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茶18世紀風靡英倫

發布時間:2022-12-07 11:28:00來源: 長江日報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申遺成功 向世界傳(chuan) 遞中華文化 中國茶18世紀風靡英倫(lun)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製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yu) 分享。通過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萬(wan) 裏茶道等,茶穿越曆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wei) 中國與(yu) 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wei) 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茶味英倫(lun) :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yu) 社會(hui) 生活》就記述了中國茶傳(chuan) 到英國以後,在英國引發的“中國熱”。

  一升武夷茶價(jia) 格等於(yu) 54頓早餐

  從(cong) 17世紀早期開始,西方人對東(dong) 方的裝飾藝術和風俗文化就一直抱有強烈的興(xing) 趣。然而,這其中沒有任何一種比飲茶來得長久。其對英國的影響尤為(wei) 深刻,這種影響不僅(jin) 涉及經濟與(yu) 曆史,還塑造了社會(hui) 和文化的方方麵麵。

  1664年,東(dong) 印度公司首次從(cong) 遠東(dong) 的貿易點運來茶葉,作為(wei) 禮物獻給查理二世。1669年,茶第一次作為(wei) 貨物被運回英國,作為(wei) 藥物和有助於(yu) 恢複精力的飲品,受到了英國貴族的熱烈歡迎。在1705年的一份倫(lun) 敦咖啡館廣告中這樣標價(jia) :“這裏最好的武夷茶僅(jin) 售每升18先令。”但是,差不多同一時期,一頓包含砂糖、麵包、黃油、牛奶的“高品質早餐”隻要4便士。1先令等於(yu) 12便士,一升武夷茶其實就是兩(liang) 斤茶水,價(jia) 格竟相當於(yu) 54頓早餐,可見茶葉賣得很貴。

  此後,隨著越洋貿易的發展,茶葉產(chan) 地拓展、產(chan) 量增加,茶價(jia) 逐步降低,成為(wei) 英國人的國民飲料,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當然,英國人也發展出了自己的飲茶方式,包括加糖加奶、配上點心,下午茶,等等。

  《茶味英倫(lun) 》一書(shu) 的譯者回憶,自己剛到英國的時候去上一個(ge) 給留學生開的英語課,老師問了一個(ge) 題目:喝茶是先倒茶還是先倒奶?這不是一個(ge) 簡單的問題,背後有很深刻的原因。茶葉初傳(chuan) 英國之時,中國的茶杯很稀缺,隻有上層階級才用得起。不太有錢的人想喝茶,就隻能用英國本土製作的茶杯。當時英國的製瓷技術不好,為(wei) 了避免茶湯的溫度太高,倒進去後茶杯突然裂開,就需要在倒熱茶之前加點牛奶降溫。可見,哪怕是飲茶的小細節,也有經濟、技術方麵的背景。

  昂貴的茶葉需要帶鎖的茶葉箱

  茶葉價(jia) 格這麽(me) 高,自然要小心看管。買(mai) 茶得派很受信任的仆人去,買(mai) 回來也要放在櫥櫃裏,茶葉箱茶葉盒必須上鎖,鑰匙由女主人掌管。要泡茶的時候,也由女主人負責。

  “好馬配好鞍”,珍貴、富有異國情調的茶葉及其享受過程,衍生出從(cong) 茶罐、茶盒、茶桌、茶幾、茶巾到燒水壺、茶甕、茶壺、茶碗、茶杯、茶匙、茶匙盒、茶碟、茶盤、廢水碗、糖罐、奶罐、方糖夾、奶勺等一係列茶具,涵蓋瓷器、陶器、木器、銀器、皮具、玻璃、布藝等多種材質。

  宜興(xing) 紫砂壺、青花瓷、粉彩瓷在英國都曾領一時風騷,被稱為(wei) “白色黃金”。圍繞瓷器還出現了兩(liang) 種“生意經”,一是進口中國白瓷,運到歐洲後由當地工匠施釉上彩,二是進出口商人拿著英國流行的圖樣去景德鎮,由中國工匠完成訂製。

  這也刺激了英國本土的瓷器工業(ye) ,在器型、功能和材質上,他們(men) 發展出許多創新。

  這些茶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茶匙。茶匙是茶的稱重工具,19世紀英國一本家政知識百科全書(shu) 中寫(xie) 道,恰當的茶葉量就是一人一茶匙。英國人重視禮儀(yi) ,茶匙也可以用於(yu) 傳(chuan) 遞信息,茶匙橫放或輕敲茶杯表示不想再喝了,後來茶匙也成為(wei) 了西方烹飪的稱重工具,影響深遠。從(cong) 功能上,茶匙可細分為(wei) 舀走茶葉的、舀進砂糖的、掏茶葉罐的,還有各種材質、造型,是英國收藏品中非常受歡迎的一大類。《茶味英倫(lun) 》一書(shu) 的譯者說,英國報紙上常能看到茶匙被盜的報道。

  英國人在茶器設計與(yu) 泡茶過程上花了很多心思,整個(ge) 英國陶瓷產(chan) 業(ye) 都是基於(yu) 飲茶風俗建立起來的。在《傲慢與(yu) 偏見》等小說中,在各種繪畫中,都可以看到茶是社會(hui) 風俗和休閑娛樂(le) 活動的重要主題。18世紀,有富人抱怨“買(mai) 一張茶桌比雇一個(ge) 護工、生兩(liang) 個(ge) 孩子還貴”,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但在當時是確鑿的事實。

  中國茶帶動中式美學輻射歐洲

  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興(xing) 趣,最初始於(yu) 馬可波羅。之後,以茶業(ye) 為(wei) 載體(ti) ,通過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國風一點點地傳(chuan) 播到了歐洲。

  在英國,沒有任何一種藝術風格能像18世紀中葉的中國風那樣激起人們(men) 的好奇心。他們(men) 開始模仿中國的風物,其影響範圍波及純藝術和裝飾藝術,全英國上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China-mania)。從(cong) 中國進口的瓷器、絲(si) 綢、家具、牆紙、琺琅、漆器、藝術品等,是“中國熱”的源頭。英國人從(cong) 這些物品的手繪細節中獲得了靈感,雖然有時並不能準確地理解它們(men) 。中式美學被運用到了各個(ge) 領域,不隻是源自中國的飲茶習(xi) 俗,還包括房屋內(nei) 部設計、花園設計、裝飾設計。其結果是,中國的審美和藝術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

  英國上層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出版物、藝術、文學,都透露出強烈的學習(xi) 中國風俗的願望。1755年,英國《鑒賞家》雜誌的一位作者不滿地寫(xie) 道:“中式美學已經侵占了我們(men) 的花園、建築和家具,還會(hui) 入侵我們(men) 的教堂;要是一個(ge) 紀念碑也是中國風,裝飾著龍、鈴鐺、寶塔和滿大人,該有多美啊?”“中國熱”激發了英國人的想象力,英式設計與(yu) 中式主題的結合,散發出巨大的魅力。英國人對中國風格進行了創新,發展出引人注目的中式洛可可風格。

  18世紀40年代,之前對稱、統一的英國園林風格已經被不對稱的“中英混合式園林”所取代。這種風格的園林,現存最好的一個(ge) 例子是英國皇家植物園。

  在銀器工藝和家具領域,英國設計師大量使用中式元素,出現了中式奇彭代爾風格家具。茶桌桌麵被高於(yu) 桌子的回紋裝飾圍起來,以保護昂貴的茶具,使其不會(hui) 被摔碎。

  扇子是時髦的裝飾品,也是地位的象征。扇子上畫著關(guan) 於(yu) 茶的畫,因此它還是一種獨特的茶文化媒介。歐洲的扇子大多是東(dong) 印度公司從(cong) 中國進口的,1709年東(dong) 印度公司的商船福佑號購入了5萬(wan) 到6萬(wan) 把扇子:“質量好的扇子……所有都是上等的扇骨……全部品質非凡……一共19種圖案”。

  英國人對中國風的愛好還延伸到了房屋室內(nei) 設計,尤其是臥室、客廳、密室和喝茶的房間,連帶從(cong) 中國進口的手繪牆紙也很搶手。

  在英國室內(nei) 設計史上,有幾套房子極為(wei) 精妙地運用了中國風並力求“完全”還原中國本土居室的樣子而十分引人注目。比如1753年為(wei) 博福特公爵四世裝潢的貝德米特公館的中式臥室,還有1769年左右設計的克萊頓莊園的中式房間,這個(ge) 房間體(ti) 現了中式洛可可風格的精髓,至今保存完好,被認為(wei) 是英國現存該設計風格中最重要的代表。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三百年前的中國茶,就像一個(ge) 自帶流量的超級大IP,把中國產(chan) 品和中國美學輻射出去。其“申遺”成功,理所當然。(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來源:長江日報 2022年12月6日 第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