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把非遺傳承和創業致富繡在一起

發布時間:2022-11-03 10:45:00來源: 遼寧日報

 

  每天旭日東(dong) 升,勤快的繡娘們(men) 就早早來到繡坊,等著師傅桑菊分配繡活兒(er) 。

  桑菊並不輕易出手。她像往常一樣挨個(ge) 對繡娘們(men) 的手藝進行指點,然後來到門口的長桌前,開始了一天最繁重的工作——畫樣稿。畫樣稿這項活計可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如何設計、構圖、配色、刺繡,每一步都在桑菊的腦海中精準預演。要想達到桑菊的水準,需要不為(wei) 人知的汗水,也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

  “靠滿繡賺錢吃飯,以前想都不敢想。”回到2018年,新賓滿族自治縣啟動滿繡扶貧項目,這個(ge) 擔子落在了縣政府工作人員池源和非遺傳(chuan) 承人桑菊的肩上……

  青山隱隱,蘇子河悠悠。從(cong) 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出來,記者沿著沈通線向東(dong) ,十分鍾的車程就到了赫圖阿拉村。雨後初晴的山村色彩斑斕:明媚耀眼的黃、層層疊疊的綠、炙熱奔放的紅、些許潤濕的褐……那色彩歡脫躍入眼簾,是熙熙攘攘的雀躍,仿佛譜寫(xie) 在寧靜山村中的活潑音符。這鮮活一路相隨,伴著記者的腳步來到村裏最熱鬧的興(xing) 京滿繡坊內(nei) ,深深淺淺地著色於(yu) 件件繡品上,令人欣喜,又引人遐思:是怎樣的一雙巧手將美好捕捉,又將生活織成了最美的樣子?

  初晴的陽光傾(qing) 瀉而下,洋洋灑灑地照進繡坊。繡娘們(men) 端坐在繡架前,雙手上下翻飛,一會(hui) 兒(er) 工夫就能完成一塊小巧的繡品,繡品之精美刷新了人們(men) 對滿繡的認知。

  這些繡品是繡給誰的呢?你肯定不會(hui) 想到:它們(men) 的主人是一些富有時尚氣息的娃娃。

  以一個(ge) 意外的訂單開啟致富路

  一項古老的滿繡技藝,一個(ge) 悠然自得的村莊,如何與(yu) 最新潮的玩具產(chan) 生關(guan) 聯?這都要從(cong) 一個(ge) 特別的訂單說起。

  興(xing) 京滿繡坊的“掌門人”是49歲的滿繡非遺傳(chuan) 承人桑菊。2019年的一天,一位來自河北保定的網友張先生在淘寶店鋪裏看到了興(xing) 京滿繡坊的刺繡服裝,驚歎於(yu) 她們(men) 精湛的繡工,突發奇想,想請桑菊給一個(ge) 20厘米的工藝娃娃製作一套正宗的滿族傳(chuan) 統禮服。

  對於(yu) 浸淫滿繡技藝多年的桑菊來說,製作一套滿族傳(chuan) 統禮服是她的“拿手戲”,但要將正常尺寸成人衣服上的圖案,整整縮小到1/6大小,這讓桑菊犯了難:“這麽(me) 小的圖案,繡娘要怎麽(me) 繡?各種針法、顏色的搭配,在那麽(me) 小的圖案上如何體(ti) 現出來?”

  桑菊憑著經驗,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她的搭檔——時任新賓滿族自治縣滿族文化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室主任的池源卻有不同的看法:“試一試,也許能找到一條新路子。”

  80後的池源對市場十分敏銳。麵對這個(ge) 特別的訂單,她進行了深入了解,發現張先生的需求也是很多喜愛這類工藝品的年輕人的需求,很有市場。最後她得出結論,這是一種“高單價(jia) 、低產(chan) 量”的盈利模式,如同為(wei) 滿繡量身定製一樣,唯一的阻礙就是“如何將繡品的圖案縮小繡製”。

  求新求變才能謀發展。為(wei) 了擠進這個(ge) 巨大的新市場,桑菊昂揚鬥誌,決(jue) 心通過創新滿繡技法來解決(jue) 這一難題。

  然而,創新的路總是走得艱難。張先生要求衣服上繡製“蝶戀花”圖案,要有十二朵牡丹花。囿於(yu) 繡法,在第一版的圖樣上,桑菊將牡丹花的數量減少到六朵。但張先生看了設計圖後卻並不滿意,“沒達到預想的效果,不夠精美。”桑菊不斷想辦法改進圖樣,還將繡線由八絲(si) 改成四絲(si) ,即便她們(men) 作廢了四五件衣服後,仍然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深夜裏,桑菊反複修改一幅“蝶戀牡丹”的圖樣,又一次次皺著眉將圖樣揉成團。看著滿桌子的紙團和眉頭緊鎖的桑菊,池源覺得一直耗著不是辦法,她讓桑菊早點回去休息,明天去找其他滿繡傳(chuan) 承人探討探討。

  束手無策的桑菊第一時間想到了她的滿繡師傅——大姑桑靜波,希望能從(cong) 她那裏獲得靈感。第二天一大早,她和池源來到桑靜波的住處,桑靜波建議桑菊把“蝶戀牡丹”改為(wei) “蝶戀梅花”,圖樣簡化既可以讓縮小後的“蝶戀花”意象保持完整美感,還可以讓繡法降低難度。

  新的圖樣得到了張先生的認可。就這樣“折騰”了一個(ge) 多月後,一件高度還原、繡工精良的成品誕生了,順利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以一顆勇敢的心闖進

  一晃三年過去了,興(xing) 京滿繡坊在圈裏已經闖出了名頭,精美的滿繡服裝深受用戶的歡迎,繡製技法也日益成熟。

  打開玻璃櫥窗,池源小心翼翼地拿出精心打扮過的娃娃,有的身穿宮廷服飾,有的身著滿族傳(chuan) 統服飾,個(ge) 個(ge) 都配有精致的妝容、發飾,要麽(me) 坐得端莊大方,要麽(me) 站得搖曳生姿。隻有近距離打量,才知道製作的精致。每一片花葉都層次分明,每一個(ge) 針腳都排列有序,小小的布料上滿是手工製作的溫度,一針一線皆匠心。

  環顧整個(ge) 繡坊,不僅(jin) 可以一睹娃衣的風采,富有民族特色的滿繡成衣、披肩、荷包等繡品也觸目可及。傳(chuan) 統與(yu) 創新在這間大約50平方米的房間裏和諧融洽,繡品不論素還是雅華麗(li) ,既有歲月情懷,又兼具銳意創新。

  “桑老師已經成為(wei) 時尚圈裏的紅人了!”池源打趣地說,令她感動的是年近五旬的桑菊為(wei) 了走進年輕人的世界付出的巨大努力。這幾年,桑菊積極參加在北京、上海舉(ju) 辦的相關(guan) 展覽,帶著精美的作品展露風采,收獲了無數的掌聲。有人與(yu) 桑菊、娃衣合影,有人當場購買(mai) ,還有人專(zhuan) 門訂製。漸漸地,興(xing) 京滿繡坊形成了特定的客戶群,定期在群裏發布作品,接收訂單。

  這些訂單工藝複雜、圖案精美、耗時費力,卻能給繡娘們(men) 帶來可觀的收益。一件圖案簡單的三分“娃衣”起價(jia) 就要1800元,圖案複雜的六分“娃衣”價(jia) 格更是在萬(wan) 元左右。如今,製作“娃衣”已成為(wei) 繡坊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以一股不服輸的勁兒(er) 撐起

  繡坊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連帶著村莊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每天旭日東(dong) 升,勤快的繡娘們(men) 就早早來到繡坊,等著師傅桑菊分配繡活兒(er) 。桑菊是個(ge) 利落人,不一會(hui) 兒(er) 工夫,交單的、接單的繡娘們(men) 各自領了活計,開啟了充實的一天。

  桑菊並不輕易出手。她像往常一樣挨個(ge) 對繡娘們(men) 的手藝進行指點,然後來到門口的長桌前,開始了一天最繁重的工作——畫樣稿。

  畫樣稿這項活計可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如何設計、構圖、配色、刺繡,每一步都在桑菊的腦海中精準預演,透過樣稿,她能“看”到成品,她畫的樣稿總能抓住客戶的心。要想達到桑菊的水準,需要不為(wei) 人知的汗水,也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

  “靠滿繡賺錢吃飯,以前想都不敢想。”這個(ge) 話頭一起,讓桑菊和池源共同回到了四年多以前最初創業(ye) 的時候。2018年是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新賓縣政府啟動了滿繡扶貧項目,而這個(ge) 擔子最終落到了池源和非遺傳(chuan) 承人桑菊的肩上。

  初見池源,瞧見她深藏在眼底的那股不服輸的韌勁兒(er) ,桑菊就知道,她們(men) 一定會(hui) 成功的。而剛接到任務的池源卻深感前路迷茫:“非遺扶貧,這事不算新鮮,南方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各地硬件軟件都不相同,想要照搬別人的成功經驗何其艱難!”好在“打退堂鼓”不是池源的性格,一向迎難而上的她立誌要找出一條適合滿繡扶貧的新路來。

  閉門造車不如出門問道。刺繡最興(xing) 盛的江南水鄉(xiang) 、非遺扶貧最成功的鄉(xiang) 村、刺繡商業(ye) 化最成功的都市……池源和桑菊到處取經,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學,見識了各地深厚的刺繡文化,尤其讓她們(men) 眼前一亮的是一種叫作“手推繡”的刺繡技法。

  所謂手推繡就是用縫紉機刺繡,人工與(yu) 機械竟可以做到如此完美配合,如果能學會(hui) 這樣的刺繡技法,那麽(me) 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就會(hui) 更適應市場的要求。

  兩(liang) 人逐漸摸清門道,擺在她們(men) 前麵的是這樣一條發展之路:以滿繡為(wei) 魂,把更為(wei) 方便快捷的手推繡作為(wei) 突破口。

  桑菊馬上報名參加了一個(ge) 手推繡培訓班,別人學半年才能出徒,桑菊僅(jin) 學了一個(ge) 月就熟練掌握。她隻有一個(ge) 信念:早一天學會(hu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能早一天掙到錢。

  2019年,利用縣裏撥給的30萬(wan) 元扶貧啟動資金,池源和桑菊召回了300多名外出務工的繡娘,培訓手推繡技藝,成立了傳(chuan) 統服飾製作工坊,利用滿繡技藝創新古風衣服,一年就帶來了120萬(wan) 元的盈利。

  這之後,就是桑菊和池源勇闖時尚圈的故事了。娃衣市場的不斷開拓,讓它成為(wei) 縣裏滿繡產(chan) 業(ye) 的半壁江山。

  以一根繡花針穿起幸福千條線

  最動人的,莫過於(yu) 繡娘們(men) 那一張張喜氣洋洋的臉,而這間小小的繡坊就是她們(men) 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章節。

  繡房裏,伴隨著縫紉機的噠噠聲,十餘(yu) 名手推繡繡娘聚精會(hui) 神地加工著手中的繡品。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繡娘大多三四十歲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最吃勁的時候,以往像候鳥一樣外出打工的她們(men) ,為(wei) 何能留下?

  “每個(ge) 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還不用拋家舍業(ye) 、外出務工,多好啊!”34歲的劉丹剛剛繡完一件披肩,起身去取新的繡品材料,她樂(le) 嗬嗬地說:“這活兒(er) 風吹不著,日曬不著,好得很。”

  劉丹是滿繡培訓班的第一批學員,此後一直在繡坊工作,經曆三年的不斷琢磨,她已經成為(wei) 繡房裏的手推繡技藝第一人,就連師父桑菊都自歎弗如。

  樊秀霞剛出徒幾個(ge) 月,手上的活計還不是很熟練。“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一直想在家門口找份工作。”以前樊秀霞兩(liang) 口子在外麵打工,家裏家外都靠老人照料。“如今老人歲數大了,離不開人。”她說著這話,旁邊幾位繡娘紛紛附和:“現在掙錢、顧家兩(liang) 不誤!”

  19歲的小葉(化名)是繡坊裏最年輕的繡娘。靦腆的女孩子坐在窗前的繡架前,繡著簡單圖案,得到了師父桑菊的格外照顧和指導。桑菊悄悄告訴記者,小葉自小患有認知功能障礙,家裏人把她托付給繡坊,希望她能在這裏學得一技之長,將來好有個(ge) 立身之本。

  一切變化都是悄然發生的。因為(wei) 做工時間靈活,收入十分可觀,如今十裏八村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主動學習(xi) 滿繡;路子越走越寬,名氣越打越響,滿繡的訂單源源不斷。漫長山路、偏遠農(nong) 家,一幅“春風起,萬(wan) 物生”的田野畫卷正在繪就。

  以一根繡花針穿起幸福“千條線”。有了繡坊的成功經驗,池源拓寬思路,吸引了滿袍非遺傳(chuan) 承人於(yu) 威、滿族服飾非遺傳(chuan) 承人閆玉琪等多名誌同道合的夥(huo) 伴來村裏發展,建立工作室,成立新賓滿族自治縣興(xing) 京旗袍文化有限公司,形成了一個(ge) 滿族傳(chuan) 統文化發展“集合體(ti) ”,同枝並蒂、共享資源、同擔風雨。

  去年,池源因工作調動成為(wei) 新賓滿族自治縣清永陵文物管理所所長,閑暇時,她常常到村裏看望老朋友。

  桑菊仍然忙碌著,新賓滿繡的名氣已經打出,她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贏得了許多合作的機會(hui) ,腳下的路越走越寬廣。而她作為(wei) 滿繡非遺傳(chuan) 承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嚐試中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找到了滿繡傳(chuan) 承發展的B麵,正努力讓這門“老手藝”煥發出“新生機”。

  這是一個(ge) 描摹生活的故事,歲月流動,故事裏的人們(men) 用智慧、拚搏、汗水努力攀爬,闖出一片“新天地”。這也是一個(ge) 追尋美好的故事,萬(wan) 物生長,延續故事的人們(men) 仍然在奮力拚寫(xie) 著新章節的每個(ge) 字符、每個(ge) 標點,不斷書(shu) 寫(xie) “新篇章”。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楊靖岫攝

  記者手記

  在創新中傳(chuan) 承

  張曉麗(li)

  創新,是成功的源頭活水。

  對此,記者在采訪中收獲良多:滿繡非遺傳(chuan) 承人桑菊沒有固步自封,而是鑽研改良滿繡技藝,帶著滿繡融入了年輕人的生活,更引領新潮流;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幹部池源敢闖敢幹,帶著“道雖邇,不行不至”的心氣,帶領著新賓的婦女們(men) 在綠水青山間繡出了一條繁花似錦的致富路;從(cong) 滿繡產(chan) 業(ye) “一枝獨秀”到滿族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業(ye) “春色滿園”,那些藏於(yu) 深山、隱在鄉(xiang) 野的非遺文化被生活喚醒,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鄉(xiang) 村與(yu) 城市、文化與(yu) 市場的對接中,再度點亮生活,照亮未來。

  更可喜的是人們(men) 思想觀念上的轉變。

  求新求變是桑菊、池源等人留給我的集體(ti) 印象。在過去很長時間,非遺文化處在“冷圈”,鄉(xiang) 村則代表著“鄉(xiang) 愁”,眾(zhong) 多年輕人向往的是大城市,期待的是更為(wei) 時尚的生活。但是,在桑菊、池源們(men) 的努力破圈中,非遺不再是“活在博物館裏的古董”,而是變成一種被重新發現的時尚和流行,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也被賦予了新的內(nei) 容,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股充滿活力的推動力量。而鄉(xiang) 村也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xiang) ”,眾(zhong) 多年輕人開始重新打量家鄉(xiang) ,帶著希望與(yu) 夢想回歸。

  因為(wei) 精氣神的轉變,每個(ge) 參與(yu) 者都充滿幹勁兒(er) ,未來可期。

  圖說

  新賓滿繡

  滿族刺繡分為(wei) 宮廷刺繡和民間刺繡,繡風大氣粗獷,柔中帶剛,粗中有細。新賓滿族刺繡最初主要流行於(yu) 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廣大農(nong) 村,以紅、黃、藍、白為(wei) 主調的各種彩色絲(si) 線,織繡出各種紋樣,涉及題材廣泛,寓意深刻。2019年,新賓滿族刺繡被列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桑菊為(wei) 第四代滿繡傳(chuan) 承人。在新賓滿繡扶貧項目的有力推動下,新賓滿繡工藝的創造潛能被積極挖掘、創新活力被大力激發,產(chan) 業(ye) 逐步壯大升級,煥發出蓬勃生機與(yu) 獨特魅力,逐步走進生活、走進大眾(zhong) 、走進廣闊的新時代發展空間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