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今年將全部完成 錄製有聲劇 上譯廠“跨行”出新
四大名著今年將全部完成 《簡愛》《基督山伯爵》等上線播出
錄製有聲劇 上譯廠“跨行”出新
從(cong) 2018年至今,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廠長、著名配音演員劉風一直忙活一件事——為(wei) 《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chuan) 》《三國演義(yi) 》四大古典名著製作有聲劇。2019年,全球首部《紅樓夢》精品有聲劇上線,截至目前收聽量已達到1.1億(yi) 次。之後,《西遊記》《水滸傳(chuan) 》陸續推出。如今,《三國演義(yi) 》已經錄製了三分之一,今年年底可能上線播出。
伴隨著這些有聲劇的推出,賬號“上譯廠劉風”的粉絲(si) 也漲到了116萬(wan) 。更可喜的是,通過錄製有聲劇,劉風和“老字號”找到了互聯網風口下的生存新路。
錄《紅樓夢》邁出第一步
報道顯示,2021年1-11月,中國在線音頻市場月活人數超過了8億(yi) 次,超過七成的用戶曾在音頻平台付費。但劉風接觸有聲劇,始於(yu) 2017年。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2017年喜馬拉雅APP的製作人找過自己好幾次,請他錄製“名著有聲書(shu) ”。當時的劉風抱有懷疑態度,覺得“我們(men) 主要是配角色,對‘講述’不是特別的專(zhuan) 業(ye) ”,便沒有太當回事。直到2018年,劉風被喜馬拉雅APP製作人多次邀約的真誠所打動——“我們(men) 就認定了您的聲音,您什麽(me) 時候有空,我們(men) 什麽(me) 時候錄”。
就這樣,作為(wei) 聲音總導演,劉風開始了全網首檔《紅樓夢》全本有聲劇的製作。在發刊詞中,他告訴聽友,《紅樓夢》有聲劇就是要聽眾(zhong) 聽電影的感覺。為(wei) 此,團隊邀請了上譯廠30多位配音演員加盟,其中包括為(wei) 賈政配音的喬(qiao) 榛,為(wei) 賈母配音的曹蕾等聲音表演藝術家——他們(men) 曾經為(wei) 《大明宮詞》《漢武大帝》《魂斷藍橋》等幾百部中外影視劇配音,曹蕾更是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賈母的配音。
除了專(zhuan) 業(ye) 配音演員加盟,這版《紅樓夢》有聲劇還設置了首席知識官和講解專(zhuan) 家,分別由資深《紅樓夢》閱讀者張國立和資深《紅樓夢》研究專(zhuan) 家、台灣大學中文係教授歐麗(li) 娟擔任。對於(yu) 自己的角色,張國立定位為(wei) “陪讀”,至於(yu) 陪讀的作用,張國立定位為(wei) 知識解惑。他說:“《紅樓夢》作為(wei) 200多年前的小說,典章製度、衣食住行、宗法禮儀(yi) 、詩詞曲賦等,和今天的讀者有隔閡。陪讀,就是解疑釋惑,幫助今天的讀者更好理解《紅樓夢》的內(nei) 容,理解語言文字、文化習(xi) 俗。”
而歐麗(li) 娟研究《紅樓夢》已經20年,她的角色更多是講解和賞析,分析人物形象,剖析每個(ge) 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講解詩詞曲賦等,讓讀者真正理解《紅樓夢》。
劉風告訴北青報記者:“《紅樓夢》有聲劇本來計劃錄製6個(ge) 月,後來延長到10個(ge) 月乃至整整一年,越錄越感到有難度。比如說,如何把控語言風格,因為(wei) 我們(men) 不能錯一個(ge) 字;怎麽(me) 用現代語言的節奏去體(ti) 現原詞、原句,體(ti) 現時代特色。”
最終,全球首部《紅樓夢》精品有聲劇2019年上線。一炮而紅,截至目前收聽量已達到1.1億(yi) 次。
四大名著有聲劇今年將完成
有聲劇《紅樓夢》的成功,促使平台和上譯廠繼續四大古典名著有聲劇的錄製工作。劉風又親(qin) 自策導了《西遊記》,上線10天就已經超過了62萬(wan) 播放量,完本共有400集,每周三更。
《西遊記》有聲劇有超過50位配音演員加盟,包括演繹孫悟空的劉欽,還有佟瑞欣、何政軍(jun) 、周野芒等實力派演員。喬(qiao) 榛、曹蕾再度出山,為(wei) 玉皇大帝等重要配角獻聲。
有聲劇《西遊記》的一個(ge) 獨特之處,就是書(shu) 中的打鬥場麵在有聲劇裏用單口快板的形式來表現。劉風告訴北青報記者:“錄製的時候,對景色和打鬥場麵總覺得不足,靠我一個(ge) 人配音總感覺達不到預期。因為(wei) 這個(ge) 問題,《西遊記》的錄製停滯了三到四個(ge) 月。後來想了很長時間,從(cong) 劉蘭(lan) 芳的評書(shu) 裏找到了靈感,用單口快板再現原著打鬥場麵,評書(shu) 播講表現景物。這樣互相襯托,再加上角色,就比較完整了。”
《紅樓夢》《西遊記》之外,《水滸傳(chuan) 》有聲劇目前正在連載中。而他透露,《三國演義(yi) 》已經錄製了三分之一,今年年底可能上線播出。
畫外音
“老字號”上譯廠的互聯網風口
有人說,經典的譯製片配音如同在咖啡中加了糖,“味道好極了”!65歲的上譯廠,數度春風中曾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許多經典的譯製片,如《王子複仇記》《簡愛》《巴黎聖母院》和《功夫熊貓》等等。但進入新世紀後,電影和電視配音的譯製片逐漸遇冷,如今不少電影院線已經不將譯製片進行排片。作為(wei) 我國曾經的譯製片行業(ye) 巨頭之一的上譯廠,也逐漸淡出大眾(zhong) 視野,開始了潛伏期。
“互聯網+”讓“老字號”煥發新生
從(cong) 2018年起,現任上譯廠廠長、著名配音演員劉風,帶領上譯廠在音頻平台開始嚐試有聲劇的製作,通過另外一種形式傳(chuan) 播上譯廠的經典聲音——四大古典名著之外,2021年,劉風帶領上譯廠配音演員,承擔了為(wei) 平台錄製《紅與(yu) 黑》《傲慢與(yu) 偏見》《呼嘯山莊》等10部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精品有聲劇的任務,其中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小婦人》《簡愛》《基督山伯爵》等上線播出。
“互聯網+”正為(wei) 上海電影譯製片廠這樣的“老字號”帶來轉機。“我們(men) 的前輩在上世紀80年代遇到了改革開放,做出了譯製片的輝煌。”劉風說,“我們(men) 現在遇到了互聯網有聲劇,我們(men) 將它作為(wei) 未來一個(ge) 明確的發展方向。這樣一個(ge) 企業(ye) 就存活了,而且煥發了新生。”
由“二度創作”到“一度創作”
六年的有聲劇製作曆程,從(cong) 打磨劇本到確立語言風格,再到揣摩聲音形象,作為(wei) 聲音總導演,在不斷摸索中,劉風對於(yu) 有聲劇可謂深有體(ti) 會(hui) ,“我們(men) 覺得有聲劇的表演風格要超過電影、電視劇的表演,因為(wei) 沒有圖像,語言誇張一些,這樣才能刺激大家的想象。為(wei) 什麽(me) 說有聲劇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呢,因為(wei) 它不像電影、電視劇那樣——導演已經告訴大家人物長什麽(me) 樣子了。這就很考驗演員的功底,一千個(ge) 人心中有一千種林黛玉,我們(men) 要去激發聽眾(zhong) 的想象。”
至於(yu) 從(cong) 譯製片製作向音頻平台的轉身,劉風有很多的思考:“為(wei) 什麽(me) 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前些年可以做出那麽(me) 多精品?因為(wei) 它有一套創作流程,能保證整個(ge) 的創作質量。我們(men) 不可能拿了(名著)就說,肯定要有劇本排練等準備。”
劉風解釋,以前譯製片的配音屬於(yu) “二度創作”,更多的是模仿;現在有聲劇是“一度創作”,都是原創。“一度創作全靠自己設計、表演;二度創作是浮在人物身上的,去完成他的表演、貼合他。”劉風補充說,“現在錄製有聲劇不像以前那樣拿著劇本進入錄音棚就直接開始,而是前期要進行彩排,配音演員甚至要寫(xie) 人物小傳(chuan) ,並且采取‘單獨收音’的方式去演繹人物。沒有配音表演基礎的演員,很可能幹不了。”
也在嚐試中國名著的外文版本
與(yu) 此同時,劉風表示,上譯廠不會(hui) 徹底拋棄為(wei) 影片配音這個(ge) 老本行,對於(yu) 仍然關(guan) 注譯製片、對配音有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我們(men) 會(hui) 吸取前輩們(men) 的經驗,把外國的文化轉化為(wei) 我們(men) 中國人能理解的文化,帶來更多好的作品。”而且,在他看來,上譯廠還有著傳(chuan) 承配音文化的使命,“現在的年輕人對配音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但究竟是怎麽(me) 一回事兒(er) ,了解得並不多。我們(men) 想通過一些好作品,帶動喜愛語言藝術的人去享受更多專(zhuan) 業(ye) 的作品。”
劉風說:“曾經的譯製片讓國人了解了外麵的世界。如今,在繼續為(wei) 國外影片配音的同時,我們(men) 也在嚐試錄製中國名著的外文版本,通過中國好聲音傳(chuan) 播中國優(you) 秀文化,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
文/本報記者 肖揚
實習(xi) 生 杜梓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