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隻有兩三件展品”就敢開收費展覽?

發布時間:2022-10-25 16:20:00來源: 解放日報

  社交媒體(ti) 上,有網友曬出寥寥幾張照片,是他近日去北京東(dong) 路上一家畫廊參觀的收費展覽“全貌”:“這些展品真的能構成一場收費展覽嗎?”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新型空間在上海開幕,融商業(ye) 、餐飲、展覽和各類文化交流活動於(yu) 一體(ti) ,成了不少年輕人休閑打卡的去處。然而相比博物館、美術館展品豐(feng) 富、策劃周密的免費或低價(jia) 大展,不少新型空間的展覽展品較少、收費較高,且吸引的大多是拍照打卡的人,甚至有些所謂的展覽隻有兩(liang) 三件像樣的展品,收費卻不低。記者走訪發現,對於(yu) 這樣的展覽趨勢,觀眾(zhong) 和業(ye) 內(nei) 人士有著不同的看法。

  購百元門票主要為(wei) 拍照

  上周末,市民陳詰(化名)前往北京東(dong) 路上一家新開的畫廊參觀,到達現場後卻有些失望:社交媒體(ti) 上介紹中稱展覽分三個(ge) 展廳,實際上隻有兩(liang) 個(ge) 對公眾(zhong) 開放,其中一個(ge) 麵積較小,另一個(ge) 其實就是露台。展品以近現代設計師家具為(wei) 主,陳詰坦言雖然這些設計都是經典,但“有實力的二手家具店可能更全”。樓上露台能遠眺黃浦江和外灘,不少參觀者在此打卡拍照。

  記者在售票平台上看到,該展覽票價(jia) 分為(wei) 兩(liang) 檔:隻參觀展廳收費50元,如果要登上露台則需108元,其中包含一杯咖啡的價(jia) 格。不過記者在該畫廊外看到,不少結伴而來的年輕人購買(mai) 的大多是108元的門票,有人坦言“就是為(wei) 了拍照片。”市民魏小姐是看到社交媒體(ti) 上的照片與(yu) 朋友趕來的,事先還谘詢過可否帶單反相機:“這些空間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欣賞這座城市,展品與(yu) 空間氛圍相得益彰,我們(men) 還消費得起,有什麽(me) 不好呢?”

  無獨有偶,正在浦東(dong) 濱江大道上一美術館舉(ju) 辦的某雜誌130周年紀念展同樣引發爭(zheng) 議。這場收費160元的展覽以該雜誌曆年封麵和內(nei) 頁圖片為(wei) 主,一些參觀者認為(wei) 從(cong) 中可以一窺時尚審美的變遷,但也有人吐槽“隻有書(shu) 報亭的搭景和江邊風景可以拍”。

  專(zhuan) 業(ye) 欠佳還是填補空白?

  在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和展覽愛好者眼中,這些展覽的展品不具備稀缺性,展品的陳列缺少內(nei) 在邏輯,更談不上觀點輸出,欠缺專(zhuan) 業(ye) 性。從(cong) 事設計行業(ye) 的張焱今年曾在永康路上參觀過一個(ge) 收費58元的香水展覽,“真正能稱為(wei) 展品的隻有一瓶據稱是最古老香水之一的展品,其餘(yu) 絕大部分都是市場上可以買(mai) 到的,有些甚至還是品牌推出的新品,這能稱為(wei) 展覽嗎?”

  策展人羅先生直言類似展覽過於(yu) 急功近利,“創作者甚至沒有拿出新作品。”羅先生策劃過數次陶瓷從(cong) 業(ye) 者的個(ge) 人展覽和聯展,一般提前一至兩(liang) 年約展,“我從(cong) 不限製和幹預創作者,但有個(ge) 硬性要求是一定要為(wei) 展覽創作新的作品。現在很多展覽一兩(liang) 個(ge) 月就能湊起來,創作者拿些日常產(chan) 品或舊作品來湊數,策展人也不會(hui) 係統地思考展品之間的關(guan) 係。”他最近看過一場規模極小的展覽,竟集合了二十多位創作者,海報上名字都堆不下,展品全是“熟麵孔”:“這些展覽是讓參觀者有所感悟,還是走貨圈錢?”

  不過,一些參觀者卻非常喜歡這些形形色色的展覽,“這些獨特小眾(zhong) 的展覽的確滿足了部分群體(ti) 的需求。”在一家商貿企業(ye) 工作的盧先生曾和朋友兩(liang) 次參觀被張焱吐槽的香水展,感覺截然不同:“雖然大部分展品的確是市場上可以買(mai) 到的,但有幾個(ge) 人能花那麽(me) 多錢把這些展品集合在一起讓人欣賞?雖然規模的確不大,但參觀者可以比較中外對於(yu) 諸如花香、茶香等味道的感受差異,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展覽還請了專(zhuan) 業(ye) 人士開設講座,收獲是豐(feng) 富的。”在他看來,上海既有博物館、美術館舉(ju) 辦的“高大上”展覽,也有這樣在商務樓宇、洋房倉(cang) 庫中類型多樣的“小而美”展覽,“是這座城市很重要的魅力。”

  從(cong) 事策展工作的王昕很關(guan) 注這些新興(xing) 的展覽模式。在她看來,這些規模不大、側(ce) 重於(yu) 小眾(zhong) 領域的展覽,比藝術展平易近人,比展銷會(hui) 更具美學價(jia) 值,是對年輕人“輕文化需求”的滿足。

  網紅打卡還是融合創新?

  記者發現,陳詰參觀的這場展覽的主辦方是一家文化創意公司。而舉(ju) 辦這些展覽背後的畫廊、空間,也大多有商業(ye) 訴求:一些展覽需要銷售展品獲利,一些展覽則提供文化交流、咖啡簡餐或會(hui) 員活動等收費服務。

  “這些展覽不突出展品,也不關(guan) 注展覽的內(nei) 涵,反而強調‘出片’‘打卡’,對於(yu) 展覽來說這是本末倒置。”張焱甚至在社交媒體(ti) 上看到,一些展覽直接將“網紅打卡”作為(wei) 標簽打在展覽上,“一旦商業(ye) 目的過強,展覽就失去傳(chuan) 播信息與(yu) 觀點的意義(yi) 。”羅先生則認為(wei) 既然展覽是為(wei) 了銷售展品,就不應該收費,“你逛商場,商場能收費嗎?”

  “其實展覽收費主要是為(wei) 了防止過量人員來無效‘打卡’。”市民費先生運營的畫廊展出中古家具、設計潮玩和繪畫等,原本免費展覽時有不少網紅帶著行李箱來“蹭拍”,收費後這一情況大為(wei) 改觀。王昕也認為(wei) ,不必把“商業(ye) ”和“展覽”完全對立起來。她發現無論上海、北京或是成都、杭州,許多商場紛紛開起美術館、劇場。“藝術展跟商業(ye) 越來越融合,而這些新型空間把多種消費模式以展覽之名結合在一起。隻要能給市民們(men) 帶來美的享受,商業(ye) 模式可以持續,何樂(le) 而不為(wei) 呢?”(簡工博)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