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行書”這樣誕生
作者:祁小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顏真卿的書(shu) 法成就,堪與(yu) 王羲之分庭抗禮。他的《祭侄文稿》被稱為(wei) “天下第二行書(shu) ”。這篇短小而塗抹狼藉的祭文,不僅(jin) 僅(jin) 因為(wei) 書(shu) 法而為(wei) 人所稱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今天筆者嚐試從(cong) 史料和文辭的角度,幫助讀者更好了解這件書(shu) 法名作。
禍起範陽,稱兵犯順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758年祭奠亡侄顏季明的文稿,記載了顏氏族人在安史之亂(luan) 中英勇抗爭(zheng) 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事件發生在755年。
《舊唐書(shu) ·顏真卿傳(chuan) 》:安祿山造反的跡象逐漸顯著,平原太守顏真卿以霖雨壞城牆為(wei) 理由,修城浚池,暗中擴整軍(jun) 備、糧草。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冬十一月(755年),“安史之亂(luan) ”爆發。河朔諸州因缺乏防備,一月之內(nei) 盡數淪陷,獨顏真卿守備的平原城沒有失守。叛軍(jun) 順華北平原南下,一路無險可守,迅速西進攻占了洛陽,劍指長安。
當時顏真卿緊急招募勇士,旬日得萬(wan) 人。顏真卿生擒敵將,腰斬祭旗;又與(yu) 任常山(今河北省石家莊)刺史的兄長顏杲卿聯兵反抗,杲卿之子顏季明做中間傳(chuan) 信聯絡。《文稿》記載:“逆賊閑舋,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yu) 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chuan) 言。”
顏杲卿寡不敵眾(zhong) ,不得已詐降叛軍(jun) ,並設調虎離山計,擒斬叛將,並遣散叛軍(jun) ,井陘關(guan) 被光複。已降敵的河北諸郡聞訊後複殺其偽(wei) 官,凡十七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餘(yu) 萬(wan) ,橫絕燕趙,共推真卿為(wei) 盟主。《文稿》記載:“爾既歸止,爰開土門。”《祭伯文稿》與(yu) 《祭侄文稿》作於(yu) 同一年,是顏真卿被貶途中祭告伯父所作,所告之事與(yu) 《祭侄文稿》相近:“(杲卿)忠義(yi) 奮發。首開土門,擒斬逆豎,挫其凶慝。”叛軍(jun) 在洛陽的前鋒與(yu) 後方範陽的通道硬生生被切斷,引得安祿山不得不集結大批精銳部隊回頭反撲。顏氏兄弟為(wei) 朝廷西遷保存力量以及調動大軍(jun) 平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孤城圍迫、巢傾(qing) 卵覆
反撲的叛軍(jun) 來勢洶洶。叛軍(jun) 急攻河北,諸郡相次陷沒。情態危急之下,顏杲卿派另一子顏泉明及下僚張通幽向太原太守王承業(ye) 求援。張通幽一家在安史之亂(luan) 中被殺。當顏杲卿派顏泉明向朝廷求救時,張通幽哀求同行,請兵複仇。誰知張通幽到太原後,覺得太原節度使王承業(ye) 可以投靠,於(yu) 是想出了賣主求榮、恩將仇報的鬼主意:建議王承業(ye) 把泉明等人拘押,把他們(men) 帶向朝廷的奏表全部改過來,將收複土門的功勞讓王承業(ye) 去領。建議王承業(ye) 擁兵不救,到時死無對證,便能坐實了王的功勞。
於(yu) 是王承業(ye) 不出救兵,並拘押顏泉明。朝廷得到假奏表,封王承業(ye) 為(wei) 羽林大將軍(jun) ,麾下受官爵者以百數!可憐顏杲卿晝夜拒戰,糧盡矢竭,不久城陷。賊縱兵殺萬(wan) 餘(yu) 人,執杲卿一家三十餘(yu) 口及下僚等押送洛陽。顏杲卿誓不降敵,痛斥逆賊。安祿山勃然大怒,命人割斷其舌,縛於(yu) 中橋之柱而剮殺。顏氏一門死於(yu) 刀鋸者三十餘(yu) 人。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為(wei) 顏常山舌”的典故來源。顏真卿在《祭稿》中痛斥道:“賊臣不救,孤城圍迫,父陷子死,巢傾(qing) 卵覆。”
忠骨難葬,含冤難申
顏杲卿就義(yi) 後,平原郡附近的所有郡縣也被叛軍(jun) 反撲,再次淪陷。顏真卿無奈棄郡南走,757年四月率殘軍(jun) 退守鳳翔。當時太子李亨於(yu) 鳳翔即位,史稱肅宗。
顏真卿到達鳳翔,要求表節顏氏一門。誰知道王承業(ye) 、張通幽早買(mai) 通上下,宰相居然將實情隱瞞下來不報。在朝廷沒有正名的情況下,顏真卿不能在私祭中正麵頌揚。但他內(nei) 心憤怒不平,他在寫(xie) “賊臣不救”時,本來寫(xie) 的是“賊臣擁兵不救”,後來想想,不能用“賊臣”,塗去,不能寫(xie) “擁兵不救”,又塗去。想想,不罵王承業(ye) 、張通幽是賊臣誓不甘心,又把“賊臣”補上。此時的顏真卿有多麽(me) 悲憤交加、怒不可遏,可想而知!
顏真卿並不甘心奸佞小人如此指鹿為(wei) 馬,顛倒是非。他找到肅宗告狀。肅宗猶存姑息的心態,沒把王承業(ye) 怎麽(me) 樣,而將張通幽貶官了事。顏真卿不滿,又找到太上皇玄宗。玄宗聽後大怒,立馬下令杖斃張通幽,以慰忠良之靈,使得這個(ge) 賣主求榮的小人得到應有的下場!可惜王承業(ye) 與(yu) 宰相,玄宗已無權處置!顏真卿直接找“太上皇”,也激怒了肅宗和宰相,再次把顏真卿革去禦史之職,貶官同州刺史,旋改蒲州刺史。(乾元元年九月,《祭侄文稿》作於(yu) 此時),繼而再受構陷,再遷饒州刺史(同年十月,《祭伯文稿》作於(yu) 此時)。顏真卿蒙受不公,一再貶官,卻在《祭侄文稿》中說:“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an) ”,可謂“哀而不怨”,更見其忠藎之心!
再入敵境,尋救忠良
顏真卿任蒲州刺史時,派侄兒(er) 顏泉明再回洛陽尋訪兄、侄遺骨。顏泉明被太原刺史王承業(ye) 扣押後,太原城也隨即淪陷,顏泉明落入史思明之手。他被牛革縛裹,押送於(yu) 範陽囚禁。直到史思明投降,顏泉明乃得放歸,來投叔父顏真卿。顏泉明受命返回洛陽、常山求訪遺骨,僅(jin) 得父一足和弟顏季明頭骨以歸長安。《祭侄文稿》:“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竝同還。”
顏杲卿姐姐的女兒(er) 及泉明之子還流落河北,顏泉明再一次潛回敵境尋訪。泉明一路號泣求訪,哀感路人,久乃得之。泉明四處向親(qin) 朋故友乞錢,籌錢贖回淪為(wei) 奴仆的家人及忠良之後。他一共贖得忠良家眷五十餘(yu) 家,共計三百餘(yu) 人,節衣縮食,對他們(men) 供養(yang) 一如親(qin) 戚。他帶著這支逃難隊伍,曆盡艱險,躲避圍截,返回了長安。《祭伯文稿》載:“甥侄季明……等被賊害……嫂及兒(er) 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脫於(yu) 賊手,並得歸京。”
顏杲卿的屍骸僅(jin) 得一足,顏季明僅(jin) 得一頭,屍骨不全。顏真卿又因向朝廷申訴無果,他不能讓兄、侄在含冤不白的情況下安葬(距其就義(yi) 已經兩(liang) 年),於(yu) 是在祭文中寫(xie) 道:“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為(wei) 什麽(me) 顏真卿不把他們(men) 就地安葬於(yu) 蒲州呢?“方俟遠日”,還要等到什麽(me) 時候呢?顏真卿在等待什麽(me) ?是要等“落葉歸根”“狐死首丘”嗎?而此時戰亂(luan) 未靖,有家歸不得!無奈!是朝廷指鹿為(wei) 馬,指黑為(wei) 白。得不到平反,死不瞑目嗎?可歎!是期待“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嗎?看不到殘害親(qin) 人的凶手斃命,覺得兄、侄死不瞑目。而作“此頭須向國門懸”的壯烈之舉(ju) 嗎?可敬!
同流天地,翼衛教經
古人雲(yun) :“有血性人方能共事,無經史氣不足論文。”顏真卿光輝的人格、優(you) 秀的辭章、雄勁的書(shu) 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缺少其中任何一樣,《祭侄文稿》都不可能完美,都不是我們(men) 認知中的“天下第二行書(shu) ”。
該作點畫淋漓潑灑,縱瀉而下,是顏魯公哀痛激憤之情的澎湃傾(qing) 注,及至“賊臣不救”“父陷子死”“攜爾首櫬”“卜爾幽宅”,皆反複塗抹,是痛至極處,感情如巨浪卷涯,不可遏止。並稱為(wei) “魯公三稿”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與(yu) 《爭(zheng) 座位帖》,都傾(qing) 注了顏魯公不畏權暴的浩然正氣和對亂(luan) 臣賊子的激憤控訴。文辭、情感、筆觸形成高度一致的通感,使人腦海中強烈地躍出“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英雄形象。《宣和書(shu) 譜》雲(yun) :“魯公平生大氣凜然,惟其忠貫日月,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yu) 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嚴(yan) 尊重,使人畏而愛之。”
書(shu) 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心靈圖式,是中國人表現內(nei) 心精神的手段,也反作用於(yu) 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識的形成。故而,曆史上遴選書(shu) 法經典時,“以人衡書(shu) ”是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它既要是文化藝術經典,也要起到道德教化作用。明代項穆《書(shu) 法雅言》雲(yun) :“然書(shu) 之作也,帝王之經綸,聖賢之學術,至於(yu) 玄文內(nei) 典……不由斯字,何以紀辭。故書(shu) 之為(wei) 功,同流天地,翼衛教經者也。”顏真卿其書(shu) 其文,忠貫日月,凜然千古,真正做到了“同流天地,翼衛教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