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小天地裏陶性情

發布時間:2022-10-24 14:15:00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夏冰

  書(shu) 房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寓所,也是他們(men) 修身治學的世外桃源。古人的書(shu) 房從(cong) 選址建造、環境規劃、選字命名、空間尺度到室內(nei) 陳列,無不追求清幽雅致。最近,“照見天地心——中國書(shu) 房的意與(yu) 象”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ju) 辦。該展用一批文物展品為(wei) 我們(men) 講述了古人與(yu) 書(shu) 房的故事。

  書(shu) 房名稱

  寥寥幾字顯露主人心境

  根源於(yu) “天人合一”的傳(chuan) 統哲學思想,中國古代文人喜歡親(qin) 近山水,有名的書(shu) 房、書(shu) 齋大都藏匿於(yu) 山野之中或風景優(you) 美之處。在明代畫家文徵明的《輞川別業(ye) 圖》裏,唐代詩人王維的書(shu) 齋文杏館就位於(yu) “花木扶疏,樹影相織”的山林裏。

  而走進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比如留園、清暉園,你也會(hui) 在曲徑通幽處發現名為(wei) “還我讀書(shu) 處”“惜陰書(shu) 屋”等書(shu) 齋。據明代《園冶》一書(shu) 記載,在園林中設書(shu) 房,應選在僻靜之處,書(shu) 房主人可隨進隨出,但其他人卻無從(cong) 尋訪踏足。如果書(shu) 房設在園林外,則應先勘查地基的形狀,依照“餘(yu) 半間”的模式建造,使書(shu) 房顯得自然而幽深。依地基的形狀,書(shu) 房可建成樓閣、屋宇、長廊、亭榭等形式。

  “書(shu) 房”其實是進入現代後的一種普遍叫法。舊時文人喜歡用齋、堂、室、軒、廬、屋、居、庵、館、舍等字命名書(shu) 房。細細品之,每個(ge) 字都有講究。

  其中,“齋”是古人書(shu) 房名稱最常用的字之一,援引於(yu) “齋戒”一詞,意為(wei) 使身心素潔。以“齋”字命名書(shu) 房,體(ti) 現了主人約束內(nei) 心、修身養(yang) 性的誌向,比如蒲鬆齡的聊齋、王安石的昭文齋、劉鶚的抱殘守缺齋。

  堂的建築特征是高大、寬敞、明亮,而書(shu) 房大多敞亮,所以也有不少讀書(shu) 人以“堂”為(wei) 書(shu) 房名。比如杜甫的浣花草堂、蘇東(dong) 坡的德有鄰堂、司馬光的讀書(shu) 堂、李清照的歸來堂等。說到堂,最有名的莫過於(yu) 位於(yu) 故宮養(yang) 心殿的三希堂,這裏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書(shu) 房,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3件國寶。

  古人房屋布局,前為(wei) “堂”,與(yu) 之隔著一堵牆的後部中央區域叫“室”。曆史上比較有名的以“室”為(wei) 名的書(shu) 房有劉禹錫的陋室、梁啟超的飲冰室等。

  此外,古人還喜歡用“山房”命名書(shu) 房,如宋濂的青蘿山房、吳敬梓的文木山房、林則徐的雲(yun) 左山房等;古代藏書(shu) 人的藏書(shu) 樓或書(shu) 房多以“閣”命名,比如唐寅的魁星閣、張岱的雲(yun) 林秘閣等;以“軒”為(wei) 名的書(shu) 房透著幾分文雅氣,比如辛棄疾的稼軒、黃庭堅的滴翠軒、朱熹的達觀軒等;“廬”字的本義(yi) 為(wei) 荒野中的小屋,一些古代文人自謙書(shu) 房簡陋,以“廬”稱之,如黃遵憲的人境廬等。

  除了通用名,書(shu) 房名稱中的專(zhuan) 用名一般也是有根據、有來源的。宋代大臣衛涇援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一名句,將自己的書(shu) 房命名為(wei) 後樂(le) 堂,以寄托憂國憂民之心。宋代文學家虞儔(chou) 為(wei) 自己的書(shu) 房取名尊白堂,表達了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尊崇。據說,蒲鬆齡平日裏很喜歡與(yu) 來訪者閑聊,專(zhuan) 問奇異之事,後來他將自己聽到的奇異之事潤色加工成了《聊齋誌異》,其書(shu) 房因此得名。

  不管是否用典、如何立意,古人在為(wei) 書(shu) 房取名時,一般都要反複推敲名稱的雅與(yu) 俗、深與(yu) 淺、簡與(yu) 繁,一旦定名往往終生不改。

  書(shu) 房空間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在建造方麵,古代文人不太注重書(shu) 房的奢華程度,對麵積大小也不太在意。“屋大則傷(shang) 目力”,在古人看來,書(shu) 房最重要的功能是容身讀書(shu) 。

  東(dong) 晉詩人陶淵明就曾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詩句道出了文人的心聲:狹小之地更易令我心安。乾隆皇帝經常出入的三希堂麵積不過8平方米,是故宮最小的房間之一。

  盡管古人的書(shu) 房大都麵積不大,但其間陳設卻頗為(wei) 講究。清代文人李漁曾提出:“安器置物者,務在縱橫得當,使人入其戶登其堂,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古人的書(shu) 房,除了擺放桌、椅、櫥、燈具及筆、墨、紙、硯等基本物品外,往往還會(hui) 設幾榻、掛古琴、立香爐、懸字畫、置古玩、配寶劍、養(yang) 盆栽、飼金魚,營造出高雅別致的氛圍。

  這麽(me) 多物件集中在書(shu) 齋、書(shu) 房中,應如何布局呢?明代戲曲作家、藏書(shu) 家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給出了一個(ge) 十分詳盡的陳設方案,其核心內(nei) 容為(wei) :“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滾凳一,床頭小幾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閑時置蒲石於(yu) 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置暖硯爐上。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一……”

  書(shu) 房與(yu) 生活

  鬥室乾坤大,寸心天地寬

  在古人的書(shu) 房中,除了書(shu) 籍、書(shu) 案、文房四寶,香爐、盆景、匾聯最被看重,它們(men) 可明顯提升書(shu) 房的檔次。其中,香爐尤受青睞。

  焚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焚香的妙處頗多,一炷香燒完可知時辰,香還可以安神醒腦、淨化空氣。在煙霧繚繞中,書(shu) 房主人或手不釋卷,或沉思靜悟,焚香營造出來的氛圍,已然成為(wei) 書(shu) 房環境的一部分。煙雲(yun) 供養(yang) ,書(shu) 香常伴,這也許就是古人在書(shu) 房獨處時的一種精神享受。

  古代書(shu) 房裏的家具大都為(wei) 暗色調,這難免會(hui) 帶給人沉悶的感受。因此,古人常用“得四時之宜”的花草盆景裝飾書(shu) 房,讓書(shu) 房看起來更有生機活力。

  “入香蘭(lan) 之室,則久而受其香。”在選擇書(shu) 房盆景植物方麵,古代文人有一定的共識,一般來說,他們(men) 遵循三個(ge) 最基本的原則:其一,選喜陰濕的植物,這樣有利於(yu) 其在室內(nei) 環境中存活;其二,選不畏嚴(yan) 寒的植物,這樣可以與(yu) 之“共歲寒”;其三,選植株小巧、宜“臥於(yu) 案桌”的植物,這樣方便安置。正因如此,鬆樹、文竹、鐵線蕨、碗蓮等綠植,受到書(shu) 房主人的歡迎。

  至於(yu) 匾聯,古人的書(shu) 房,有兩(liang) 樣東(dong) 西是必須有的,一是齋號,即寫(xie) 有書(shu) 房、書(shu) 齋名字的匾;二是書(shu) 房聯,即表達書(shu) 房主人人生感悟或思想觀念的對聯。清代篆刻家、書(shu) 法家鄧石如的碧山書(shu) 屋,掛了這樣一副楹聯。上聯曰: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yun) ,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下聯曰:少陵詩,摩詰畫,左傳(chuan) 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jun) 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在上聯中,天下奇觀令人神往;在下聯裏,古今奇書(shu) 皆藏我胸。這副書(shu) 房聯視野寬宏,體(ti) 現了書(shu) 房主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生活理想。

  千百年間,古代文人在小小的書(shu) 房內(nei) 付出諸多心力,隻為(wei) 營造一方清雅的小天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忠厚傳(chuan) 家久,詩書(shu) 繼世長。”曆代仁人誌士正是在這樣的精神寓所裏,吟詠詩詞歌賦、錘煉君子品格、傳(chuan) 承家國情懷、賡續中華文脈。(夏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