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論壇】讓科技更好托舉起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22-12-07 11: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龍文進、張玉梅(均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yu) 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當前數據顯示,全國秋糧收獲已進入掃尾階段,全年糧食豐(feng) 收已成定局。我國產(chan) 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的水稻、大豆、玉米單產(chan) 有望創曆史新高,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九連豐(feng) ”。

  “解決(jue) 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每到豐(feng) 收之時,我們(men) 可能都需要再強調、重申農(nong) 業(ye) 科技對我國糧食豐(feng) 收的關(guan) 鍵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糧食單產(chan) 提高對總產(chan) 增加的貢獻率超過66%,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2%,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cong) 53.5%提高到61.5%,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良種對糧食增產(chan) 貢獻率達到45%以上。這些,有力支撐保障了糧食年產(chan) 量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農(nong) 業(ye) 公共科研和推廣體(ti) 係,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和農(nong) 業(ye) 公共研發支出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也超過75%,能夠容納150萬(wan) 份種質資源的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已經投入試運行。2020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wei) 40.2%,農(nong) 藥利用率為(wei) 40.6%,比2015年分別提高了5個(ge) 和4個(ge) 百分點。全國有機肥施用麵積超過5.5億(yi) 畝(mu) 次,配方肥占三大糧食作物施用總量的60%以上,高效低風險農(nong) 藥占比超過90%,主要農(nong) 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1.5%,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nong) 膜回收率達到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7%。這些,綜合托舉(ju) 了糧食產(chan) 量繼續“連豐(feng) ”、穩步提升的願景。

  居安也需思危,有備方能無患。隨著人口的增長、水土資源約束和氣候變化的加劇,未來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麵臨(lin) 的壓力越來越大,農(nong) 業(ye) 科技在養(yang) 活未來全球人口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根據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的預測,2030年全球作物產(chan) 量的增長中,87%將源自單產(chan) 增長,6%源自擴大土地利用,7%源自種植強度增加。借鑒國際經驗,未來我國要以“大食物觀”為(wei) 指引,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支撐,走出一條產(chan) 出高效、產(chan) 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之路。在此過程中,以下幾點尤須發力。

  一是繼續加大農(nong) 業(ye) 科研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體(ti) 係。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活動與(yu) 研發活動投入強度雖呈增長態勢,但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強度總體(ti) 還低於(yu) 全行業(ye) 平均水平以及發達國家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特別是要加大對農(nong) 業(ye) 基礎研究和穩定性經費的支持。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經費來源較為(wei) 單一,政府資金一直是農(nong) 業(ye) 科技活動的主要經費來源,需要進一步激勵企業(ye) 參與(yu) 農(nong) 業(ye) 科技投入,發揮企業(ye) 投資的主觀能動性,健全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市場,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做大做強農(nong) 業(ye) 高科技企業(ye) 。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我國在數字產(chan) 業(ye) 上的優(you) 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技術等加快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

  二是以“大食物觀”為(wei) 指引,在保障主糧研發優(you) 勢的前提下,加強對水果、蔬菜、魚、奶、堅果、豆類等營養(yang) 健康食物的研發。應鼓勵發展替代蛋白質、替代澱粉和食品技術,加強“未來食物”(如大豆蛋白、人造肉、微藻、菌體(ti) 蛋白等)的科研投資,積極開展糧食儲(chu) 藏、物流、加工等領域減損技術和裝備研發,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效減損、綠色儲(chu) 糧,促進農(nong) 業(ye) 食物係統的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推動智慧農(nong) 業(ye) 、循環農(nong) 業(ye) 、生物強化技術等營養(yang) 導向的農(nong) 業(ye) 技術創新。

  三是增強農(nong) 業(ye) 科研的多目標功能性,實現農(nong) 產(chan) 品高產(chan) 高效、營養(yang) 健康、資源環境可持續,氣候變化包容性、韌性的多贏。要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科技國際發展新趨勢,將農(nong) 業(ye) 科研與(yu) 社會(hui) 文化和政策變革相結合,集成社會(hui) 經濟與(yu) 技術創新,逐步加大對氣候變化、食品安全與(yu) 營養(yang) 等新興(xing) 趨勢農(nong) 業(ye) 科技項目的投入力度,以達到減貧、促進健康飲食、促進氣候適應性、緩解生物多樣性危機以及增加韌性等多目標。

  四是創新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體(ti) 係,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從(cong) 實踐上看,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和特派團模式取得較好效果,未來應進一步推廣和完善。例如,科技部首次組建國家級科技特派團,通過“一技一團”新型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模式,近兩(liang) 年來在北方八省(區)推廣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旱作技術,取得了節約成本、增產(chan) 增收、綠色環保等綜合經濟社會(hui) 生態效益。這些實踐經驗,應該及時提煉推廣,供各地因地製宜借鑒。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