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把平凡人性光亮納入視域,是電影之幸

發布時間:2022-09-22 15:11:00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李建強

  從(cong) 光影銀幕《海的盡頭是草原》回到現實,恍若有一種心靈被洗禮的感覺。我想用三個(ge) “真”字詞語來概括觀感——真實、真誠和真情。真實說的是敘事內(nei) 容,真誠說的是創作態度,真情說的是藝術表達。

  先說真實。電影講述的“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已經過去幾十年了。那段曆史,對於(yu) 我這個(ge) 年齡的觀眾(zhong) 來說,多少聽說和了解一些。但是麵對影片如泣如訴、細致入微的回溯和抒寫(xie) ,我還是被感動了。一邊是嗷嗷待哺的遠方來的孩子,一邊是本身並不富足的家庭;一方是漢族,一方是蒙古族。那時,新中國遭遇嚴(yan) 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er) 的溫飽問題亟待解決(jue) ,大草原上的牧民家庭義(yi) 無反顧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成就了感天動地的壯舉(ju) 。這些潛藏於(yu) 民間的大愛,以及中華各民族之間血濃於(yu) 水、同舟共濟的故事值得發掘、值得予以藝術表達。無論時代怎麽(me) 發展,各民族的精誠團結、風雨同舟、相濡以沫都不會(hui) 過時。

  筆者曾為(wei) 知青,在農(nong) 村待了許多年。記憶中,那裏的村民都很仁厚善良,如果沒有他們(men) 對我們(men) 近似家人的關(guan) 照、點點滴滴的襄助,懵懵懂懂的我們(men) 是很難在那裏生存的。後來看到很多知青回憶,大都寫(xie) 的不是自己如何遭難、受苦,就是自己如何努力、成功,真正把老百姓當作主角來表現、來鐫刻的數量很少,隻留下一些麵目模糊的底層陪襯者形象。這種千篇一律,多少是有些令人遺憾的。當看到《海的盡頭是草原》真正把草原的牧民,把蒙古族的額吉、阿爸、阿哥們(men) 當作主人公來表現時,內(nei) 在的情感如同添加了酵母一觸即發,使我產(chan) 生了強烈的共情、共鳴和共振。近些年來,一些影像作品或熱衷生造王侯將相英雄超人,或沉迷捕捉有缺陷甚至低端的人性,能否把更多平凡人的人性光亮納入視域,把民間蘊藏的真善美的精神資源重新帶回當下生活,並成為(wei) 拓寬當代影像藝術空間、引導現代生活走向的一種參照?這是一個(ge) 很有曆史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的命題。從(cong) 這個(ge) 角度說,《海的盡頭是草原》的選擇是具有標杆意義(yi) 的。

  再說真誠。影片沒有任何花裏胡哨的東(dong) 西,也沒有任何人為(wei) 的煽情,隻有實實在在的表達、真真切切的營造。包括那木汗為(wei) 救杜思珩而英勇獻身、額吉一家被迫無奈遷徙草原、化身那木汗的小毛巾與(yu) 哥哥數十年後的相擁、老年額吉最後的祝福……沒有故作深沉的說教,不見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隻是從(cong) 容平靜的訴說,而且從(cong) 頭至尾一以貫之。隻有自覺排除了生造的衝(chong) 動,摒棄了對本我的自戀,才有這種波瀾不驚的篤定、行雲(yun) 流水的傾(qing) 訴,使人不禁想起“萬(wan) 古長空,一朝風月”的高遠境界。

  當然,影片也並非隻鋪陳其事。小思珩在草原與(yu) 狼群的對峙、坐騎失控時的慌亂(luan) ,長大後的思珩與(yu) 伊德爾的“私奔”,以及那木汗犧牲後阿爸情感的大起大落,無不動人心魄。這與(yu) 前述的“寧靜”形成了互動,增添了影片真切情懷的刻度。一位名家早就說過:任何一部作品的價(jia) 值取決(jue) 於(yu) 三種特性,一是作品的內(nei) 容;二是通過藝術的技巧而獲得的外在之美;三是真誠,即作者對所描寫(xie) 之物要有切近的情懷和態度。沒有這一條件就不會(hui) 有任何藝術作品,因為(wei) 藝術的本質在於(yu) 以創作者的情感去感染藝術作品的接受者。對於(yu) 《海的盡頭是草原》來說,此說極是。在影片中,除了浩瀚的天空、遼闊的草原、飛奔的駿馬、純淨的民俗民風等令人心怡的外在之美,觀眾(zhong) 最為(wei) 感動的還是創作者內(nei) 在的真誠,以及由這種真誠給觀眾(zhong) 帶來的人世間的溫暖和人類的大愛,它飽蘸著一種向曆史致敬、為(wei) 人民謳歌的真誠。正是這種大情懷、大氣場,使影片具備了感人的力量。

  最後說真情。談到藝術表達,不能不談到影片中幾位主要演員的精彩演出。作為(wei) 一名漢族演員,馬蘇全程以流暢的蒙古語演繹角色,這本身就是一個(ge) 不小的挑戰。為(wei) 了完成角色,她提前進入草原,一頭紮進牧民家,在語言老師的輔導下勤學苦練,終於(yu) 將影片中薩仁娜這位慈祥寬仁、如大海般博大的草原額吉飾演得神情畢肖,自然、鬆弛、鮮活,舉(ju) 手投足均見情愫,與(yu) 扮演漢族女兒(er) 的6歲小演員聯袂演出了一場情感大戲。陳寶國的作品幾乎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各時期的銀幕、熒屏記憶,從(cong) 早期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到後來的《大宅門》,直到最近的《老中醫》《老酒館》。在《海的盡頭是草原》裏,觀眾(zhong) 看到他的表演更加自然凝重、得心應手,戲份不多,但用心甚多,令人難忘。其他演員的表演也堪稱精彩到位,將生活流和藝術流合二為(wei) 一,鎖定在心神俱往的平台上。鑒賞這種“情動於(yu) 中而行於(yu) 外”的表演,真正稱得上是一種藝術享受。筆者以為(wei) ,在經曆了近三年的疫情,許多人茫然四顧、煩躁焦慮的語境下,這部帶有情感“治愈”功效的電影,顯示了可貴的情感價(jia) 值。(李建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