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琅函如海築津梁

發布時間:2022-09-21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北京太平橋西路,坐落著一家名為(wei) “伯鴻”的書(shu) 店。縹緗萬(wan) 卷,善本盈閣,這裏是中華書(shu) 局溝通讀者的一扇窗口。“伯鴻”,正是中華書(shu) 局創辦人的表字。

  110年前,陸費逵(字伯鴻)在上海創辦中華書(shu) 局,發出了現代出版業(ye) 的宣言——“我們(men) 希望國家社會(hui) 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men) 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shu) 業(ye) 進步。我們(men) 書(shu) 業(ye) 雖然是較小的行業(ye) ,但是與(yu) 國家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卻比任何行業(ye) 為(wei) 大。”

  110年來,中華書(shu) 局須臾不忘使命擔當,與(yu) 中國文化同行,同中國現代化進程同步。正如著名學者任繼愈所說:“中華書(shu) 局和中國文化共命運,因為(wei) 中華文化出版建設是中國興(xing) 旺的一麵鏡子。”

  琅函如海,築文化津梁。從(cong) 百年前開啟民智的國文修身教科書(shu) ,到當代國史一大貢獻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從(cong) 被譽為(wei) “國學百科全書(shu) ”的《古今圖書(shu) 集成》,到新時代大型曆史文獻集成“複興(xing) 文庫”……百十年篳路藍縷,中華書(shu) 局已然成為(wei) 古籍整理出版的標杆,善本定本的代名詞;百十年守正出新,中華圖書(shu) 盈箱積篋、襲故彌新,它們(men) 把握著現代學術文化的脈搏,反映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

  開蒙啟智,雲(yun) 樹參天翠色幽

  百年前風起雲(yun) 湧,古老的中華民族燃起了現代強國夢。1912年元旦,現代出版機構中華書(shu) 局應時而生,上海四馬路棋盤街轉角,千年巨變的十字街頭,出版家陸費逵發出了開蒙啟智的宣言——

  “教育得道,則民智開、民德進、民體(ti) 強,而國勢隆盛矣!”

  中華書(shu) 局創辦之初,就把“開啟民智”作為(wei) 出版宗旨,陸費逵認為(wei) “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shu) ”,在他的主持下,“中華教科書(shu) ”問世,這是兩(liang) 千多年封建王朝覆滅後第一套適合共和政體(ti) 的教科書(shu) ,出版後迅速風行全國。啟蒙的火種就此深埋進一代人的靈魂裏。

  “我今年92歲了,但知道中華書(shu) 局已有八十多年。知道的最初媒介是教科書(shu) 。”中共黨(dang) 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專(zhuan) 家金衝(chong) 及至今仍清晰記得,他初中使用的曆史教科書(shu) 就是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這些教科書(shu) 給了他“最初的啟蒙教育”,而當年在四馬路的書(shu) 店裏買(mai) 到的曆史書(shu) ,正是他閱讀、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發端。

  著名史學家鄧廣銘也曾撰文回憶:“從(cong) 我開始接受近代化的啟蒙教育之日起,我就和中華書(shu) 局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中華教科書(shu) 讓人耳目一新,學生們(men) 了解了堯舜禹,也知道了達爾文。在這樣的開蒙教育下,一代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學人成長了起來。

  潤物無聲,清季民國之際,報章出版作為(wei) “傳(chuan) 播文明之利器”,好似一座座沒有圍牆的學校。複旦大學葛兆光教授評價(jia) ,現代出版與(yu) 報刊一同形成了另外一套知識生產(chan) 的係統,推動了中國從(cong) 封建帝國向共和政體(ti) 的轉變,其中以改變了中國人整個(ge) 知識結構的教科書(shu) 影響最大。將中華書(shu) 局存在的意義(yi) 放到這樣的大背景下來看,我們(men) 可以說,它是整個(ge) 社會(hui) 變化的一股重要推動力量。

  理想遠大,理念務實,中華書(shu) 局很快吸引大批誌同道合者。

  梁啟超、範源廉、馬君武、李達、田漢、張聞天、潘漢年、葉聖陶、朱自清、錢歌川、陳伯吹、茅盾……一個(ge) 個(ge) 響當當的名字,組成了中華書(shu) 局燦爛奪目的編作陣容。

  “融合國粹西學以貫之”,中華書(shu) 局推出的《中華大字典》和《辭海》,開創了現代工具書(shu) 編纂的先河;《四部備要》是最早以現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的大型古籍叢(cong) 書(shu) ;《古今圖書(shu) 集成》的影印出版具有深遠的文化搶救意義(yi) ,被譽為(wei) “古代百科全書(shu) ”;盧梭《民約論》、達爾文《物種原始》、亞(ya) 當·斯密《國富論》等經典譯作相繼問世,傳(chuan) 播民主科學的觀念;中華書(shu) 局先後創辦《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ye) 界》《中華婦女界》《小朋友》等期刊24種,皆有益時代精神之養(yang) 成。

  當時的中華書(shu) 局,還擁有遠東(dong) 地區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印製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著名畫家的畫集畫冊(ce) ,“令出版界不勝豔羨,印刷界為(wei) 之動魄”。

  就此,中華書(shu) 局打下了勇立潮頭、賡續文化的精神底色。回顧百十年深厚傳(chuan) 統,中華書(shu) 局執行董事、黨(dang) 委書(shu) 記周絢隆說:“我們(men) 擁有光榮的曆史,我們(men) 將開創燦爛的未來。”

  國史新貌,集賢校讎著春秋

  欲明大道,必先讀史。

  不同時期的“二十四史”通行本,是一個(ge) 時代人們(men) 研究曆史、了解曆史最重要的載體(ti) 。“二十四史”使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擁有數千年連貫、完整曆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堪稱中華文明史的全記錄。很少有哪一種書(shu) ,如點校本“二十四史”這樣,與(yu) 共和國的曆史如此緊密相連。中華書(shu) 局的使命傳(chuan) 承與(yu) 業(ye) 務拓展,與(yu) 國史息息相關(guan) ,更與(yu) 時代脈搏共同跳動。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4年中華書(shu) 局完成公私合營,把總部從(cong) 上海遷到了北京。1958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shu) 局為(wei) 古籍小組辦事機構,被賦予專(zhuan) 業(ye) 整理出版古籍的時代新使命。毛澤東(dong) 、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對古籍整理出版事業(ye) 給予關(guan) 鍵指示與(yu) 殷切重托。

  讓國史煥發新貌,是時代呼聲,更是人民所需。

  中華書(shu) 局開始組織全國專(zhuan) 家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1959年9月,點校本《史記》出版,為(wei) 國慶十周年獻禮。1978年5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全部問世,不久即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

  這套書(shu) 被公認為(wei) 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至高成就的標誌性成果,它超越了以往版本,文字準確、校勘精良、眉目清晰、版式美觀。昔日篇帙浩繁、盤詰艱深、難以卒讀的史籍文獻,一變而了然可讀,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使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曆史傳(chuan) 承以一種可親(qin) 可近的形式,走入千家萬(wan) 戶,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yi) 。

  古籍重鎮,善本迭出,在點校本“二十四史”收獲廣泛讚譽的同時,大量精校細勘的典籍著作陸續出版,如《新編諸子集成》《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全宋詞》《孫中山全集》等,以及大量重要文獻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永樂(le) 大典》《中華大藏經》《冊(ce) 府元龜》等的影印出版,為(wei) 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奠定了中華書(shu) 局在今天的曆史地位。

  2006年,中華書(shu) 局提出啟動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立刻引發史學界、文獻學界廣泛而積極的響應。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紛紛以自己的行動支持修訂工程。當時年已96歲的何茲(zi) 全表示要當一名“小卒”,為(wei) 修訂工作助力。任繼愈出任總修纂,他懇切地說道:“全世界隻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字不斷,曆史不斷,文化不斷,了解曆史會(hui) 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2013年10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之第一種——《史記》修訂本,在全球同步首發。截至目前,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共出書(shu) 11種。先後榮獲第四屆和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shu) 獎提名獎、第五屆中華優(you) 秀出版物獎、首屆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圖書(shu) 獎等多項國家級和專(zhuan) 業(ye) 領域權威獎項。

  服務學術,清歌雅調總堪宜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中華書(shu) 局不僅(jin) 是新中國出版事業(ye) 的旗艦,更是一個(ge) 群賢畢至的學術殿堂。人們(men) 常問,經典是如何造就的?答案就寫(xie) 在中華書(shu) 局的傳(chuan) 統中——名家、名著、名編輯!

  20世紀60年代,錢鍾書(shu) 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管錐編》《談藝錄》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他在序言中如是稱讚該書(shu) 的責任編輯周振甫,“命筆之時,數請益於(yu) 周振甫君,小扣輒發大鳴,實歸不負虛往,良朋嘉惠,並誌簡端。”這樣的編作往來一時傳(chuan) 為(wei) 佳話。周振甫是古典詩詞文論專(zhuan) 家,1971年借調到中華書(shu) 局參加《明史》點校工作,1975年正式調入中華書(shu) 局。他曾接受中央電視台《東(dong) 方之子》采訪,當被問到沒有成為(wei) 一個(ge) 職業(ye) 學者會(hui) 不會(hui) 遺憾時,他回答:“中華書(shu) 局給我編審,就可以了。”周振甫把編輯職業(ye) 作為(wei) 終身事業(ye) 的理想,鍛造了一部部名著,成就了一位名編輯。

  “吾有豐(feng) 幹饒舌悔,羨君辛苦綴遺文。”這是著名史學家陳寅恪1964年春贈學者向達的一首詩。兩(liang) 位學者曾千裏相會(hui) ,探討《大唐西域記》中的學術問題。《大唐西域記》因其極高的學術價(jia) 值而蜚聲中外,20世紀50年代末,向達最早提出對其進行整理,1978年,以季羨林為(wei) 首,數位知名學者參與(yu) 的整理班子正式組成。曆經20多年的努力,一部63萬(wan) 字的《大唐西域記》校注本終於(yu) 在1985年由中華書(shu) 局正式出版,完成了幾代學者的夙願。季羨林曾自豪地表示:“研究印度曆史的學者,不管他是哪一國人,不管他代表哪一種觀點,他們(men) 都給予《大唐西域記》以極高的評價(jia) 。”

  1984年,我國語言學泰鬥王力應中華書(shu) 局之約開始著手編寫(xie) 《王力古漢語字典》。其實,王力早早就設計了理想字典的模式,這部字典已在他心中醞釀了四十多年,尚未出版時,就引起西方學者的關(guan) 注,並著錄於(yu) 英國漢學家魏根深編纂的《中國曆史手冊(ce) 》中。2000年《王力古漢語字典》出版,字典義(yi) 項精練,字義(yi) 清晰,努力在釋義(yi) 中表現出詞義(yi) 的時代性,從(cong) 而在字典中樹立起詞義(yi) 的曆史觀,還糾正了前代字詞典中的一些失誤,讓各類學習(xi) 者均可從(cong) 中獲益。被讀者譽為(wei) “非常實用而且經典”“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shu) ”。

  大學者的信任,從(cong) 來都是一份重托。

  1965年10月26日,顧頡剛因病需動手術,為(wei) 防萬(wan) 一所以預立遺囑,其中第六條說“我一生寫(xie) 作,應悉交中華書(shu) 局,請他們(men) 組織委員會(hui) 整理”。顧頡剛去世後,他的後人、學生曆經二十多年的編纂,最終在2010年底,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了《顧頡剛全集》。

  服務學術、普及文化,是中華書(shu) 局一直在做的事情。2002年,中華書(shu) 局成為(wei) 新組建的中國出版集團的一員,開始推進文化體(ti) 製改革試點,積極服務讀者,拓展選題範圍,探索兼顧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發展之路。

  2003年11月20日上午,天氣雖然寒冷,北京大學朗潤園卻暖意融融。中華書(shu) 局在這裏召開“中華書(shu) 局與(yu) 學界共商重印書(shu) 規劃座談會(hui) ”,曹道衡、白化文、李學勤、裘錫圭、袁行霈等學界前輩以及一批中青年文史哲研究者,熱情洋溢地與(yu) 中華書(shu) 局的編輯們(men) 齊聚一堂,一起盤家底、出主意。李學勤開宗明義(yi) :“中華能否成為(wei) 這樣的出版社——能夠經常提供研究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書(shu) ,讓這些書(shu) 經常在架,隨時能買(mai) 到。”學者們(men) 鼓勵中華書(shu) 局在堅守出版古籍整理、學術著作精品的同時,在推廣普及文化方麵下功夫。會(hui) 上公布了一批“計劃重印目錄”。當年11月22日,光明日報刊登這一消息後引起了各界強烈反響,86歲的資深報人謝公望專(zhuan) 門給報社來信說,“我讀了兩(liang) 遍,認為(wei) 此乃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值得注意”。

  讓學術精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每個(ge) 愛書(shu) 人的書(shu) 架一定都有中華書(shu) 局的圖書(shu) 。

  2021年底,傳(chuan) 統文化經典文本普及讀物“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cong) 書(shu) ”突破年度發貨碼洋一個(ge) 億(yi) 大關(guan) ,這也是中華書(shu) 局第一條億(yi) 元級產(chan) 品線。該叢(cong) 書(shu) 自2010年出版以來,暢銷10餘(yu) 年,被廣大讀者親(qin) 切地稱為(wei) “三全本”。

  今年4月23日,中華書(shu) 局在北京圖書(shu) 大廈舉(ju) 辦了“《萬(wan) 曆十五年》四十周年版新書(shu) 座談會(hui) ”。據了解,該書(shu) 已創下了近600萬(wan) 冊(ce) 的銷售紀錄。曾任中華書(shu) 局總編輯的傅璿琮經手該書(shu) 出版,他後來撰文回憶“《萬(wan) 曆十五年》這一本不到20萬(wan) 字的書(shu) ,從(cong) 編輯部審稿,修改,看校樣,直至出書(shu) ,竟花了3年有餘(yu) 的時間……出版社能如此投入,反複閱改,這恐怕在那時才能做得到”。好書(shu) ,是作者和編輯共同打磨的文化成果;好書(shu) ,就像《萬(wan) 曆十五年》這樣,為(wei) 讀者打開門窗,帶來耳目一新的新鮮空氣。

  守正出新,老樹春深更著葩

  傳(chuan) 統,用守正來傳(chuan) 承;未來,以出新去開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chuan) 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chuan) 承和創新的關(guan) 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曆史與(yu) 時代相結合的高度,高度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周絢隆表示:“對於(yu) 以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己任的中華書(shu) 局,這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是今天中華人的曆史使命與(yu) 責任擔當。”

  麵對曆史與(yu) 時代的雙重使命,近年來,中華書(shu) 局始終秉承“守正出新”的出版理念,堅持“弘揚傳(chuan) 統,服務學術,傳(chuan) 承文明,創新生活”的出版宗旨,緊密圍繞黨(dang) 和國家中心工作,積極探索發揮出版在弘揚民族精神、增進價(jia) 值認同、引領社會(hui) 風尚方麵的作用,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主題出版佳作頻出。中華書(shu) 局推出了《重讀抗戰家書(shu) 》《重讀先烈詩章》《生生不息:從(cong) 傳(chuan) 統經典名句領悟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經典百篇》《百年革命家書(shu) 》等雙效俱佳的單品。推出了《中央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戰犯筆供選編》(120冊(ce) )等重要文獻集成。創辦了麵向黨(dang) 員幹部的傳(chuan) 統文化知識刊物《月讀》。貢獻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係列連環畫”“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等青少年學習(xi) 讀物,廣受社會(hui) 各界讚譽。

  古籍整理出版典範之作陸續問世。近年來,我國史學研究與(yu) 考古工作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科技進步也極大地提高了古籍整理工作的效率。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穩步推進,《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禮通考》等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國家級獎項。

  “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中華書(shu) 局逐步形成圖書(shu) 版權輸出、實物圖書(shu) 出口、融合發展(電子書(shu) 、數據庫等數字產(chan) 品出口)、國際出版合作四種國際傳(chuan) 播業(ye) 態,輸出形式涵蓋翻譯出版、合作出版、合印、連載、轉載、引用、電子書(shu) 、數據庫等等,圖書(shu) 版權累計輸出1723種。

  推動傳(chuan) 統文化創新性發展與(yu) 創造性轉化。中華書(shu) 局總結《正說清朝十二帝》《於(yu) 丹〈論語〉心得》等暢銷書(shu) 的成功經驗,推出“跟大師學國學”係列、“一本書(shu) 讀懂”係列、“中華經典通識”,《國史十六講》《兵以詐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資治通鑒啟示錄》等學術普及著作,打造“中華經典藏書(shu)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傳(chuan) 世經典文白對照”等經典文本普及係列,照顧到各類讀者的不同需求,受到廣泛歡迎。

  布局數字出版,推動古籍數字化。2013年,中華書(shu) 局明確了數字化出版的戰略方向,即借助業(ye) 界優(you) 質的數字出版平台,推出各類電子書(shu) 。2014年,中華書(shu) 局自主研發的大型古籍數字出版產(chan) 品“中華經典古籍庫”正式發布,該數據庫以中華書(shu) 局整理本古籍圖書(shu) 為(wei) 核心,同時涵蓋多家專(zhuan) 業(ye) 出版社的古籍整理成果。目前該庫累計資源總量達20億(yi) 字。2018年,國家“十三五”重點規劃項目、國家級古籍整理出版資源平台“籍合網”上線運營。該平台為(wei) 讀者提供包括中華書(shu) 局在內(nei) 的多家出版社的古籍整理、學術著作和期刊等資源內(nei) 容及專(zhuan) 題數據庫,2021年,中華書(shu) 局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自動標點”“繁簡轉換”“字符查詢”等多種古籍整理智能工具。

  1912年,初創的中華書(shu) 局誌在“國家進步、教育進步、書(shu) 業(ye) 進步”。

  2012年,百歲中華書(shu) 局提出“百年再出發”。

  2022年,中華書(shu) 局鄭重宣布“創新向未來”。這是一百一十年的精神傳(chuan) 承,更是對文化事業(ye) 的前路期許。

  閱盡千帆,仍是少年。少年最寶貴的是登高望遠、銳意進取的心性和不懼艱險、披荊斬棘的勇氣。對於(yu) 一家投身傳(chuan) 統、誌在千秋的出版機構而言,一百一十周歲,正是青春有為(wei) 時。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上,中華書(shu) 局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勇立潮頭,麵向未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