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西崇左江州區:“三鏈同構”打造鄉村振興共同體

發布時間:2022-12-02 15: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陸華勇

  “貝儂(nong) 說事”說出新風尚,“競爭(zheng) 獎補”打造高顏值鄉(xiang) 村,村民吃上了“旅遊飯”……記者近日走訪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處處感受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改革集成試點工作帶來的新變化。

  2020年4月,江州區入選廣西第一批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改革集成試點縣。“兩(liang) 年多來,我們(men)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鏈、產(chan) 業(ye) 鏈、治理鏈‘三鏈同構’,集成打造了政策協同高效、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治理多維聯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體(ti) 。”江州區委書(shu) 記梁金昌說。

  “貝儂(nong) 說事”說出新風尚

  “我們(men) 屯裏隻有1個(ge) 垃圾池,有的村民扔垃圾要走很遠,能否加建1個(ge) ?”“馬上列入計劃,由村集體(ti) 出資解決(jue) 。”江州區羅白鄉(xiang) 強勝村村委會(hui) 議室裏,“貝儂(nong) 說事”正在進行。

  “貝儂(nong) ”在壯語中意指親(qin) 戚、兄弟。強勝村抓黨(dang) 建促基層治理,將每月20號定為(wei) “貝儂(nong) 說事日”,由黨(dang) 支部確定議題,邀請廣大村民集中議事,打通為(wei) 民服務“最後一米”。

  江州區人口36萬(wan) ,壯族人口占了近九成。在基層治理中,該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村裏平均每20戶就有一個(ge) 網格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層治理“一張網”。

  網格員黃細靈在走訪時,有位留守老人告訴他:“養(yang) 老驗證的時間到了,可我腿腳不便,去不了城裏。”黃細靈便當起了代辦員,很快幫老人解決(jue) 了問題。

  “每周我入戶走訪一次,小事當場處理,大事匯報到村委,由村委來解決(jue) 。”黃細靈說。

  天真屯有一座村民出行必經的橋梁年久失修,橋欄破損。“貝儂(nong) 說事”為(wei) 此專(zhuan) 題進行研究,決(jue) 定向上級部門求助。

  近日,投資170多萬(wan) 元的天真橋維修鞏固工程開建。江州區政協還劃撥款項,用來修建橋梁護欄,保障2000多名群眾(zhong) 的出行安全。

  “‘貝儂(nong) 說事’真管用,以後我們(men) 過橋就不再擔驚受怕了!”村民滿高明伸出了大拇指。

  “小事網格說,大事現場說,集體(ti) 事定時說。”強勝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黃和日告訴記者,很多矛盾在“說”的過程中就解決(jue) 了。

  江州區委副書(shu) 記黃運輝說,江州區將黨(dang) 建、村級自治、社會(hui) 組織、誌願者服務等各類公共服務管理事項融入基層自治平台,建立了各負其責、各盡其能的善治體(ti) 係。

   “競爭(zheng) 獎補”扮靚新“顏值”

  百年榕樹、石頭小屋、知青驛站、山水園林、石子棧道……走進江州區江州鎮保安村,仿佛走進一個(ge) 大公園。

  保安村曾是自治區級貧困村,從(cong) 以前的“髒亂(luan) 差”到現在的“美如畫”,得益於(yu) 江州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加快推進。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資金投入很重要。”江州區副區長陸永住說,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把資金用在“刀刃”上?江州區出台方案,整合涉農(nong) 資金,作為(wei) “競爭(zheng) 獎補”專(zhuan) 項資金,用作屯內(nei) 道路硬化、排水溝、路燈、籃球場、舞台、文化活動室等建設工程開支。

  在保安村,流傳(chuan) 著“10+1=75”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佳話。保安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育敏娓娓道來:“我們(men) 利用上級獎補的10萬(wan) 元物料,發動群眾(zhong) 投工投勞、捐資捐物,實際建設了75萬(wan) 元工程量。”

  改革中,江州區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wei) 抓手,通過集成運用城鄉(xiang)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集體(ti) 經營性用地入市等政策,有效盤活農(nong) 村閑置的土地資源。“目前收入1億(yi) 多元,財政部門按30%比例返還投入鄉(xiang) 村建設。”江州區財政局局長覃迎建說。

  與(yu) 此同時,江州區整合涉農(nong) 項目資金3億(yi) 多元,大力推進“三清三拆”“汙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打造3條鄉(xiang) 村風貌提升示範帶,完成鄉(xiang) 村風貌整治提升村莊837個(ge) 。

  “一村一品”闖出新路子

  白色桌布、原木椅子、咖啡吧台……置身新和鎮卜花村的一家法式風情餐廳,很難想象,這裏曾是一個(ge) 貧困村。

  “我們(men) 以黨(dang) 群共建,助推卜花村人居環境整治。幾年間,村子變了個(ge) 模樣。”江州區委常委、新和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化說,“村子變美了,我們(men) 把目光瞄準鄉(xiang) 村旅遊。”

  通過“企業(ye) +合作社+村民”發展模式,卜花村建起了餐廳和民宿,還建設了古法紅糖製作館、卜花村史館、親(qin) 子樂(le) 園、房車營地等多個(ge) 旅遊項目。

  “村裏旅遊項目為(wei) 村民提供直接就業(ye) 崗位數百個(ge) ,每戶每月增收3000元以上。”在民宿擔任管理員的梁東(dong) 豔說,“這裏工作環境好,還能照顧家裏,比外出打工強。”

  在發展旅遊業(ye) 的同時,卜花村還積極引進百香果、肉牛養(yang) 殖及肉鴨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cong) 2018年的8500元增加到2021年的1.5萬(wan) 元。

  “村委抓住鄉(xiang) 村旅遊機遇,入股企業(ye) 養(yang) 鴨項目、參與(yu) 居民改民宿管理以及花船經營等,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10萬(wan) 元以上。”卜花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盧娟說。

  “按照‘穩糖、興(xing) 牧、強旅、拓礦’的思路,把資源優(you) 勢變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突出打好蔗糖牌、種養(yang) 牌、富硒牌、旅遊牌、礦產(chan) 開發牌等‘五張牌’,打造了一批車間帶動型、養(yang) 殖帶動型、旅遊帶動型村莊,促進農(nong) 民收入增加、集體(ti) 經濟增強、產(chan) 業(ye) 項目增多、發展空間增大。”江州區區長李紅蘭(lan) 介紹,幾年來,江州區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唯一的區域性甘蔗良種繁育基地、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入選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