法拆除,土地收回,覆土複綠,秦嶺北麓的一片片山林,終於(yu) 回歸和諧與(yu) 寧靜。

  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是秦嶺腳下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此前媒體(ti) 報道的秦嶺最大違規“超級別墅”,就曾在這裏存在十多年之久。如今,經過整治過的村莊,房屋整齊,煥然一新。蔡家坡村上的鄉(xiang) 村旅遊有聲有色地發展起來,不少在外地打工的農(nong) 民,返鄉(xiang) 辦起了農(nong) 家樂(le) ,開起了采摘園,吃上了“生態飯”。

  近年來一係列舉(ju) 措的出台,為(wei) 秦嶺的生態保護紮緊了製度的籬笆。陝西省率先為(wei) 保護一座山脈立法,設立秦嶺保護專(zhuan) 門機構,還建立峪口保護站,通過24小時智慧管控係統,實現了對秦嶺生態的網格化管理。2021年10月,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獲正式批複,秦嶺迎來了最高形式的自然保護的新時代。

  從(cong) 一片荒沙到一片綠

  塞罕壩譜寫(xie) “綠色奇跡”

  塞罕壩位於(yu) 河北省最北部,距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僅(jin) 有180公裏,20世紀50年代起,沙塵暴頻襲北京,引起了國家林業(ye) 部門高度重視,決(jue) 定在河北建立大型國有林場。當年相關(guan) 選址人員在這裏曾騎馬搜尋多日,卻隻找到了一棵生長旺盛的天然樹木。

  河北省塞罕壩展覽館講解員魏路吉:幾代塞罕壩人聽從(cong) 黨(dang) 的號召,一代接著一代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從(cong) 1962年到1982年,到2002年再到2020年底,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由建成初期的11.4%,增長到了現在的82%。2017年12月,塞罕壩的三代建設者登上了聯合國的領獎台,捧得聯合國環保的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截止到2021年,塞罕壩共完成石質荒山攻堅造林10餘(yu) 萬(wan) 畝(mu) ;截止到2021年,實現栽植苗木5億(yi) 株,超過600種野生植物得以恢複,每年塞罕壩為(wei) 京津冀地區涵養(yang) 水源、淨化淡水2.84億(yi) 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萬(wan) 多噸,釋放氧氣近60萬(wan) 噸。

  把景區建在鋼鐵企業(ye) 廠區

  背後的自信來自……

  在鋼鐵重鎮——邯鄲武安。這裏的鋼鐵廠多達18家,大多是年產(chan) 量300萬(wan) 噸以下的中小鋼廠。2022年8月,德龍文化園內(nei) 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你很難想象得到,這是一家建在鋼鐵企業(ye) 內(nei) 的景點,這也是國內(nei) 首家落戶鋼鐵企業(ye) 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廢舊鋼材製成的三百多個(ge) 鋼鐵機器人栩栩如生,讓小朋友們(men) 流連忘返。而就在景區不遠處,鋼鐵廠房內(nei) ,機器轟鳴,鋼鐵生產(chan) 與(yu) 旅遊毫不違和地同時進行。

  把景區建在廠區,背後是德龍鋼鐵經曆十年技術革新後的自信。2014年以來,邢台德龍及其子公司環保投入共計46.6億(yi) 元。投入使用全自動智能洗車機,運輸車輛必須“洗過澡”才能進出大門,有效降低揚塵汙染;實施循環水池和軟水係統改造工程。一項項新技術,一個(ge) 個(ge) 新設備,帶來的是比超低排放標準更加嚴(yan) 格的“德龍標準”。

  轉變蘊含希望,轉機預示曙光。德龍鋼鐵,從(cong) “汙染大戶”變身“治汙先鋒”,企業(ye) 效益不降反升,2022年8月,德龍鋼鐵入圍“世界500強”企業(ye) 榜單。煉鋼爐裏的效益提高了,職工的腰包變鼓了,所有人對於(yu) 環保之路更有底氣了。

  從(cong) “等風來”到“常態藍”

  藍天保衛戰的亮眼成績單

  近十年的藍天保衛戰,到2021年底,河北省鋼鐵冶煉企業(ye) 已經減少至39家,落後產(chan) 能的減少,換來藍天數量的增加,2021年,河北省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為(wei) 269天,比2013年增加140天。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收獲了金山銀山;既保衛了藍天白雲(yun) ,又實現了產(chan) 業(ye) 升級轉換,人民群眾(zhong) 收獲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2021年,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全年優(you) 良天數達到288天,比2013年,多了112天。北京的藍天,終於(yu) 從(cong) “等風來”變成了“常態藍”。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

  保護及治理有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國治理礦山修複約400萬(wan) 畝(mu) ,綠色生機一點點撫平大山的傷(shang) 疤。

  十年間,我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6.6萬(wan) 平方公裏,長江優(you) 質水斷麵超過97%,基本實現全流域水質優(you) 良。

  2021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已提升至23.04%,全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麵積約占陸域國土麵積的18%。

  牢牢守住18億(yi) 畝(mu) 紅線,撂荒地複耕複種,我國耕地麵積達到19.18億(yi) 畝(mu) 。

  “十三五”期間,我國湖泊治理投入規模達1700億(yi) 元,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水質穩中向好。

  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比十年前提高5.1%;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從(cong) 28%下降到10.1%。

  十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yi) 畝(mu) ,全國沙化土地麵積減少6490多萬(wan) 畝(mu) 。

  青藏高原是除極地冰蓋以外全球第二大冰川聚集地。2022年,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逐步推進,全力守護“亞(ya) 洲水塔”。

  久久為(wei) 功 江水為(wei) 證

  母親(qin) 河長江的保護和修複

  放眼長江流域,一場場生態保護攻堅戰,在沿江省市接連打響。在上遊第一大江心島——重慶廣陽島,300多萬(wan) 平方米的房地產(chan) 項目被叫停,被削平的山坡、被破壞的植被得到修複。在中遊城市湖北宜昌,沿江1公裏範圍內(nei) 的134家化工企業(ye) 全部“關(guan) 改搬轉”,嚴(yan) 重汙染環境的裝置被直接爆破。

  長江要保護還是要開發,曾經困擾多年的難題,如今有了明確答案,並被寫(xie) 入法律: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

  2020年8月,在蘆葦蕩漾的薛家窪生態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guan) 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guan) 係,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you) 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guan) 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久久為(wei) 功,江水為(wei) 證。2021年,長江經濟帶流域的優(you) 良水質比例達到92.8%,同比提高1.7個(ge) 百分點;長江經濟帶1064家工業(ye) 園區全部建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岸在變綠,水在變清,刀魚變多了,中華絨螯蟹恢複跡象明顯,江豚也回家了。

  前些年,長江病了;這些年,長江變了。我們(men) 守護著長江,長江守護著我們(men) ,這裏是我們(men) 的共同家園。

  出品人丨慎海雄

  總監製丨李挺

  監製丨肖振生

  總策劃丨孫傑

  製片人丨王偉(wei) 達

  編導丨桑夢媛 張鵬 張潔 徐斌 楊鑫穎 韋鈞富

  記者丨謝賓超 李楊 陸黎明 牟亮 樊鵬 王晶

  撰稿丨徐新

  助理編導丨趙瑞楠

  剪輯丨汲洋 喬(qiao) 木木

  攝像丨安同慶 郭永良 李鎮江 濮勇 穀俊雄 李樹鋒 張戈平 趙世卓

  解說丨姚宇軍(jun)

  總統籌丨黃豔蓉

  製作統籌丨楊穎 許磊

  製作主管丨秦衛華

  音頻編輯丨潘冰 李明芮 陳炳曉 馬思遙

  技術支持丨楊禮波 李亞(ya) 軍(jun) 謝暉 張文鬱 趙辛 邢丹 齊懷芝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