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為民生福祉強勁引擎
【歡慶黨(dang) 的二十大·專(zhuan) 家筆談】
作者:張玉卓(中國科協黨(dang) 組書(shu) 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ti) 人民”。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從(cong) 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更加需要增強科技這個(ge) 第一生產(chan) 力。
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堅定“科技為(wei) 民”的價(jia) 值追求,持續加強科技攻關(guan) ,不斷釋放科技紅利,造福千家萬(wan) 戶。麵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我國推動了醫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國產(chan) 化替代,降低了醫療成本。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研發推廣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汙染物超低排放等技術,還人民一片藍天。扛起保障糧食安全責任,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有力支撐糧食“十八連豐(feng) ”。推動C919大飛機、600公裏時速磁浮列車、5G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等民用技術取得關(guan) 鍵性突破。
為(wei) 推進科技為(wei) 民事業(ye) ,中國科協共建“科創中國”平台,組建137家全國學會(hui) 、279家地方科協、3946位專(zhuan) 家參加院士領銜的105個(ge) 科技服務團,營造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中國科協還加強“智匯中國”建設,形成600餘(yu) 期科技、產(chan) 業(ye) 等重大問題戰略決(jue) 策谘詢成果,強化科技研發的民生導向。
眾(zhong) 多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參與(yu) 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群眾(zhong) 性科普活動,讓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新奇的太空科普課,前兩(liang) 次天宮課堂全網總點擊量超40億(yi) 次,成為(wei) 科技教育的生動案例;“科普中國”品牌,總用戶數4400萬(wan) ,累計傳(chuan) 播437億(yi) 人次;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社會(hui) 氛圍。
我國科技工作者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勠力同心,共同完成近億(yi) 人脫貧的壯舉(ju) ,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奠定堅實基礎。他們(men) 運用科技手段構建精準扶貧新模式,為(wei) 貧困地區培育科技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科技人才,催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中國科技誌願者總隊累計有360萬(wan) 科技誌願者、7.2萬(wan) 個(ge) 誌願服務組織紮根基層一線,實現500個(ge)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技誌願服務隊伍全覆蓋。中國科協還組建了1.2萬(wan) 個(ge) 農(nong) 技協、359家科技小院,打通高校、院所、企業(ye) 與(yu) 農(nong) 民之間的“最後一公裏”,有效助力農(nong) 民脫貧致富。
廣大科技工作者臨(lin) 危受命、奮力攻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men) 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率先分離新冠病毒毒株,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審批上市、疫苗研發等,彰顯了抗疫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科協所屬的191個(ge) 全國學會(hui) 、3500多個(ge) 省級學會(hui) 和1.5萬(wan) 個(ge) 科技誌願服務組織還開展了應急科普、心理援助服務和決(jue) 策谘詢,以“科學辟謠平台”阻擊疫情謠言,形成近200項規範指南和專(zhuan) 業(ye) 建議,有效助力抗疫和複工複產(chan) 。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廣大科技工作者必將大有作為(wei) 。中國科協將更好履行橋梁紐帶職責,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以更加豐(feng) 碩的科技成果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