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華述評:抗擊疫情,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我國三年抗疫實踐係列述評之四

發布時間:2023-01-17 16:4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題:抗擊疫情,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我國三年抗疫實踐係列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

  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麵對世紀疫情,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全局、果斷決(jue) 策,從(cong) 疫情之初就把科研攻關(guan) 作為(wei) 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wei) 抗擊疫情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三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密切跟蹤病毒特點,研判疫情形勢,加快推進疫苗接種和藥物研發,科技抗疫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加強疫苗、快速檢測試劑和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guan) ,啟動全球最大規模疫苗接種。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方法,為(wei) 流調及時定位病毒傳(chuan) 播鏈提供了堅強助力。

  密切跟蹤病毒特點:每一步調整優(you) 化都基於(yu) 科學認識

  “從(cong) 多項研究結果來看,與(yu) 原始株、德爾塔變異株和奧密克戎幾個(ge) 早期發現的進化分支相比,XBB的進化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明顯增強,但致病力未見明顯增加。”

  近日,針對公眾(zhong) 關(guan) 注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XBB係列變異株,中國疾控中心第一時間跟蹤研判,發布權威信息。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表示,我國進一步加強了新冠病毒變異株監測,持續研判XBB係列變異株全球流行態勢及輸入我國的風險,對國際上XBB流行國家新出現變異株的傳(chuan) 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開展動態監測,並針對性地建立應對流行的預案。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持續跟進全球疫情態勢和病毒變異特征,結合防控舉(ju) 措實施效果進行動態評估。麵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chuan) 染性疾病,我們(men) 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jue) 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guan) 、社會(hui) 治理各方麵全過程。

  三年來,通過大量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擁有了有效的診療技術和藥物,醫療救治、病原檢測、流行病學調查等能力持續提升,對於(yu) 新冠病毒的傳(chuan) 播規律和臨(lin) 床治療特點有了新認識。

  科技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正持續跟蹤監測研判新型變異株對我國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研發的影響,做好應對預案。

  總體(ti) 上看,奧密克戎變異株對我國已上市核酸檢測試劑的性能無顯著影響,小分子藥物對變異株仍然保持療效。專(zhuan) 家研判認為(wei) 當前新冠病毒傳(chuan) 播力不斷增強,病毒變異表現出趨同進化現象。

  從(cong) “二十條”到“新十條”再到“乙類乙管”,每一步調整優(you) 化,都基於(yu) 科學認識,也基於(yu) 循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為(wei) 了更加精準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

  收錄全球公開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1477萬(wan) 條,為(wei) 全球181個(ge) 國家和地區250餘(yu) 萬(wan) 訪客提供數據服務,累計下載數據超100億(yi) 條……

  自2020年1月以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始終密切關(guan) 注著病毒的一舉(ju) 一動。

  在這裏,科研人員不斷開展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的整合質控、變異演化監測追蹤和高風險株係的預警預測工作,並根據新冠病毒的序列增長情況,研發了係列快速解析新冠病毒變異演化分析的方法流程與(yu) 在線工具,在病毒溯源、變異演化監測、疫情研判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類的發展史,也是同疾病的鬥爭(zheng) 史。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

  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序列,確定病毒序列後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五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疫苗研發,篩選出以“三藥三方”為(wei) 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獲批上市,一批有效治療方法被納入臨(lin) 床診療方案……

  疫情暴發初期,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指導下,成立了由科技部為(wei) 組長單位、國家衛生健康委為(wei) 副組長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餘(yu) 個(ge) 部門為(wei) 成員單位的科研攻關(guan) 組,並成立了以鍾南山院士為(wei) 組長、14位院士專(zhuan) 家組成的科研攻關(guan) 專(zhuan) 家組。

  我國重點從(cong) 臨(lin) 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chan) 品、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五大攻關(guan) 方向進行部署,集中優(you) 勢力量,開展科研攻關(guan) ,打了一場科技抗疫戰。

  近日,我國國產(chan) 體(ti) 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chan) 品獲批上市。作為(wei) 國產(chan) 首個(ge) ECMO設備和耗材套包,性能指標基本達到國際同類產(chan) 品水平。

  在疫情防控鬥爭(zheng) 中,廣大專(zhuan) 家學者和科研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在分析疫情形勢、完善防控策略、指導醫療救治、加快科研攻關(guan) 、修訂法律法規、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麵獻計獻策,為(wei) 疫情防控鬥爭(zheng) 作出重要貢獻。

  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如何找到對付病毒的藥物,是抗疫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疫情,讓人們(men) 更加認識到科技創新水平、藥物研發水平的重要性。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多路徑藥物研發,迅速遴選多種治療藥物,多種藥物或療法納入診療方案。

  疫情初期,中國藥科大學統籌協調多方資源,圍繞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快速檢測、免疫調控、虛擬篩選、藥物設計及中西藥防治等相關(guan) 重大科學問題,啟動了一批應急專(zhuan) 項科研項目。

  2020年春節,從(cong) 大年初一開始,中國藥科大學李誌裕教授就帶領團隊翻閱文獻,進行藥物研發,團隊連軸轉了20天,每天隻睡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終於(yu) 攻克了藥物合成的技術難題。

  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小分子藥物、廣譜中和抗體(ti) 、鼻噴型預防藥物的研發工作。阿茲(zi) 夫定、BRⅡ-196/198聯合抗體(ti) 、“三藥三方”、散寒化濕顆粒等10款抗新冠病毒藥物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或增加新冠肺炎治療適應證。同時瞄準阻斷病毒傳(chuan) 播,積極推進預防性藥物研發,在研小分子藥物進展順利。

  此外,現行版醫保目錄內(nei) 新冠對症治療的藥品有600餘(yu) 種,品種比較豐(feng) 富。國家醫保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按現行的新冠藥品報銷政策,輝瑞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Paxlovid)仍可臨(lin) 時報銷至2023年3月31日。

  疫苗作為(wei) 用於(yu) 健康人的特殊產(chan) 品,對疫情防控至關(guan) 重要。大規模接種疫苗,被科學界公認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我國五條技術路線疫苗研發目前均取得突破。現有5款滅活疫苗、2款腺病毒載體(ti) 疫苗、5款重組蛋白疫苗、1款減毒流感病毒載體(ti) 疫苗等13款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

  同時,基於(yu) 黏膜免疫的鼻噴式/吸入式疫苗提供了阻斷變異株傳(chuan) 播的屏障。通過不斷優(you) 化序貫加強免疫策略,已有多款疫苗獲批用於(yu) 序貫加強免疫的緊急使用。變異株疫苗、多價(jia) 廣譜疫苗臨(lin) 床試驗進程不斷加快,多款單價(jia) 、多價(jia) 變異株疫苗正在開展臨(lin) 床試驗。

  從(cong) 人群免疫水平來看,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得到普及。全國目前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過34億(yi) 劑次,疫苗接種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和90%以上。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流行,病毒變異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越是麵對這種情況,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隻要堅持用科學理性“對症治療”新冠病毒,我們(men) 就一定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