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誇讚的背後有些是金錢使然 警惕“吹”出來的嬰兒用品
“雙11”即將來臨(lin) ,不少年輕的父母忙著選購嬰兒(er) 用品。記者發現,很多人的觀點都是給孩子用進口貨。然而殊不知,這其實是商家和博主聯合“吹”出來的。
發現
平台愛推國外貨
趕上“雙11”大促,於(yu) 女士想趁著價(jia) 格優(you) 惠囤上一批嬰兒(er) 用品,僅(jin) 是加入購物車的牙膠就多達7款。
“這些育兒(er) 的物件老一輩都沒用過,得靠年輕父母自己研究。”於(yu) 女士說,決(jue) 定要買(mai) 牙膠後,她在社交平台查找了大量攻略,其中既有專(zhuan) 業(ye) 博主歸納整理的紅黑榜、測評視頻,也有普通父母隨手分享的心得體(ti) 會(hui) 、品牌推薦等。
“別看就一個(ge) 小小的牙膠,卻讓人看得眼花繚亂(luan) 。”於(yu) 女士說,不少博主將寶寶需要使用的牙膠歸納成不同的階段,每個(ge) 階段說法都不同。比如,3個(ge) 月的寶寶要買(mai) 材質最柔軟的,4個(ge) 月的寶寶要買(mai) 有點磨牙顆粒的,6個(ge) 月的寶寶又要買(mai) 材質偏硬的。
和於(yu) 女士一樣,不少新手爸媽購買(mai) 嬰兒(er) 用品前都會(hui) 在社交平台上查詢攻略,也叫“做功課”。而記者注意到,攻略中親(qin) 子博主們(men) 最常推薦的嬰兒(er) 用品,多以進口品牌為(wei) 主,推薦理由之一就是質量過硬。
於(yu) 女士坦言,絕大部分牙膠都是此前從(cong) 沒聽說過的外國品牌,什麽(me) 英國的“火柴猴”、韓國的“安傑”、法國的“蘇菲”、美國的“媽貝樂(le) ”等。“之前對這些牌子完全不了解,直觀的感受就是價(jia) 格比國產(chan) 同類型產(chan) 品貴一倍以上。”記者對比發現,同樣長頸鹿造型的牙膠,某國產(chan) 品牌價(jia) 格為(wei) 23.9元,某法國品牌價(jia) 格卻高達169元。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都推薦的一款號稱促進嬰兒(er) 睡眠的進口安撫豆豆毯,價(jia) 格在四五百元,而購物網站上的國產(chan) 品牌,便宜的隻要一百多元。
體(ti) 驗
“網紅”產(chan) 品不少是噱頭
被母嬰博主推薦後買(mai) 回來的“網紅”嬰兒(er) 用品,好用嗎?采訪中,不少家長都反映很多用品營銷噱頭大於(yu) 實際功能,他們(men) 為(wei) 花高價(jia) 卻“踩了坑”後悔不已。
範女士買(mai) 過一款號稱“瑞典王室品牌”的床中床。買(mai) 之前,她看到的攻略文案都說這款床是防驚跳的睡眠“神器”,還有利於(yu) 睡頭型。商家也說,孩子能睡到8個(ge) 月。可“神器”買(mai) 到家後,不僅(jin) 孩子不喜歡在裏麵睡覺,而且1個(ge) 多月後尺寸就顯小了,隻能擱置在一旁。“一張床接近2000元,換洗的罩子也300多元,但實際用處不大,性價(jia) 比很低。”範女士說。
更讓父母們(men) 糟心的是,花大價(jia) 錢買(mai) 回來的進口嬰兒(er) 用品,使用中卻發現各種問題。“搜遍全網基本都是誇讚,很少有說不好的,事實上膠味很重,各種消毒、散味後依然有很重的膠味。”胡女士在朋友圈抱怨給兒(er) 子購買(mai) 的英國某品牌牙膠。
記者注意到,在網絡上,關(guan) 於(yu) 該品牌牙膠的投訴不少。網友“小福星”稱,自己反複清洗,消完毒後依然能聞到異味,放入水中反複浸泡也無濟於(yu) 事。也有家長反映,收到這款全新牙膠後發現疑似黴點,客服卻解釋是脫模時模具不小心沾到的。
也有的進口網紅嬰兒(er) 產(chan) 品,因為(wei) 設計原因而埋下衛生隱患。“用了某美國品牌的輔食勺叉一段時間後發現勺子接口有點黑,沒想到用力拔出來裏麵都是黑色的黴菌斑!”市民吳女士表示,這種插入式的輔食勺,空隙處有長黴的可能性,設計存在隱患,“早知道還不如踏實買(mai) 套不鏽鋼餐具,不是進口的產(chan) 品就一定是好的。”
揭秘
集體(ti) 誇讚背後是生意
記者發現,在母嬰用品領域,某個(ge) 進口產(chan) 品在某一時間段會(hui) 突然成為(wei) “網紅”,眾(zhong) 多母嬰博主集體(ti) 誇讚,但在過段時間後又會(hui) 有大量消費者投訴。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博主集體(ti) 誇讚?“很多東(dong) 西的好評都是‘無費置換’或者‘有償(chang) 測評’換來的。”博主雙雙經常會(hui) 分享3歲兒(er) 子的日常,在小紅書(shu) 、抖音等平台上擁有超過14萬(wan) 粉絲(si) 。所謂“無費置換”是指免費送產(chan) 品換取博主一篇推廣軟文或視頻,“有償(chang) 測評”則是指除送產(chan) 品外,再額外支付一筆推廣費用換取博主一篇推廣軟文或視頻。
雙雙告訴記者,很多分享育兒(er) 經驗或拍攝日常育兒(er) vlog的母嬰博主在積累了一定的粉絲(si) 量後,都會(hui) 有輔食、益智玩具、尿不濕等商家主動聯係,邀請其推廣產(chan) 品。“商家會(hui) 根據你的粉絲(si) 量給你稿費,如果粉絲(si) 量不多的,商家就會(hui) 把產(chan) 品免費送你,你隻需要發一個(ge) 筆記就可以。比如,擁有1萬(wan) 個(ge) 粉絲(si) 的母嬰博主,一條推廣稿費差不多在300元至500元。”
除了商家主動找上門,博主們(men) 還可以去一些通告平台報名領取商家公開發布的推廣任務,根據要求寫(xie) 出“好評”。“不少母嬰博主靠接通告領了很多嬰兒(er) 玩具、食物、餐具等,根本用不完,一個(ge) 月寫(xie) ‘好評’還能掙個(ge) 三四千元。”雙雙透露。
記者在微信小程序裏找到了一個(ge) 通告平台,發現有大量進口品牌主動發布推廣任務,並對博主要發布的視頻或圖文作出詳細要求。如一款售價(jia) 338元的某法國兒(er) 童身體(ti) 乳,商家要求博主粉絲(si) 量最少達到1000個(ge) ,需先淘寶拍下該產(chan) 品後再發布圖文測評,並要求寶寶出鏡試用,完成一係列條件後即可免費獲得該產(chan) 品。另一款售價(jia) 79元的某加拿大輔食筷,商家表示可以免費寄出樣品,但博主粉絲(si) 量最少達到2000個(ge) ,且需將其提供的賣點轉化成口語化表達,並統一使用其提供的熱門封麵。報酬方麵,一條推廣的稿費是50元,上精選筆記再獎勵50元。
某電商整合營銷平台副總裁對記者表示,當消費者搜索產(chan) 品或品牌關(guan) 鍵詞時,會(hui) 有多篇分享文章,這讓人產(chan) 生一種很多人都在用這個(ge) 產(chan) 品的印象。此外,單價(jia) 低、投放多的推廣,除了增加“網紅”品牌走紅的“真實性”,還可以搶占某產(chan) 品分類的關(guan) 鍵詞聲量,也就是在網絡輿論場上的熱度。這樣,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一搜攻略,排名靠前的都是該品牌的推薦。
提醒
購買(mai) 嬰兒(er) 用品要謹慎
新手父母該如何購買(mai) 嬰兒(er) 用品?多位有經驗的家長都表示,沒必要盲目跟風衝(chong) 動消費,適合自己家娃的才是最好的,精打細算才能避免浪費。
“買(mai) 東(dong) 西時不要太衝(chong) 動,一定要做好功課!”二胎寶媽趙女士就分享,不能一味相信博主推薦、迷信進口品牌,新手爸媽在下單前一定多查看產(chan) 品的各類評論,多和身邊人取經,了解產(chan) 品的更多使用體(ti) 驗後再決(jue) 定是否購買(mai) 。
在寶媽侯女士看來,通過二手平台購買(mai) 部分嬰兒(er) 用品,不失為(wei) 一種好的選擇。“一些嬰兒(er) 物品沒必要都買(mai) 全新的,完全可以循環利用,讓閑置物品轉起來。”侯女士就說,她曾在二手平台“淘”過一輛嬰兒(er) 車,價(jia) 格隻有四五百元,孩子用完了還能接著循環。
有數據顯示,嬰童玩具投訴量近年來有所增長。為(wei) 了減少因玩具適用年齡與(yu) 實際使用不符帶來的安全隱患,中消協曾公開建議,家長在購買(mai) 玩具時一定要關(guan) 注玩具包裝上標注的適合年齡,選購與(yu) 孩子年齡相匹配的玩具。同時,家長也應監督、指導孩子正確使用玩具,年齡較小的兒(er) 童在玩耍時,最好能夠全程陪同。
業(ye) 內(nei) 人士也表示,在購買(mai) 嬰兒(er) 用品時要擦亮雙眼、謹慎選擇,從(cong) 正規商場或者信譽良好的網店購買(mai) ,堅決(jue) 不買(mai) 無生產(chan) 日期、無生產(chan) 廠家以及無質量合格證的“三無”產(chan) 品。同時,仔細閱讀產(chan) 品說明書(shu) 、成分表等內(nei) 容,並注意留存購物憑證,以便出現質量問題後能夠有效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專(zhuan) 家則建議,各大電商平台應根據母嬰商品的特殊性加強自身監管,交易平台作為(wei) 第三方若明知店鋪的欺詐行為(wei) 而無作為(wei) ,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記者 袁璐 潘福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