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文氣澤後人
東(dong) 坡文氣澤後人
劉一驕
莊園蒼木合圍,坐落在四川眉山的一隅鍾靈毓秀處。在莊園門口駐足望去,門上的青瓦飛簷翼然出於(yu) 翠葉之間。大門洞開,上掛黑匾一塊,金字赫然寫(xie) 著“三蘇祠”。
這座祠堂曆史悠久,從(cong) 落成開始,曆朝曆代的地方官員都曾修葺擴建。讀書(shu) 人把它奉為(wei) 聖地,在這裏寄托治國平天下的誌向。當地人也以此為(wei) 榮,希望文豪的靈氣能滋養(yang) 後人。祠堂古跡在明末一度毀於(yu) 戰火,在清代之後又涅槃新生。如今,“三蘇祠”蜚聲海內(nei) 外,遊人紛紛前來參觀瞻仰。
三蘇祠庭院裏有兩(liang) 株高大的古銀杏樹,有700年的樹齡,枝條很長,青綠的樹葉一簇一簇瀑布一般在空中飄動,陽光像碎玉一樣撒下來。黑黢黢的樹幹極粗極高,像要長到天上去。蘇軾生於(yu) 1037年,在1101年逝世,到今天將近千年了。一千年間,蘇東(dong) 坡作為(wei) 中國文人的典範被一代代人推崇。從(cong) 學識來看,蘇軾20歲在科舉(ju) 考試中取得的殿試乙科,打破了北宋科舉(ju) 紀錄。他與(yu) 弟弟蘇轍進京嶄露頭角,讓當朝皇帝宋仁宗讚歎不已,“為(wei) 子孫覓得兩(liang) 個(ge) 太平宰相。”除了科舉(ju) 考試的好成績,他還是一位全才式的人物。在當時,他是文壇領袖,在後世,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軾參加科舉(ju) 殿試所寫(xie) 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就以高曠清逸的文風震動了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對他稱讚不絕:“此人可謂善讀書(shu) ,善用書(shu) ,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的文章推動了北宋文壇的進步,如“萬(wan) 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詩詞也是千古一絕。他的學識在一生中不斷豐(feng) 富完善,受到了多家思想的影響。他的詩作既有宋代哲理詩的理趣,也有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yi) 色彩;既有心懷蒼生的鴻鵠之誌,也有超然物外的逍遙神思。
蘇東(dong) 坡的全才並不隻在詩詞散文、書(shu) 法繪畫,不論農(nong) 業(ye) 、水利、醫藥、經學、軍(jun) 事、音樂(le) 、烹飪還是養(yang) 生,他都登堂入室,頗有造詣。
門廳上方的牌匾寫(xie) 著“文獻一家”,稱讚三蘇一家文章輝耀古今。邁出門廳,迎麵是一座大殿,殿內(nei) 有3座神龕,正中紅衣塑像是蘇洵,蘇軾和蘇轍則紫衣供奉於(yu) 一右一左。殿上高懸3塊牌匾,中為(wei) “是父是子”,右為(wei) “文風鼎峙”,左為(wei) “文章氣節”,是清乾隆年間題寫(xie) 。在殿門和殿內(nei) 的立柱上,掛有3副對聯,稱讚蘇門父子的文品與(yu) 人品為(wei) 後世表率。
饗殿之後,一處四合院內(nei) ,四方木質柵欄圈圍的地上,是一口石井。井口用6塊白石砌成,石表覆蓋了一層細密的青苔。往井內(nei) 看去,水位並不很深。井旁的泥潭裏有一截低矮的枯木,枝條都已不在。這兩(liang) 個(ge) 景致名叫“蘇宅古井”和“黃荊樹”,由於(yu) 明末戰火,古井成了蘇氏故居留下的唯一遺構,黃荊樹相傳(chuan) 為(wei) 蘇洵手栽,也在煙火中焚毀。這千年古井和千年黃荊被後人視為(wei) 三蘇祠祥瑞之寶。如今,黃荊樹也從(cong) 土裏抽出了細長的枝條,老樹外的新枝蓬勃地生長著許多鋸齒狀的綠葉。
在啟賢堂背後,林木環繞的空闊廣場內(nei) ,一尊活靈活現的蘇東(dong) 坡坐像立在淺池上。隻見他左腿盤起,右腿撐地,左手拄著一塊巨石,右手搭於(yu) 右膝,身子向左傾(qing) 斜,麵容含笑遙望遠方。蘇軾一生足跡遍布天涯海角,他艱難的人生經曆反而成為(wei) 了藝術創作的磨刀石,在這一時期他寫(xie) 下了前後《赤壁賦》的千古絕唱。人們(men) 多以《定風波》認識他曠達超脫的精神境界,他的天資學識與(yu) 磨難的錘煉塑造了他的品格,在詩詞中可以窺得一二。“東(dong) 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ang) ”,是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yu) 佛道兩(liang) 家碰撞的產(chan) 物。蘇東(dong) 坡的精神境界與(yu) 品格,使他縱使被貶儋州,並未如詩中所寫(xie) “小舟從(cong) 此逝,江海寄餘(yu) 生”,仍然敷揚中原文化,鼓勵發展生產(chan) 。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