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書寫堅定信仰和閃亮童心——評兒童小說《太行小兵》

發布時間:2022-09-21 16: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袁增欣(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會(hui) 員、石家莊幼兒(er) 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副教授)

  程雪莉兒(er) 童小說《太行小兵》(新蕾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以“平山團”南征北戰的史實為(wei) 背景,以太行山上的少年兵在戰場上的淬煉和成長經曆為(wei) 主線,抒寫(xie) 太行兒(er) 女的紅色記憶。作家用匠心重塑了平山團的光輝形象,擦亮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

  史實需要思想格局照亮,才能寫(xie) 出深度和風骨,達到啟迪人心的力量。程雪莉對平山團的宏闊曆史事實進行了個(ge) 性化、詩化的表現,借由一個(ge) “蠶絲(si) 包袱”喚醒一段苦難輝煌的革命曆史。小小的“蠶絲(si) 包袱”裏,蘊藏著壯烈恢宏的曆史畫卷,留存著氣壯山河的紅色記憶。

  包裹著家譜的“蠶絲(si) 包袱”在小說中起到了“凝神聚氣”的作用,具有極強的貫穿力和象征意義(yi) 。小說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感營造和英雄精神幻化為(wei) 一個(ge) “蠶絲(si) 包袱”的深厚寓意,顯示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小說構架。“蠶絲(si) 包袱”將主要人物串聯在一起,與(yu) 主要故事情節不斷發生交集。借由“蠶絲(si) 包袱”以物象傳(chuan) 遞意象,線索清晰,故事結構開合自如,從(cong) 容延展,起到疏密相間、張弛有致的藝術效果。“蠶絲(si) 包袱”是平山團精神的化身,跟小主人公劉庭雲(yun) 如影相隨,成為(wei) 貫穿小說的意象、線索和象征。“蠶絲(si) 包袱”包裹著的不僅(jin) 是家譜,更是家國情懷,是一群前赴後繼為(wei) 國捐軀的父子兵、兄弟兵。它牽引下的一個(ge) 個(ge) 英雄人物,散發著穿透曆史的光輝。小兵劉庭雲(yun) 、銀子、大眼兒(er) ……在惡劣環境中仍保持兒(er) 童的爛漫天性,他們(men) 用童真、生命尋找通往黎明的強大意誌和精神本色,震懾人心。

  程雪莉於(yu) 幽微處見廣袤的洞察力,讓她在《太行小兵》中自如地在寬闊和細膩之間出入,呈現紅色革命年代的磅礴與(yu) 幽微。她於(yu) 幽微處精心渲染、曲筆點睛,把散落在時空中的“太行小兵”,用“蠶絲(si) 包袱”牽引著一個(ge) 個(ge) 找回來,重新記錄和開掘。借由兒(er) 童由內(nei) 向外的視角,作品展現出太行山農(nong) 民從(cong) 自發反抗走向自覺革命、共產(chan) 黨(dang) 深入農(nong) 村領導和發動群眾(zhong) 鬥爭(zheng) 的圖景,昭示的是曆史洪流中的人心所向。《太行小兵》把紅色敘事與(yu) 兒(er) 童精神交織融合,以理性的曆史視野和感性的心理體(ti) 驗,還原曆史飽滿的深邃內(nei) 涵,給兒(er) 童文學以壯闊的曆史空間、凝重的生命質感,帶給讀者豐(feng) 厚而崇高的美感。

  作者依靠內(nei) 在張力彰顯藝術魅力,始終是統一且自覺的。程雪莉以熱情之心、冷靜之筆,緊緊抓住人物內(nei) 心的搖曳和瞬間的波動,於(yu) 無聲處寫(xie) 出驚雷。小說最穿透人心的是對劉庭雲(yun) 內(nei) 心世界的揭示。他在“蠶絲(si) 包袱”中書(shu) 寫(xie) 名字時心理被解析成多層,將讀者推入情緒的漩渦。這一細節悲壯而感人,深刻多義(yi) ,耐人尋味。作者努力接近戰火中兒(er) 童的真實狀態,使“兒(er) 童”和“戰爭(zheng) ”這兩(liang) 個(ge) 極具衝(chong) 突的元素更契合。小說用兒(er) 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wei) 方式,為(wei) 故事的發展增添了許多童趣和生活質感,找準一個(ge) 個(ge) “太行小兵”身上那些閃光、動人的品質,不吝筆墨,心懷敬畏,精雕細琢禮讚他們(men) 身上散發出來的內(nei) 在精神和人性光芒。

  殘酷的戰爭(zheng) ,小小的戰士,崇高的理想。隨著一個(ge) 個(ge) 太行小兵、一件件英雄事跡順著“蠶絲(si) 包袱”次第呈現,一股磅礴的革命偉(wei) 力和輕靈的兒(er) 童趣味盈滿全書(shu) 。程雪莉大處潑墨、細處工筆,用故事和人物完成了對平山團“雁陣精神”的深刻總結和詮釋。從(cong) 河北省平山縣的村村寨寨、溝溝坎坎中走出來的農(nong) 家子弟,形成雁陣,依靠團隊協作精神,互相激勵著,背負家國,飛越萬(wan) 重山。

  “太行小兵”的身上有鐵血豪情,也有爛漫天真,他們(men) 以雁陣翱翔所展現的不屈的信仰力量和閃亮的童心,讓平山團的“雁陣精神”以鮮活姿態,走出曆史、走進當下,完成與(yu) 當代兒(er) 童情感世界的對話,向他們(men) 傳(chuan) 遞紅色文化與(yu) 理想信念,構建中華民族的集體(ti) 文化記憶。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