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中軸線的布局智慧與文化之美

發布時間:2022-12-02 15:45:00來源: 光明網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布局智慧與(yu) 文化之美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公示了《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公開了縱貫北京老城的中軸線遺產(chan) “全景圖”。此前,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北京中軸線申遺確定了永定門、先農(nong) 壇、天壇等14處遺產(chan) 點,力爭(zheng) 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確保到2035年內(nei) 實現申遺目標。

  北京中軸線為(wei) 北京古代城市建設中極為(wei) 突出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根據《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規定,北京中軸線包括北京鼓樓、鍾樓、地安門外大街、萬(wan) 寧橋、地安門內(nei) 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築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nong) 壇、永定門禦道遺存、永定門等,全長7.8公裏。

  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藝的最高水準

  北京中軸線的布局智慧,主要表現為(wei) 建築功能的合理規劃、建築小品的科學運用、建築技藝的完美體(ti) 現等。

  從(cong) 建築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軸線的南北兩(liang) 側(ce) 建築,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強的順序,依次向核心匯聚,以體(ti) 現禮儀(yi) 與(yu) 秩序的尊崇。故宮為(wei) 中軸線的核心,南起端門、北至神武門,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分別為(wei) 東(dong) 華門和西華門。故宮為(wei) 明清帝王執政和生活的場所,因而在明清時期,重要性極其突出。故宮以南,主要建築有天安門、正陽門、永定門,建築功能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其中,天安門為(wei) 皇城的正門,正陽門為(wei) 北京內(nei) 城的正南門,永定門則為(wei) 北京外城正南門;前門大街及天橋南大街則作為(wei) 紐帶,將正陽門與(yu) 永定門連接起來。故宮以北,主要建築有景山建築群、鼓樓、鍾樓。其中,景山為(wei) 明清時期的皇家禦苑;鍾樓和鼓樓曾經為(wei) 古都的報時中心,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wei) 度;地安門內(nei) 大街、地安門外大街作為(wei) 紐帶,兩(liang) 端分別連接景山和鼓樓。

  此外,中軸線兩(liang) 側(ce) 的建築,多為(wei) 對稱、有序的布局方式。如故宮的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分別為(wei) 太廟和社稷壇。其中,太廟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場所,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又如,永定門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分別為(wei) 天壇和先農(nong) 壇。其中,天壇為(wei) 皇帝祭天場所,先農(nong) 壇為(wei) 皇帝祭祀先農(nong) 場所。這些建築,對中軸線上建築的功能進行了補充完善。

  從(cong) 建築小品的布局角度而言,北京中軸線以金碧輝煌的建築群為(wei) 主體(ti) ,采用山、水、橋等不同形式的載體(ti) 進行點綴,產(chan) 生極為(wei) 豐(feng) 富的視覺效果。如位於(yu) 故宮北側(ce) 的景山,其在北京中軸線的中段位置,也是北京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小品,不僅(jin) 避免了中軸線建築布局過於(yu) 單調,而且形成了極佳的視點。站在景山之巔,可南望壯麗(li) 的紫禁城,北眺中軸線上的鍾樓、鼓樓,西觀北海白塔,京城美景一覽無餘(yu) 。

  又如,故宮內(nei) 金水河、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橫跨中軸線,為(wei) 重要的人文景觀,且為(wei) 古代皇城的排水、防火提供了重要保障;位於(yu) 皇城西側(ce) 的北海、中海、什刹海,布局並不規則,但與(yu) 中軸線的規則布局形成對比,實現了完美的點綴作用。這些建築小品完美地與(yu) 中軸線建築融為(wei) 一體(ti) ,集科學、美學等多功能於(yu) 一體(ti) ,是古代工匠智慧的運用。

  從(cong) 營建技藝來看,北京中軸線建築的布局智慧,還體(ti) 現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藝的精華。比如,位於(yu) 中軸線核心位置的太和殿,采用了“千層餅”地基、浮放柱底、榫卯連接、分層鬥拱、抬梁式大木構架、厚重瓦頂、磨磚對縫牆體(ti) 等建築技術,其廡殿式屋頂、九踩溜金鬥拱、三交六椀菱花紋門窗裝飾、數百年光亮如新的金磚地麵、奢華的寶座和蟠龍藻井、輝煌的金龍和璽彩畫等,都代表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藝的最高水準。

  蘊含了極為(wei) 豐(feng) 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北京中軸線不僅(jin) 包含卓越的古代建築智慧,還包含了極為(wei) 豐(feng) 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如中軸文化、儒家文化、和諧文化等。

  “中軸”源於(yu) “中”,後者有“中間、中央、核心”的含義(yi) 。先秦古籍《呂氏春秋》之“慎勢”載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可反映“中”在營建都城、宮室規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軸”則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連線。中軸線上的重要宮殿,均為(wei) 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經》之“說卦傳(chuan) ”載“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軸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應的,位於(yu) 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都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體(ti) 現出其中蘊含的中軸文化。

  從(cong) 建築命名角度來看,北京中軸線反映了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禮儀(yi) 和道德觀念。如天安門的名稱,與(yu) 《尚書(shu) ·虺仲之誥》之“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關(guan) 。“天安”是指帝王敬重上天,敬重自然,才能鞏固統治。又如地安門的名稱,與(yu) 《資治通鑒》卷二十二之“天平地安”密切相關(guan) 。“地安”是指社會(hui) 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樂(le) 。再如故宮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稱,源於(yu) 儒家經典《周易·乾卦第一》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貞”。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間萬(wan) 事萬(wan) 物和諧而統一,“保和”的意思就是神誌專(zhuan) 一,以保持萬(wan) 物和諧。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勵皇帝辦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由上可知,北京中軸線建築的命名,包含了豐(feng) 富的儒家文化內(nei) 涵。

  從(cong) 屋頂造型角度來看,北京中軸線古建築群還體(ti) 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比如,各個(ge) 古建築的屋頂垂脊端部,都有數量不等的神獸(shou) 造型。它們(men) 或能上天入海,或能驅邪避災。而在垂脊最前端引路的,則是一個(ge) 仙人騎鳳的造型。這種造型,猶如萬(wan) 種生靈在仙人帶領下,朝向天宇,與(yu) 天融合,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以達萬(wan) 物平安祥和。又如,古建築的屋簷一般由中間向兩(liang) 端逐漸起翹,稱為(wei) “反宇”。古人認為(wei) ,“天”為(wei) 凸形,為(wei) 陽。反宇使得建築屋簷形成凹形,與(yu) 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陰一陽的巧妙融合。大屋頂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對上天的敬仰,較完美地體(ti) 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綜上可知,北京中軸線包含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和建設中的卓越智慧,而其中亦蘊含大量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因而屬於(yu) 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值得我們(men) 去弘揚和傳(chuan) 承。

  (周乾 作者係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