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西北天際的壯士長歌
【一線講述】
左公柳,西北天際的壯士長歌
講述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文史研究委員會(hui) 文獻研究和整理室副主任 郝常立
左公柳,承載著新疆人最深沉的文化記憶。哈密河濕地公園的左公文化苑裏,展示著當年中原王朝經略統轄西域的曆史、左宗棠收複治理新疆的曆史,印證著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偉(wei) 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光緒六年(1880年)四月十八,年近古稀的左宗棠離開肅州(今酒泉市)抬棺進疆。臨(lin) 行前,他滿懷豪情地說:“壯士長歌,不複以出塞為(wei) 苦也,老懷益壯”,表達了堅決(jue) 收複伊犁的決(jue) 心。五月初八,左宗棠抵達哈密,謀劃新疆地區戰後治理事宜。
左宗棠在哈密工作生活了近半年,留下了興(xing) 修水利、屯田儲(chu) 糧、整修道路、植桑種柳的眾(zhong) 多遺址遺跡。《哈密地區誌》《哈密林業(ye) 誌》《哈密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命令進疆西征軍(jun) 張曜部率嵩武軍(jun) 進抵哈密,“擇低清閑地、搜折樹枝,排插成林”,每個(ge) 士兵栽柳數棵,每棵樹上都掛著寫(xie) 有栽種人姓名的牌子。每隔一段距離,還要掛盞燈籠,以便夜間巡邏,並引起過往騾馬車輛的注意,不撞到樹木。
經過精心護理,至清光緒十年(1884年)前後,從(cong) 蘭(lan) 州到哈密,凡有人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雲(yun) 霄”。左宗棠幕僚楊昌浚在《恭誦左公西行甘棠》詩文中寫(xie) 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guan) 。”這是讚頌左宗棠廣植楊柳最知名的一首詩。
老輩人常說,1930年前,哈密城鄉(xiang) 到處都是榆柳,特別是左宗棠駐紮的哈密鳳凰台大營附近,柳樹最多。為(wei) 紀念左宗棠保疆安民的偉(wei) 績,後人將左宗棠和兵士所植柳樹稱為(wei) “左公柳”。
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古樹,首先就要對古樹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年少時,我並沒有體(ti) 會(hui) 到“左公柳”的珍貴,記得小時候和小夥(huo) 伴們(men) 常常折柳枝編草帽,做“咪咪”哨子,比一比誰的草帽編得密、誰的哨子吹得響,笑聲過後,留下滿地柳條。回想往事,結合現在的知識積累和曆史認知,我深深感到,必須加強對古樹曆史文化內(nei) 涵的挖掘和研究,進行廣泛宣傳(chuan) 教育,讓更多人知道它的曆史與(yu) 價(jia) 值,世代相傳(chuan) ,講好古樹背後的故事。
2018年,我到哈密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辦公室工作,對哈密古樹保護情況進行了全麵調研。目前,哈密依然存活的“左公柳”有218棵,我們(men) 對這些古樹全部進行了檔案登記、掛牌保護,由園林專(zhuan) 家對修剪枯枝、病蟲害處理、樹木營養(yang) 液配置、主枝幹輔助固定保護等每個(ge) 環節進行技術指導,保障“左公柳”延續生機。同時,我們(men) 還以“左公柳”母本為(wei) 基礎,培植續代“左公柳”,使其生生不息。
保護古樹,需要從(cong) 法律和製度層麵作出規定。2019年9月,《哈密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審議通過,於(yu) 2019年12月批準執行對“左公柳”等文物的保護傳(chuan) 承、管理利用作出具體(ti) 規定,為(wei) 古樹保護提供了法治化保障。
數百年來,人們(men) 不僅(jin) 為(wei) “左公柳”紮根漠野的頑強精神叫好,更為(wei) 左宗棠收複失地的愛國情操所感動。近年來,通過宣傳(chuan) 教育,更多人已經行動起來,為(wei) 保護好西北天際這一抹生命之綠而執著努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李慧、吳春燕、崔誌堅、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任曉盈、張緒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