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⑧】古樹名木,深植故土發新枝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⑧】
編者按
您知道我國一共有多少株古樹嗎?近期,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全國普查範圍內(nei) 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wan) 株,包括散生122.13萬(wan) 株和群狀386.06萬(wan) 株。古樹一般指樹齡百年以上的樹木,它們(men) 是曆史的見證,經歲月更迭、載人世悲歡。古樹還是珍貴的物種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扇窗口,是生物多樣性的真實寫(xie) 照,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科學、文化價(jia) 值。“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是黨(dang) 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保護古樹,對於(yu) 涵養(yang) 生態、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yi) 。本期,我們(men) 邀請四位與(yu) 古樹相關(guan) 的實踐者,講述他們(men) 守護“綠色文物”的動人故事。
【一線講述】
把“綠色遺產(chan) ”傳(chuan) 下去
講述人:河南省登封市文化廣電旅遊體(ti) 育局工作人員 靳紅軍(jun)
河南登封嵩陽書(shu) 院裏早先有三棵古柏。傳(chuan) 說,它們(men) 是當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時“冊(ce) 封”的三位“將軍(jun) ”。這個(ge) 故事,吸引著很多人前來感受千年古樹的魅力。
現在,經曆了滄桑變遷後,三位“將軍(jun) ”隻存活下來兩(liang) 棵,“大將軍(jun) ”長勢較好,“二將軍(jun) ”主幹已被劈裂,活體(ti) 組織不到整體(ti) 的十分之一,卻仍然蒼勁挺拔。2004年至2007年期間,我成了這兩(liang) 棵柏樹的專(zhuan) 職保護員。
剛開始,我對古樹保護的知識了解不多,隻能邊摸索邊積累經驗。2006年春夏之交,我發現“二將軍(jun) ”主幹西側(ce) 枝的葉片明顯比去年黃。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身邊沒有古樹專(zhuan) 家可以請教,我便白天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情況,認真做好記錄,晚上上網查閱資料。最後,我終於(yu) 找到了枝葉發黃的原因,對症下藥後,“二將軍(jun) ”重新煥發了生機。這次經曆讓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從(cong) 那時起,我便下定決(jue) 心為(wei) 古樹保護做更多實事。
2008年,我有幸參與(yu)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名木古樹保護工作,其中一項任務,是護理嵩院寺西嶺的一棵檜柏。當時還沒有通往山上的公路,我便帶領幾位工友肩挑背扛,將護理設備和材料一件件運送上山。為(wei) 了節省工期,白天我和工友們(men) 駐紮在山裏,渴了喝泉水,餓了啃方便麵。晚上,我不放心將設備和材料留在山裏,便搭了一座臨(lin) 時棚獨自住下。沒想到,有天晚上風雨太大,臨(lin) 時棚倒塌了。我隻好用雨布包住身體(ti) ,在山上瑟瑟發抖地坐了一夜。類似的經曆真不少。好在,曆時三年,“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名木古樹保護任務如期完成,為(wei) 建築群成功申遺奠定了基礎。
二十多年來,我通過各種方式保護古樹兩(liang) 萬(wan) 多棵。人們(men) 問我有啥經驗,我說,隻有六個(ge) 字:“人養(yang) 樹、樹養(yang) 人。”我想呼籲更多人參與(yu) 到古樹保護中,把祖先留下來的“綠色遺產(chan) ”傳(chuan) 下去。
大榕樹上,有片“鳥的天堂”
講述人:廣東(dong) 省江門市新會(hui) 區天馬村村民 陳社燕
我們(men) 天馬村河心沙洲島上有一棵400多年曆史的古榕樹,獨木成林,樹冠覆蓋麵積足有1公頃,是一棵“生命之樹”。據說,巴金先生寫(xie) 的《鳥的天堂》,指的就是這棵樹。
天馬村建於(yu) 明朝,已有約570年曆史。聽父輩說,古時候漁民為(wei) 了在岸邊固定船隻,常常折下榕樹枝條插入泥土,把係船的繩子拴在上麵。久而久之,扡插的枝條長成了小樹苗,小樹苗日複一日地成長,其中生命力最頑韌的一棵,就成了這棵參天大樹。
大榕樹是天馬村一寶,能遮風擋雨、固土封沙、調節水患,世世代代村民都像守護親(qin) 人一樣守著大榕樹。聽老人說,抗日戰爭(zheng) 時,敵人在村子附近偵(zhen) 察地形,從(cong) 外圍看,這棵大榕樹把村子遮擋得嚴(yan) 嚴(yan) 實實,敵人誤以為(wei) 這裏沒有人煙,便放棄了進攻。大榕樹保護了整個(ge) 村子,大家都深深感念著它。
我今年84歲了,年輕時在家務農(nong) ,後來成了生產(chan) 隊隊長,現在是天馬老人會(hui) 會(hui) 長。務農(nong) 時,我每天忙完歸家,都會(hui) 從(cong) 地裏挖一抔泥土,帶到河心沙洲島,把它填在小島的外沿,為(wei) 的是讓大榕樹的“地盤”更寬敞、根須更舒展,讓它長得鬱鬱蔥蔥、枝繁葉茂。這可不是我的“發明”,而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chuan) 統,村裏每個(ge) 人都自覺地這樣做,愛樹、護樹的情結,已經深深烙印在天馬人的記憶和血液中。
大榕樹能結出甜滋滋的小果子,榕樹下的濕地有肥美的小魚小蝦,這裏是鳥兒(er) 們(men) 最理想的棲息地,叫它“鳥的天堂”,一點也不誇張。一年四季,有上百種鳥飛到樹冠上覓食、築巢、繁衍生息。我們(men) 天馬人愛樹也愛鳥,在我們(men) 心裏,隻有好好愛護樹木和鳥類,村子才能更美好、更有生機。
不過,隨著來大榕樹棲息的鳥越來越多,枝條壓折、葉子掉落等情況不斷出現。怎麽(me) 愛樹又護鳥?我們(men) 想了不少辦法。
前些年,村委會(hui) 在大榕樹生長的小島旁造了幾個(ge) 新島,種上榕樹、簕竹,吸引鳥兒(er) 。果然,鳥兒(er) 們(men) “遷居”過來了。尤其是一株株簕竹,引來好多小鳥築巢。簕竹枝幹比較硬,有相互交織的稠密刺叢(cong) ,成了理想的搭巢地。小鳥們(men) 有了“新家”,大榕樹的“負擔”輕了不少,就能好好生長了。
愛樹護鳥,是每位天馬人一生的信念。我會(hui) 盡我所能,讓更多年輕人把這份愛傳(chuan) 下去,守護這片孕育生命、見證奇跡的福地。
一株皂角樹,一脈鄉(xiang) 土情
講述人:山東(dong) 省菏澤市成武縣白浮圖鎮戚莊村村民 張魯賢
從(cong) 我記事起,門前的皂角樹就像個(ge) 慈祥的老人,默默站在我家門前,守護了我77年的人生歲月。沒有人記得它的來頭,我太爺爺曾說,很久很久前我們(men) 這兒(er) 發大水,樹種被衝(chong) 到了這裏,便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到現在已經有700多年了。
這棵皂角樹高12米,樹冠直徑約21米,樹幹直徑超過1.5米,三個(ge) 成年人才能勉強將它抱住。樹幹中間有一個(ge) 大大的空洞,可能是長年累月的雨水蓄積浸泡形成的。小時候我們(men) 經常鑽進去玩,累了便躺在裏麵,美美地睡一覺。
烈日炎炎的夏季和碩果累累的秋天,是皂角樹下最熱鬧的時候。勞作了一天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來到樹蔭下乘涼,男人們(men) 聊著莊稼的收成,討論著接下來的農(nong) 活;女人們(men) 三五圍坐,一邊說些家長裏短,一邊忙著手裏的針線活;“象棋癡”們(men) 在樹下展開“廝殺”,一張破舊的小木桌旁,圍了一圈人“指點江山”;女孩子踢毽子跳皮筋,男孩子玩老鷹捉小雞,熱鬧得沒完沒了。就連生產(chan) 大隊召開會(hui) 議,也是召集鄉(xiang) 親(qin) 們(men) 聚在皂角樹下。
皂角樹每年都會(hui) 結好多皂角,秋風一吹,一樹皂角“嘩啦啦”地響。皂角形狀像刀扁豆,雖然不能吃,卻可以用來洗衣服。每到果實成熟時,我就用竹竿打些回去,拿磚頭輕輕砸爛,洗衣服時放在裏麵搓揉,和洗衣粉一樣“帶勁”。等到皂角長老了,風一吹就會(hui) 自動掉下來。我把它們(men) 撿起來裝進一個(ge) 籮筐裏,放在院子角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誰需要了,就會(hui) 順手拿些去用。
皂角樹陪伴著一代代家鄉(xiang) 人走過了風風雨雨,經曆了滄桑變化,早已贏得了村民們(men) 的喜愛和敬重。前些年,有個(ge) 商人出價(jia) 80萬(wan) 元想買(mai) 這棵樹,我說什麽(me) 也不同意,果斷拒絕了他。因為(wei) ,這棵樹不僅(jin) 承載著我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回憶,更是前人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哪兒(er) 能用金錢衡量?保護這棵皂角樹,才是我和兒(er) 孫們(men) 的使命。現在我一有時間,就拿起笤帚清掃大樹周圍,有時還會(hui) 給它培土澆水,希望多長一些新芽。如果有小孩子頑皮淘氣在大樹上刻刻畫畫,我一定會(hui) 去製止,還給他們(men) 講古樹的價(jia) 值。現在,皂角樹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樹”,經常會(hui) 有遊客前來探訪、拍照。
皂角樹守護著我們(men) 一代代地繁衍、成長,希望它能得到更多關(guan) 注和保護,也希望它的曆史被記錄下來。
左公柳,西北天際的壯士長歌
講述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文史研究委員會(hui) 文獻研究和整理室副主任 郝常立
左公柳,承載著新疆人最深沉的文化記憶。哈密河濕地公園的左公文化苑裏,展示著當年中原王朝經略統轄西域的曆史、左宗棠收複治理新疆的曆史,印證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偉(wei) 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光緒六年(1880年)四月十八,年近古稀的左宗棠離開肅州(今酒泉市)抬棺進疆。臨(lin) 行前,他滿懷豪情地說:“壯士長歌,不複以出塞為(wei) 苦也,老懷益壯”,表達了堅決(jue) 收複伊犁的決(jue) 心。五月初八,左宗棠抵達哈密,謀劃新疆地區戰後治理事宜。
左宗棠在哈密工作生活了近半年,留下了興(xing) 修水利、屯田儲(chu) 糧、整修道路、植桑種柳的眾(zhong) 多遺址遺跡。《哈密地區誌》《哈密林業(ye) 誌》《哈密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命令進疆西征軍(jun) 張曜部率嵩武軍(jun) 進抵哈密,“擇低清閑地、搜折樹枝,排插成林”,每個(ge) 士兵栽柳數棵,每棵樹上都掛著寫(xie) 有栽種人姓名的牌子。每隔一段距離,還要掛盞燈籠,以便夜間巡邏,並引起過往騾馬車輛的注意,不撞到樹木。
經過精心護理,至清光緒十年(1884年)前後,從(cong) 蘭(lan) 州到哈密,凡有人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雲(yun) 霄”。左宗棠幕僚楊昌浚在《恭誦左公西行甘棠》詩文中寫(xie) 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guan) 。”這是讚頌左宗棠廣植楊柳最知名的一首詩。
老輩人常說,1930年前,哈密城鄉(xiang) 到處都是榆柳,特別是左宗棠駐紮的哈密鳳凰台大營附近,柳樹最多。為(wei) 紀念左宗棠保疆安民的偉(wei) 績,後人將左宗棠和兵士所植柳樹稱為(wei) “左公柳”。
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古樹,首先就要對古樹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年少時,我並沒有體(ti) 會(hui) 到“左公柳”的珍貴,記得小時候和小夥(huo) 伴們(men) 常常折柳枝編草帽,做“咪咪”哨子,比一比誰的草帽編得密、誰的哨子吹得響,笑聲過後,留下滿地柳條。回想往事,結合現在的知識積累和曆史認知,我深深感到,必須加強對古樹曆史文化內(nei) 涵的挖掘和研究,進行廣泛宣傳(chuan) 教育,讓更多人知道它的曆史與(yu) 價(jia) 值,世代相傳(chuan) ,講好古樹背後的故事。
2018年,我到哈密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辦公室工作,對哈密古樹保護情況進行了全麵調研。目前,哈密依然存活的“左公柳”有218棵,我們(men) 對這些古樹全部進行了檔案登記、掛牌保護,由園林專(zhuan) 家對修剪枯枝、病蟲害處理、樹木營養(yang) 液配置、主枝幹輔助固定保護等每個(ge) 環節進行技術指導,保障“左公柳”延續生機。同時,我們(men) 還以“左公柳”母本為(wei) 基礎,培植續代“左公柳”,使其生生不息。
保護古樹,需要從(cong) 法律和製度層麵作出規定。2019年9月,《哈密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審議通過,於(yu) 2019年12月批準執行對“左公柳”等文物的保護傳(chuan) 承、管理利用作出具體(ti) 規定,為(wei) 古樹保護提供了法治化保障。
數百年來,人們(men) 不僅(jin) 為(wei) “左公柳”紮根漠野的頑強精神叫好,更為(wei) 左宗棠收複失地的愛國情操所感動。近年來,通過宣傳(chuan) 教育,更多人已經行動起來,為(wei) 保護好西北天際這一抹生命之綠而執著努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李慧、吳春燕、崔誌堅、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任曉盈、張緒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