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鄉村產業創新發展 躍“龍門”處學子歸來

發布時間:2022-12-02 16: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龍門還是那個(ge) 龍門,龍門村卻不再是往日的龍門村。

  河津龍門是黃河的咽喉。九曲黃河從(cong) 河津出晉陝峽穀,水麵陡然開闊,便到了傳(chuan) 說中魚躍龍門的地方。岸邊有一古渡,便是山西運城河津市龍門村。

  從(cong) 古渡到振興(xing) 中的鄉(xiang) 村,龍門村這些年的發展也躍了“龍門”,因為(wei) 曾經跳出農(nong) 門的大學生中,回鄉(xiang) 的越來越多,僅(jin) 今年就有460名大學生返鄉(xiang) 就業(ye) 。

  “村裏考出去的孩子不少,但招回來的大學生更多。”龍門村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原娟珍介紹,龍門村之所以吸引年輕人,是緣於(yu) 村辦企業(ye) 的發展,“2021年年底,全村固定資產(chan) 達到32億(yi) 元,吸收就業(ye) 1600餘(yu) 人,人均純收入3.7萬(wan) 元”。

  原偉(wei) 剛和解吉鵬都是回到龍門村的90後大學生。幾年前,這兩(liang) 名家在運城農(nong) 村的青年,都夢想通過考大學離開這個(ge) 小村莊。但大學畢業(ye) 沒幾年,兩(liang) 人果斷選擇回村就業(ye) ,加入龍門村的村辦企業(ye) 。

  “我小時候,一說起自己是龍門村人就特別自豪,那時村裏的焦化廠已經走上發展軌道,村民比市民還要早住上樓房。”原偉(wei) 剛說,自己在長沙讀大學後,了解到家鄉(xiang) 正實施鳳還巢計劃,鼓勵學子返鄉(xiang) 幹事業(ye) 。

  那時的龍門村正處於(yu)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期,投資30億(yi) 元,上馬了具有顯著節能、環保效益的172萬(wan) 噸焦化新項目和餘(yu) 熱發電項目。

  “其間我去參觀了現代化的煤焦企業(ye) ,顛覆了認知。廠區滿園綠意,智能化程度很高。”拿定主意後,原偉(wei) 剛第一時間報了名,“其實回鄉(xiang) 還有一種使命感,我想用自己的奮鬥,讓家鄉(xiang) 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對於(yu) 龍門村的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山西運城龍門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原貴生感慨道:“幾十年前,村裏有句話,禹門口,常風吼,一天不吼,曬破石頭。”在原貴生的記憶中,龍門村最難時,一個(ge) 季度的口糧要省著吃一年,“那會(hui) 兒(er) 村裏年輕人娶不到媳婦,隻能招親(qin) 去外地”。

  1996年當選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的原貴生,和大夥(huo) 兒(er) 一起開始探索發展集體(ti) 經濟,興(xing) 辦集體(ti) 企業(ye) 龍門集團,發展焦化、水泥等產(chan) 業(ye) 。該村辦企業(ye) 始終設定“閘門”,嚴(yan) 格按照國家政策標準進行生產(chan) 。這一時期,龍門村實現了從(cong) 農(nong) 業(ye) 到工業(ye) 的轉型,村民富裕起來,實現了第一次“躍龍門”。至今,村裏人人持股、年年分紅。

  之後,村裏的產(chan) 業(ye) 開始從(cong) 單一的焦化逐漸走向電、旅遊、運輸、鐵路發運等多元發展路徑,並堅持集體(ti) 發展要惠及每一個(ge) 村民,被確定為(wei) 山西省“循環經濟示範點”,名列山西“企業(ye) 百強”。

  據了解,在龍門村近年的招聘中,本村學子人數占比有限,入職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其中運城籍學子居多,解吉鵬就是其中之一。

  解吉鵬說,自己從(cong) 大學畢業(ye) 到在大城市獲得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用了5年時間,而他決(jue) 定返鄉(xiang) 隻用了幾分鍾。

  “回來並非(在外)混不下去。”解吉鵬說,2020年他入職龍門集團時,一同進廠的還有100多名大學生。大家認為(wei) ,回家鄉(xiang) 發展是大趨勢。

  有些朋友不理解他的選擇,剛回來那段時間,解吉鵬向他們(men) 一一解釋說,大城市固然繁華,但缺乏歸屬感,家鄉(xiang) 才是廣闊天地。現在,他已是龍門集團禹門口焦化公司智能管控中心的一名中層管理人員。

  “你能想象我們(men) 每天穿著白襯衣忙在一線,一天下來身上仍然幹幹淨淨嗎?”解吉鵬說,近些年龍門村創新了多種發展模式,尤其是對傳(chuan) 統煤焦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再不是人們(men) 傳(chuan) 統概念中的“黑髒亂(luan) 差”。

  “我們(men) 的發展目標是無煙無塵無味無聲,打造AAA級工業(ye) 旅遊區。龍門村正在全速發展,我不想錯過這麽(me) 重要的發展期。”解吉鵬說。

  “朝著高質量發展,為(wei) 人民創造幸福,堅持不懈努力。”原貴生認為(wei)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是自己的義(yi) 務和責任。

  原貴生介紹,龍門村不僅(jin) 吸納村裏有勞動能力的人就業(ye) ,還對外公開招聘大學生來這裏幹事業(ye) ,表現優(you) 秀者3年可以成為(wei) 龍門村榮譽村民。在村工作10年的員工、教師,均享受榮譽村民待遇,與(yu) 村民一樣享受村集體(ti) 分紅,“核心就是要把人才留住,把心留住”。

  為(wei) 此,村裏提出“七有惠村”的共富方案。“七有”即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弱有所扶。龍門村通過建設高標準新農(nong) 村及各項配套設施,全麵惠及每一位村民。

  如今的龍門村在黃河邊植綠播綠,先後完成了黃河灘萬(wan) 畝(mu) 防風林帶建設、禹門口濕地公園和黃河風景區建設,黃河灘千畝(mu) 耕地也實現了方田林網化。初冬時節,沿黃河一號旅遊公路騎行,數百公裏生態長廊宛如一條飄帶,與(yu) 黃河相伴而行,貫穿南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路采訪行至龍門,“禹鑿龍門、魚躍龍門”的黃河主題文化景區令人印象深刻。旺季時,遊客紛紛來此打卡。“禹門口、常風吼”的曆史記憶已被徹底改寫(xie) ,周邊的村莊正在變得熱鬧起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誌中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