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能源領域“就業熱”

發布時間:2023-01-10 15: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進入冬季,新能源領域就業(ye) 熱度不減,新能源汽車、光伏、儲(chu) 能等行業(ye) 的人才需求仍持續釋放。某石油類高校2023屆畢業(ye) 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過去的校招季,報名新能源領域崗位的學生不少,但同學們(men) 線上筆試、麵試等環節受到疫情影響,求職過程曲折。

  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為(wei) 例,有數據顯示,在2022年三季度新興(xing) 領域新發布的應屆生職位中,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46.56%。“多個(ge) 行業(ye) 受到疫情影響,但新能源行業(ye) 仍在擴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chuan) 旺調研發現,廈門的一家新能源企業(ye) 如今一年要招3000人,而儲(chu) 能電池生產(chan) 企業(ye) 的產(chan) 能逐步上漲,訂單基本上排到了今年下半年。

  他還發現,以前需要和其他工種搭邊的能源經濟專(zhuan) 業(ye) ,如今慢慢有了專(zhuan) 門的就業(ye) 市場,一些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裏,與(yu) 能源規劃相關(guan) 的崗位也被單獨設立。

  “新能源方向的就業(ye) 熱、研究熱從(cong) 兩(liang) 三年前就開始了。”入職上汽集團參與(yu) 新能源車型電池管理係統軟件測試工作的胡晨華記得,2018年自己考研,“學院與(yu) 新能源汽車相關(guan) 的實驗室的導師相對較多,師資力量也相對更強。”

  差不多同一年時間,95後王誌得也發覺“國內(nei) 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已快速發展”,他加入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課題組,開始從(cong) 事太陽能熱發電相關(guan) 研究。這個(ge) 後來受“雙碳”目標鼓舞的年輕人,始終記得選擇能源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工作甚至事業(ye) 的“源頭”。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hui) 倫(lun) 敦零碳館的見聞,讓當時讀初二的他很好奇,“原來還有這樣的綠色生活方式,零碳館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實現電能、熱能自給自足,那時我感覺以後人類的生活就應該像那個(ge) 樣子。”

  2022年就業(ye) 季,王誌得簽約國家能源集團,繼續投身綜合能源係統研發。而他所在的課題組,近5年來每年都有超過半數的研究生,選擇進入能源、國防等重點領域工作。

  “我們(men) 初步估計新型能源係統的儲(chu) 能板塊,其市場價(jia) 值在上百萬(wan) 億(yi) 人民幣。”在王誌得的導師、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肖剛看來,這樣大的市場潛力,意味著更廣闊的就業(ye) 前景和創新創業(ye) 機遇,有待進一步培育和挖掘。

  實際上,指導課題組研究生參與(yu) 科研項目工作的肖剛,也在科研與(yu) 教學的過程中見證了國內(nei) 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2010年,在導師岑可法院士和倪明江的引導下,肖剛投入到太陽能領域。一些國企研究院、民企研發部門也開始逐步拓展太陽能業(ye) 務,並展現出強烈的產(chan) 學研合作意願,“中國的創業(ye) 者對市場是非常敏感的,這也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早洞悉未來的發展趨勢。”

  很快,“推動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革命”被寫(xie) 入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能源安全新戰略”也於(yu)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hui) 議上被提出。

  這之後,我國新能源領域部分產(chan) 業(ye) 如光伏產(chan) 業(ye) ,在相關(guan) 政策支持下,進入快速發展期。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張國寶,後來稱之為(wei) “一個(ge) 草根產(chan) 業(ye) 在中國崛起”。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傑則結合眾(zhong) 多經曆“死亡之穀”或“驚險一躍”的企業(ye) 案例分析認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崛起必定伴隨著多技術路線的試錯。

  “如今到新能源領域就業(ye) 的年輕人,將會(hui) 切實感受到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過程中的競爭(zheng) 與(yu) 迭代,大浪淘沙,不同的技術路線、企業(ye) 模式和創新文化,都將接受時間的考驗和市場的檢驗。”肖剛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入行新能源的同學們(men) ,會(hui) 更堅信朝陽產(chan) 業(ye) 的大方向,尋找到更多的機會(hui) ,同時也要不斷學習(xi) ,把握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固有規律。他以新型儲(chu) 能技術研發為(wei) 例,認為(wei) 該技術研發目前正處於(yu) 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階段,中國與(yu) 發達國家幾乎並跑,賽道很寬、需求長遠,不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工程應用,青年從(cong) 業(ye) 者都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行性,充分發揮團隊協作優(you) 勢。

  “這也要求我們(men) 在培養(yang) 創新人才上符合國家戰略的需求,注重理論知識結合工程實際,強化團隊合作意識,讓科研離產(chan) 業(ye) 更近。”肖剛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朱彩雲(yun)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