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處處有關羽的足跡
近日,曾在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yi) 》裏飾演關(guan) 羽的演員陸樹銘去世,這一消息引發了許多人的悼念:關(guan) 二爺走了!人們(men) 對陸樹銘的追思,既是對他完美演繹關(guan) 羽的認可,也是對關(guan) 羽人格魅力與(yu) 忠義(yi) 精神的追慕與(yu) 遙望。穿越1800多年的風雨,關(guan) 羽仍然活在人們(men) 心中。
從(cong) 一介“亡命之徒”,到一代名將,再到封神拜聖成為(wei) “關(guan) 帝老爺”,關(guan) 羽是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觀。行走中華大地,乃至海外他鄉(xiang) ,關(guan) 帝廟遍布四方,關(guan) 公信仰根植人心。從(cong) 廟堂到江湖,從(cong) 都市到鄉(xiang) 間,關(guan) 羽所代表的忠義(yi) 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正史中關(guan) 羽的事跡,主要見於(yu) 《三國誌·關(guan) 羽傳(chuan) 》,但記載甚略,僅(jin) 953字,加上裴鬆之注引也不過千餘(yu) 字。在史傳(chuan) 中,關(guan) 羽以武勇聞名,時人多稱讚其“勇冠三軍(jun) ”“萬(wan) 人敵”“熊虎之將”。至唐朝,關(guan) 羽的形象仍未超出猛將的範疇。
北宋初年,關(guan) 羽曾因“仇國所擒”的經曆,一度被宋太祖從(cong) 武廟中撤出。關(guan) 羽地位的提升是在宋徽宗年間,宋徽宗出於(yu) 弘揚忠義(yi) 精神、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陸續加封關(guan) 羽為(wei) “忠惠公”“昭烈武安王”“義(yi) 勇武安王”。由於(yu) 宋徽宗崇信道教,他還封關(guan) 羽為(wei) “崇寧至道真君”,讓關(guan) 羽躋身道教仙班。及至南宋,因為(wei) 朝廷偏安江南,蜀漢正統論成為(wei) 主流,身為(wei) 蜀漢武將的關(guan) 羽更受到格外厚待,宋孝宗時關(guan) 羽已為(wei) “壯繆義(yi) 勇武安英濟王”。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正式敕封關(guan) 羽為(wei) 伽藍,宮中做佛事也要抬出關(guan) 羽像。與(yu) 此同時,元雜劇中也出現大量讚美關(guan) 羽的劇目,如關(guan) 漢卿所作《關(guan) 大王獨赴單刀會(hui) 》,成為(wei) 後來《三國演義(yi) 》中“單刀會(hui) ”的母題。
明清兩(liang) 朝,關(guan) 羽在官方與(yu) 民間的合力推動之下走上神壇,帝王們(men) 希望借助對關(guan) 羽的崇拜宣揚臣子對君王的忠心,而民眾(zhong) 們(men) 則寄希望於(yu) 關(guan) 羽這樣的神勇之人降世,驅邪避凶,護佑一方安寧。明太祖朱元璋將關(guan) 羽列入國家祀典,每歲歲暮及四孟遣官祭祀。嘉靖時,關(guan) 羽已由“關(guan) 王”升格為(wei) “關(guan) 帝”,萬(wan) 曆又加封關(guan) 羽為(wei) “三界伏魔大帝”。
從(cong) 此,關(guan) 羽神像開始身著帝王袞冕,享受皇家祭祀,其地位與(yu) “聖人”孔子已經不相上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yi) 》讓“尊劉抑曹”的觀念深入人心,關(guan) 羽的形象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的升華。
滿清入關(guan) 後,為(wei) 增強對漢人的籠絡和統治,對關(guan) 羽的尊崇有增無減,清朝先後有八代皇帝對關(guan) 羽層層加封,最後封號竟長達26個(ge) 字。與(yu) 此同時,晉商的崛起又讓關(guan) 羽在民間的形象進一步嬗變,在山西老鄉(xiang) 的推動下,關(guan) 公與(yu) 財神畫上了等號,眾(zhong) 多商人一擲千金為(wei) 關(guan) 羽修廟。
據學者統計,清朝中期,全國約有關(guan) 帝廟30餘(yu) 萬(wan) 座,僅(jin) 北京就有116座,關(guan) 帝廟的數量超過孔廟,居各種廟宇之首。隨著明清以來中國人向海外遷徙僑(qiao) 居,關(guan) 帝廟與(yu) 關(guan) 羽崇拜被帶到了世界各地,關(guan) 帝廟遍布美國、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ya) 等地,已成為(wei) 海外華人華僑(qiao) 寄托故土情結的重要場所。
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包括關(guan) 帝廟在內(nei) 的關(guan) 羽文化遺跡仍十分豐(feng) 富,可以串聯起關(guan) 羽的一生足跡。
關(guan) 羽的家鄉(xiang) 是河東(dong) 解縣,即今山西運城,位於(yu) 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西關(guan) 的解州關(guan) 帝廟也成為(wei) 關(guan) 帝廟的“祖庭”。它始建於(yu) 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擴建,此後曆代均有修葺。清康熙年間,康熙帝西巡至解州,撥帑金一千兩(liang) 重建,形成現存的建築和規模。解州關(guan) 帝廟結構宏偉(wei) ,仿宮殿“前朝後寢”和中軸對稱的格局,崇寧殿為(wei) 關(guan) 帝廟主殿,內(nei) 塑關(guan) 羽坐像,著帝王袞冕。此外,運城市常平鄉(xiang) 還有被稱為(wei) 關(guan) 羽“家廟”的常平關(guan) 帝廟,除祭拜關(guan) 羽父子,還依民間傳(chuan) 說塑有關(guan) 羽始祖關(guan) 龍逄及關(guan) 羽曾祖、祖父、父親(qin) 等塑像。
史載,關(guan) 羽早年從(cong) 河東(dong) 亡命奔涿郡,與(yu) 張飛追隨劉備,三人恩若兄弟,民間傳(chuan) 說遂衍生出“桃園結義(yi) ”的故事流傳(chuan) 於(yu) 世。涿郡即今河北涿州,涿州鬆林店鎮樓桑廟村的三義(yi) 宮,為(wei) 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親(qin) 賜璽書(shu) 所敕建,以紀念劉備、關(guan) 羽、張飛三人結義(yi) 之舉(ju) ,殿內(nei) 供奉有君臣三人及蜀漢臣子之塑像。“樓桑春社”曾為(wei) 涿州古八景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下邳為(wei) 曹操所破,劉備奔袁紹,關(guan) 羽一度暫歸曹操,並為(wei) 曹操斬袁紹大將顏良,拜漢壽亭侯。之後,關(guan) 羽不忘舊主,盡封曹操所賜,奔劉備而去。此事成就關(guan) 羽義(yi) 薄雲(yun) 天的美名,並被後世小說演繹為(wei) “千裏走單騎”的故事。
在河南許昌城西有一座灞陵橋,即小說中關(guan) 羽辭曹之地,存有明將左良玉所立“漢關(guan) 帝挑袍處”碑。實際上,灞陵橋本在長安,民間話本在編寫(xie) 關(guan) 羽辭曹的故事時,誤將出發地設為(wei) 長安。及至羅貫中寫(xie) 《三國演義(yi) 》,將出發地改回了許昌,卻保留了灞陵橋關(guan) 公辭曹的情節。於(yu) 是,灞橋相送這一唐代以來的文學送別意象,在關(guan) 羽及許昌身上又有了新的承襲與(yu) 延續。
關(guan) 羽複歸劉備後,與(yu) 劉備奔荊州劉表,駐新野7年之久。今河南省新野縣中心有一株枝幹遒勁、冠蓋若傘(san) 的桑樹,與(yu) 其他桑樹不同的是,它的四周緊緊包裹著一圈兩(liang) 米多高的城牆,這座隻有10餘(yu) 平方米的“漢桑城”被稱為(wei) “世界最小的城”。民間相傳(chuan) ,關(guan) 羽在新野駐軍(jun) 時,一日不慎,其坐騎赤兔馬將百姓的桑樹啃光。關(guan) 羽為(wei) 補償(chang) ,親(qin) 手栽種了一株桑樹,又讓士兵砌了一圈城牆將它圍起來,這便是“漢桑城”的由來。
由於(yu) 關(guan) 羽在荊州駐軍(jun) 多年,在河南、湖北、湖南等漢末荊州故地,此類與(yu) 關(guan) 羽事跡相關(guan) 的遺跡尤多,雖然它們(men) 大多未必合乎史實,但從(cong) 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都可視為(wei) 三國文化、關(guan) 公信仰在民間傳(chuan) 播的實證者。
單以關(guan) 羽的武器為(wei) 例,民間傳(chuan) 說中關(guan) 羽擅使青龍偃月刀(據史載,關(guan) 羽在作戰中使用的應為(wei) 矛、槊一類的穿刺型兵器),這一帶就流傳(chuan) 有不少與(yu) 關(guan) 羽的刀相關(guan) 的傳(chuan) 說。如湖北荊門市轄區掇刀區就因關(guan) 羽屯兵練軍(jun) 、刀掇巨石而得名,湖北武漢東(dong) 湖有一名曰“卓刀泉”的水井,亦源自關(guan) 羽以刀卓地、水湧成泉的傳(chuan) 說。
撈刀河是湖南長沙市內(nei) 的第二大河流、湘江支流。撈的什麽(me) 刀?自然還是關(guan) 羽的青龍偃月刀。傳(chuan) 說關(guan) 羽攻打長沙之時,不慎將刀落入湘水,周倉(cang) 逆水而上,將寶刀撈了上來,遂有此河之名。
順便說一下周倉(cang) ,在《三國演義(yi) 》裏,他為(wei) 關(guan) 羽扛大刀,鞍前馬後,忠心耿耿,這是一個(ge) 為(wei) 豐(feng) 富關(guan) 羽形象而虛構的角色,在曆史中並不存在。而在湖北當陽東(dong) 南,竟也存有一座周倉(cang) 墓,有墓塚(zhong) 、墓碑和塑像。人們(men) 對周倉(cang) 的紀念,實際上也是關(guan) 羽忠義(yi) 精神的一種延續。
曆史上第一個(ge) 以關(guan) 羽命名的地名,是湖南省益陽市的關(guan) 羽瀨。《三國誌》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與(yu) 劉備爭(zheng) 荊南三郡,雙方對峙於(yu) 益陽,隔資水而望。關(guan) 羽擇選銳士五千人,欲投上流十餘(yu) 裏淺瀨渡河,孫權大將甘寧自率兵千餘(yu) 人連夜前往設防。關(guan) 羽由是不敢渡河,結營於(yu) 北岸,此地遂名關(guan) 羽瀨。《三國誌·吳書(shu) 》在敘述陸抗的都督轄區時,有“自關(guan) 羽至白帝”的描述,可見在東(dong) 吳末年,“關(guan) 羽”已成為(wei) 益陽的代稱。關(guan) 羽瀨的位置,據考證在今益陽市六中以西資水中青龍洲一帶。“關(guan) 瀨驚湍”還是資江十景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guan) 羽敗走麥城,在臨(lin) 沮為(wei) 孫權所獲,旋即遇害。《吳曆》雲(yun) ,孫權將關(guan) 羽首級送於(yu) 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葬之。若如是,則關(guan) 羽死後身首異處,分葬兩(liang) 地。如今洛陽關(guan) 林與(yu) 當陽關(guan) 陵,相傳(chuan) 即關(guan) 羽的兩(liang) 處墓葬。按古代禮儀(yi) 製度,帝王墓稱“陵”,聖人墓方得稱“林”。關(guan) 羽墓稱“關(guan) 林”,可見其地位已超越帝王,躋於(yu) 聖人之列,與(yu) 曲阜孔林平級。
史書(shu) 對關(guan) 羽的相貌並沒有具體(ti) 表述,僅(jin) 能夠從(cong) 諸葛亮在書(shu) 信中稱關(guan) 羽為(wei) “髯”,可知關(guan) 羽應留有美須長髯。現存最早的關(guan) 羽畫像是西夏時期的木刻版畫《義(yi) 勇武安王位圖》,圖中關(guan) 羽丹鳳眼、臥蠶眉、美須髯,與(yu) 如今流傳(chuan) 的關(guan) 羽形象無異。
“義(yi) 勇武安王”為(wei) 宋徽宗加封關(guan) 羽的尊號。可知早在北宋末年,關(guan) 羽這一經典造型就已形成。該畫像出土於(yu) 內(nei) 蒙古黑水城遺址,20世紀初為(wei) 俄國人科茲(zi) 洛夫盜掠而去,現藏於(yu)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關(guan) 羽擒將圖》是知名度較高的一幅關(guan) 羽畫像,為(wei) 明宣宗時畫家商喜所繪。畫中所繪為(wei) 關(guan) 羽水淹七軍(jun) 之後審問龐德的場景,畫中關(guan) 羽身著綠袍鎖甲,抱膝斜坐於(yu) 石台之上,長髯飄逸,神態威嚴(yan) 。現今流傳(chuan) 的關(guan) 羽造像或畫像,大抵與(yu) 之相似。
(作者成長,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hui) 會(hui) 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