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周書》修訂本出版
本報北京12月1日專(zhuan) 電(駐京記者李揚)11月30日,中華書(shu) 局在線舉(ju) 行《周書(shu)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的新書(shu) 發布會(hui) 。《周書(shu) 》(共三冊(ce) )成為(wei) 繼2017年《魏書(shu) 》修訂本後,出版的第二種“北朝四史”修訂本。
《周書(shu) 》是唐朝令狐德棻等編纂的官修西魏北周紀傳(chuan) 體(ti) 正史,共五十卷,包括帝紀八卷、列傳(chuan) 四十二卷,記述了從(cong) 公元534年北魏東(dong) 西分裂到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為(wei) 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中華書(shu) 局1971年點校本《周書(shu) 》,由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負責,以清乾隆武英殿本為(wei) 底本,與(yu) 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金陵書(shu) 局本以及百衲本六個(ge) 版本互校,同時通校《冊(ce) 府元龜》和《北史》中的有關(guan) 部分,並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成為(wei) 半個(ge) 世紀以來最為(wei) 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訂,仍以殿本為(wei) 底本,以唐鈔本殘卷、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為(wei) 通校本,以汲本、局本、百衲本為(wei) 參校本,並通校了《冊(ce) 府元龜》《北史》《通誌》以及《太平禦覽》和《永樂(le) 大典》所引《周書(shu) 》中的相關(guan) 部分。修訂時廣泛收集並充分參考了以往的校勘研究成果,對原點校本作適當修訂和完善,糾正錯漏,統一體(ti) 例,彌補不足,形成一個(ge) 文本準確、校勘精良、標點合理的修訂本。
發布會(hui) 上,中華書(shu) 局副總編輯張繼海、中華書(shu) 局曆史編輯室副主任胡珂、《周書(shu) 》修訂本責任編輯劉學暢談《周書(shu) 》及其所記載的曆史。《周書(shu) 》中保存了與(yu) 典章製度相關(guan) 的史料,對東(dong) 魏、北齊、梁、陳史事也多有涉及,還收錄了一些書(shu) 信、時策、詩賦等,是研究北朝曆史和中古文學的珍貴文獻。由於(yu) 唐以前記述西魏、北周曆史的典籍都沒有留傳(chuan) 下來,就現存有關(guan) 西魏、北周曆史的資料而言,《周書(shu) 》成書(shu) 較早,保存的資料也最為(wei) 原始,作為(wei) “二十四史”之一部,價(jia) 值彌足珍貴。
據介紹,“北朝四史”點校本由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主持整理,此次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承擔,體(ti) 現了學術的傳(chuan) 承和發揚。
發布會(hui) 上,《周書(shu) 》修訂負責人、武漢大學劉安誌教授作為(wei) 特約嘉賓,通過視頻方式介紹了《周書(shu) 》的修訂內(nei) 容。他介紹,修訂工作主要體(ti) 現在幾個(ge) 方麵:一是增加了若幹新資料,如日本所藏唐鈔本《周書(shu) 》卷十九殘卷、《冊(ce) 府元龜》三種明鈔本,以及《永樂(le) 大典》等;二是嚴(yan) 格按照底本校勘法原則進行修訂,《周書(shu) 》點校本雖然使用了武英殿本作為(wei) 底本,但是也局部使用了諸本互校、擇善而從(cong) 的方式;三是標點分段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進行處理,修訂本總修改點校本標點500餘(yu) 處;四是訂正點校本中存在的若幹錯誤之處;五是謹慎刪改增補校勘記,《周書(shu) 》點校本原有校勘記1451條,此次修訂本刪除舊校78條,新增319條,總計出校1692條,並修訂改補原校多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