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病”怎麽治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當天,某著名在線購書(shu) 網站的醫學類兒(er) 科學圖書(shu) 暢銷榜榜首,是一本關(guan) 於(yu) 兒(er) 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科普書(shu) 。榜單前10名,兒(er) 童青少年精神疾病類書(shu) 籍占了3席。這樣的排位暗合著愈來愈清晰的事實和急切的呼喚:關(guan) 注孩子的“心病”,刻不容緩。
流調結果:17.5%意味著什麽(me)
“從(cong) 上小學開始,幾乎每天丟(diu) 東(dong) 西,現在已經小學高年級了,情況絲(si) 毫沒有改善。”近日,家住北京的陳女士在一次聚會(hui) 上吐槽起兒(er) 子。除了丟(diu) 三落四,上課、寫(xie) 作業(ye) 精力不集中,小動作特別多,脾氣越來越火爆,成績也每況愈下……對陳女士的描述,家有熊娃的景象讓不少席間家長頗有共鳴。
“要不要帶孩子去看看醫生?你說的情況有點像多動症。”聚會(hui) 解散後,一位家有孤獨症患兒(er) 的朋友悄悄建議。“多動症?不會(hui) 吧?”陳女士心裏打起鼓來:兒(er) 童精神疾病不應該是個(ge) 極低概率事件嗎?
“我們(men) 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er) 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wei) 17.5%。在全世界範圍,這個(ge) 數字相對較高。”著名兒(er) 童精神衛生專(zhuan) 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鄭毅教授介紹。
鄭毅援引的數據,來自我國首個(ge) 全國性的兒(er) 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該流調發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和重性抑鬱障礙是我國兒(er) 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礙,流行率分別為(wei) 6.4%、3.6%和2%。相關(guan) 流調報告今年5月發表在學術期刊《兒(er) 童心理學與(yu) 精神病學雜誌》上。
17.5%意味著什麽(me) ?鄭毅說,意味著在我國,兒(er) 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甚至高於(yu) 成人。
隱匿背後:無知誤判常釀苦果
“發現孩子發熱咳嗽,絕大多數家長會(hui) 帶孩子就醫。”鄭毅直言,“但原來安安靜靜的好孩子現在愛自言自語,原來活潑愛笑的孩子現在沉默低落,老師家長卻很少先往孩子生病方麵想。”
鄭毅想起自己剛從(cong) 醫時遇到的案例:一名中學生上課不好好聽講,不時地自言自語自笑。往日的尖子生怎麽(me) 也調皮搗蛋了?老師發現後就讓該生罰站。罰站後,學生依然不改。老師一著急,就跟學生推搡起來。“孩子被推後又喊又叫又哭又鬧,後來在我們(men) 醫院確診了精神分裂症。”鄭毅回憶,當時學校和家長都請他給個(ge) 意見:孩子的病是不是老師“打出來”的?
從(cong) 專(zhuan) 業(ye) 的角度來看,老師當然是冤枉的。“但悲劇的發生對老師也是個(ge) 警醒,這孩子異常了,不要覺得就是學壞了。為(wei) 什麽(me) 不先考慮孩子可能是心理上出了問題?”鄭毅表示,社會(hui) 認知不足,由此導致對異常情況的誤判而釀成悲劇,這樣的情況在他此後多年的從(cong) 業(ye) 生涯中屢見不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師、兒(er) 科專(zhuan) 家何凡發現,臨(lin) 床中,患兒(er) 異常的發現主要有3個(ge) 渠道:家長、校方、孩子自己。“比例大概各占1/3。”何凡說,校方和家長關(guan) 注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因為(wei) 孩子成績下降、上網成癮、有自傷(shang) 行為(wei) 、人際關(guan) 係改變等社會(hui) 功能改變。而患兒(er) 的主動發現、就診,則更多基於(yu) 個(ge) 人感受。“這些患兒(er) 的症狀可能並不是那麽(me) 重,但是感覺很痛苦,願意積極地尋求專(zhuan) 業(ye) 幫助。”何凡在接診中發現,這類患兒(er) 來院之前大多從(cong) 網上尋找相關(guan) 量表、問卷進行過自測,對精神疾病的認知也比較客觀,病恥感相對較低。“我們(men) 在整個(ge) 臨(lin) 床過程中發現,這一部分孩子的幹預效果也非常好,無論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還是聯合治療,效果都更為(wei) 理想。”
糾偏解壓:消弭無力感是係統工程
采訪中專(zhuan) 家談到,也有一些病情較重的患兒(er) 病恥感較強。這一方麵是由於(yu) 現在兒(er) 童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多了。“在網上一查,孩子發現自己所患疾病預後很差、複發率高,自卑感和絕望情緒很快就出來了。”何凡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藥物治療,更要做好心理治療、科普宣教。要給予孩子更多愛心、關(guan) 心,以此走進孩子的心靈,洞察問題於(yu) 微時;在治療中要多些耐心、信心,配合實現早診早治;在孩子複學、回歸社會(hui) 等過程中要付出同理心,確保孩子順暢回歸、減少複發。“這是個(ge) 係統工程,需要多部門聯動、全社會(hui) 支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師、兒(er) 科專(zhuan) 家陳旭舉(ju) 例,很多孩子治療見效後還要鞏固維持一段時間,但有的家長很著急、不配合,稍一見好就馬上停藥,“怕藥吃多了把孩子腦子吃壞”。結果幾個(ge) 月後,孩子病情複發。“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每當這個(ge) 時候,我真的很無力。”陳旭坦言。
複學也是一個(ge) 難過的坎兒(er) 。“患兒(er) 急性期一過,很多家長就著急張羅複學。從(cong) 醫生的角度來說,我們(men) 不希望任何一個(ge) 孩子休學。但行穩才能致遠,對於(yu) 一些患兒(er) ,複學之路其實是漫長的,操之過急容易導致康複進程不進反退。”陳旭表示,此外,家庭、學校、社會(hui) 還要為(wei) 孩子的複學準備順暢的承接路徑和足夠的承接能力。
時至今日,仍有人認為(wei)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是個(ge) 謊言。某兒(er) 童教育暢銷書(shu) 作者甚至聲稱:“把藥片扔進垃圾桶是治愈疾病的開始。”對此,鄭毅表示,反科學的言論提示,相關(guan) 科普還需要做得更廣泛、更深入。但目前,中國合格的兒(er) 童精神科醫生不足500人。一位受訪兒(er) 童精神科醫生表示,自己每天光看病就已經應接不暇。
“即使如此,我們(men) 還在不遺餘(yu) 力做科普。隻要是去學校講課,多忙我們(men) 都去。但個(ge) 人的力量遠遠不夠。”何凡和陳旭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區試點了全社會(hui) 聯動的兒(er) 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服務機製,為(wei) 患兒(er) 痊愈構建起全鏈條的生態係統。這樣的探索讓人欣慰。期待更多地區、部門都行動起來,為(wei) 孩子拂去內(nei) 心的陰霾,點亮一片晴空。
鏈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節日主題為(wei) “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心理專(zhuan) 家表示,雖然社會(hui) 心理谘詢服務體(ti) 係不斷成熟,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仍是化解青少年心理危機的“良方”。麵對青少年的一些“小情緒”,家長如果能夠早識別、早幹預,就能防患於(yu) 未然。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預防精神心理障礙的最佳方式。專(zhuan) 家提醒,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土壤”。父母保持融洽的夫妻關(guan) 係,可以為(wei) 孩子營造舒適的成長環境;在親(qin) 子關(guan) 係良好的家庭,孩子會(hui) 向父母敞開心扉、傾(qing) 訴煩惱,及時化解負麵情緒。(記者 崔芳 實習(xi) 記者 吳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