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赤誠之心為中國“交響夢”上下求索
■記者 薑方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離騷》中,著名作曲家朱踐耳極為(wei) 推崇的一句詩,也是他第八交響曲“求索”的立意來源。作為(wei) 新中國培養(yang) 的第一代作曲家,朱踐耳窮其一生對“音樂(le) 夢”和中國“交響夢”上下求索。
今年是朱踐耳先生誕辰百年,全國多地陸續開展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昨晚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le) 廳舉(ju) 行的“紀念朱踐耳誕辰一百周年音樂(le) 會(hui) ”上,管弦樂(le) 《燈會(hui) 》等朱老的四部作品奏響,彰顯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一名忠誠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赤誠之聲。
朱踐耳不僅(jin) 是中國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也是西方音樂(le) 世界了解中國音樂(le) 創作的重要窗口之一。在朱踐耳百年誕辰之際,美國著名音樂(le) 學者、南佛羅裏達州大學終身教授約翰·羅比遜撰寫(xie) 的Zhu Jianer and the Symphony in China由彼得郎學術出版社出版。
作為(wei) 一名專(zhuan) 門研究亞(ya) 洲和非洲現代作曲家的音樂(le) 學者和演奏者,約翰·羅比遜認為(wei) “朱踐耳是20世紀末最重要的跨文化作曲家之一”,並將朱踐耳與(yu) 貝多芬、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維奇列為(wei) 研究生交響樂(le) 文獻課程中的研究對象。該書(shu) 中譯本《朱踐耳和中國交響曲創作》也於(yu) 今年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朱踐耳先生的交響曲是一座橋梁,連接著當代中國和西方音樂(le) 文化,也承載著老一輩中國音樂(le) 家的理想,更啟迪青年一代奮勇向前。”正如上海交響樂(le) 團音樂(le) 總監餘(yu) 隆所說,上海交響樂(le) 團將繼承和發揚朱踐耳先生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推動中國音樂(le) 走向世界。
“筆遊象牙塔,心係萬(wan) 民情”貫穿著他半個(ge) 多世紀的創作生涯
“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我把黨(dang) 來比母親(qin) ……”提起朱踐耳,人們(men) 首先想到的是這首在半個(ge) 多世紀裏被國人無數次吟唱的旋律。其實,作為(wei) 中國當代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朱踐耳在其近70年的創作生涯裏,除早期這首《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及《節日序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更是涉足幾乎所有音樂(le) 體(ti) 裁,留下11部交響曲、17部管弦樂(le) 、15部室內(nei) 樂(le) 、8部聲樂(le) 作品。
朱踐耳本名朱榮實,為(wei) 踐行效法聶耳精神,21歲時更名為(wei) 踐耳。正如他的更名初衷,朱踐耳一生心懷家國,作品飽含著對黨(dang) 、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每部作品背後,都有他在崇高使命感驅使下,對於(yu) 人文哲思及音樂(le) 美學上的探索,不僅(jin) 有力推動了中國交響樂(le) 的發展,更用音符記錄下了一位作曲家在跨越半個(ge) 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關(guan) 於(yu) 民族命運的思考和洞見,恰如朱老的自勉“筆遊象牙塔,心係萬(wan) 民情”。
“至誠至真,樂(le) 之靈魂。至精至美,樂(le) 之形神。若得萬(wan) 一,三生存幸。孰是孰非,悉聽後人。”這是朱踐耳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交響夢”的概括。在1975年成為(wei) 上海交響樂(le) 團駐團作曲家後,他創作的十部交響曲及一部小交響曲,“或瀟灑虛幻,或餘(yu) 音繞梁、高瞻遠矚、別有寓意”,這些創作也彰顯出朱踐耳作為(wei) 一名當代音樂(le) 家在中國社會(hui) 和文化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昨晚,駐團指揮張潔敏、助理指揮張櫓揮棒上海交響樂(le) 團演繹了朱踐耳的四部作品——管弦樂(le) 《燈會(hui) 》、交響組曲《黔嶺素描》、女聲獨唱與(yu) 弦樂(le) 隊《水龍吟》及《第十交響曲“江雪”》,其中《水龍吟》由著名女高音黃英擔綱獨唱帶來上海首演。這場紀念音樂(le) 會(hui)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主辦,上海音樂(le) 家協會(hui) 、上海交響樂(le) 團承辦。除此之外,11月18日上海交響樂(le) 團北極星四重奏還將上演朱踐耳多部室內(nei) 樂(le) 作品,緬懷這位偉(wei) 大的作曲家。
而就在前天,中國國家交響樂(le) 團也在北京音樂(le) 廳舉(ju) 行了“黨(dang) 的光輝照我心——紀念朱踐耳誕辰100周年音樂(le) 會(hui) ”。
他的交響曲是中國當代音樂(le) 的藝術水準標杆之一
朱老的創作軌跡不僅(jin) 是中國近現代交響樂(le) 創作的一個(ge) 縮影,也是中國交響樂(le) 史上的一座豐(feng) 碑。在上海音樂(le) 學院教授孫國忠看來,朱踐耳的交響曲帶給了世界重要的信息,“當代中國音樂(le) 已經達到一定的藝術水準”。1990年,朱老的《第四交響曲》獲瑞士瑪麗(li) ·何賽皇後國際作曲比賽唯一大獎;同年,他的名字被列入英國劍橋傳(chuan) 記中心的《世界音樂(le) 名人錄》。
除了紀念音樂(le) 會(hui) ,上海交響樂(le) 團還從(cong) 去年底開始策劃整理朱踐耳創作中較少被人關(guan) 注的室內(nei) 樂(le) 作品,並與(yu) 中國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參考先生生前出版的《朱踐耳創作回憶錄》,最終選定了《記憶》《夢》、琵琶與(yu) 弦樂(le) 四重奏《玉》、女聲獨唱與(yu) 弦樂(le) 隊《水龍吟》、為(wei) 管弦樂(le) 隊及五件中國樂(le) 器而作的《絲(si) 路夢尋》、《孤獨》等七首上交從(cong) 未錄製發行過的作品,於(yu) 今年3月和6月在上海交響音樂(le) 廳演藝廳分批完成黑膠唱片的錄製。
多次指揮朱踐耳作品的張潔敏,在該唱片錄製中擔任指揮。“朱踐耳作為(wei) 我們(men) 團的駐團作曲家,樂(le) 團經常會(hui) 演他的作品,但錄製室內(nei) 樂(le) 還是第一次。”她表示,唱片裏的作品各具特色,“像《絲(si) 路夢尋》用了很多音響,而《水龍吟》則是用了不同的調性疊加在一起,更多的是意境營造”。
此外,上海交響樂(le) 團微信公號也於(yu) 近日推出了紀念朱踐耳的線上生平回顧展“心為(wei) 音之源,音為(wei) 心之華”,觀眾(zhong) 可聆聽先生各個(ge) 時期的代表作品,在音樂(le) 中漫步他的交響人生。近期全國各界專(zhuan) 家也將齊聚上海,就朱踐耳先生的藝術成就、音樂(le) 創作等舉(ju) 行專(zhuan) 題研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