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長江的視覺禮讚
黃宗賢
從(cong) 雪山之巔到匯入大海,從(cong) 洪荒歲月到風流今朝,萬(wan) 古長江滋養(yang) 著亙(gen) 古而沉厚的大地,孕育著延綿不絕的華夏文明。千百年來,多少錦句華章因長江而流傳(chuan) 百世,多少翰墨丹青因長江而輝耀千秋,多少誌士英雄因長江而盡顯風流。長江的情韻,蘊含在自然與(yu) 人文的交織中,長江的魂魄彰顯在曆史與(yu) 現實的疊加中。在步入新時代新征程的今天,在2023新年伊始,來自長江流域13個(ge) 省區市的藝術家們(men) 將數百幅寫(xie) 長江之韻、抒長江之情、展長江之彩、塑長江之魂的作品匯聚一堂,為(wei) 浩浩長江獻上深情的視覺禮讚,為(wei) 祖國獻上深情的祝福。
凝聚藝術力量 感恩長江饋贈
亙(gen) 古的長江從(cong) 發源之地到匯入大海,匯聚千溪百流,在中華大地流淌6000多公裏,展示了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山重水複的萬(wan) 千氣象,孕育了雪域高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眾(zhong) 多的文化形態,形塑了沿江眾(zhong) 多的城池和名勝風貌,滋養(yang) 了沿江兒(er) 女的生命機體(ti) 和文化性格。長江文化與(yu) 黃河文化交相輝映,在時空交織中共同構架了中華文明的主脈。
正因為(wei) 長江之於(yu) 中華文明具有特殊的地位,千百年來,在圖像史上留下了許多具有堪輿和圖誌屬性的關(guan) 於(yu) 長江的圖譜,如明代章潢的《萬(wan) 裏長江圖》及留存在不同圖譜中的《岷山圖》《金沙江江源圖》《巫山段大江圖》《湖口段大江圖》《明江陰段大江圖》等具有實用性質的圖譜,形象記錄了長江流域不同段落的山河景象、風土人情、城鄉(xiang) 容貌,成為(wei) 長江流域在時空坐標上演變的形象記錄。
千百年來,長江也總是激蕩起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與(yu) 激情,他們(men) 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描繪長江景色的經典之作。吳道子揮毫描繪嘉陵江,一日而就的畫作雖已無從(cong) 查考,但是,其麵對江河景色而縱情丹青的激情可想而知。自古以來,有多少丹青高手為(wei) 長江揮毫潑墨定難記其數,而有畫作流傳(chuan) 至今的就有南宋的夏圭、趙黻(芾),明代的戴進、吳偉(wei) ,今人張大千、吳冠中等。他們(men) 所處的時代不同,繪畫的技法風格各異,但是都以“長江萬(wan) 裏圖”為(wei) 畫名,在咫尺之間,或描繪長江全景景色,或寫(xie) 某一段落實景,行筆用墨或雄渾蒼茫,或秀雅雋永,展示出長江萬(wan) 流奔騰、山巒聳峙、千回百轉的輝煌氣勢、萬(wan) 千儀(yi) 態。這些畫作表達了藝術家們(men) 對長江的審美體(ti) 驗、審美想象,更是抒發了對長江的讚美之情。
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重慶市相關(guan) 部門、機構,在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和中共重慶市委宣傳(chuan) 部的指導下,啟動了“2022同源·同向——長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區美術作品邀請展”。無疑,這是承揚長江藝術文脈的壯舉(ju) ,是對長江精神的深情禮讚,是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nei) 涵,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踐履行為(wei) 。邀請展活動啟動以來,長江流域13個(ge) 省區市的美術家協會(hui) 、畫院、藝術院校積極響應,數百藝術家踴躍參加。邀請展從(cong) 眾(zhong) 多作品中遴選出200多件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畫種的作品參展,多維度地展示了與(yu) 長江有關(guan) 主題性創作成果,就如一部多聲部的無聲交響曲,以豐(feng) 富的調式和韻律,為(wei) 我們(men) 呈現了邈遠、壯闊、豐(feng) 滿的長江流域的自然和文化的形象,也以空間和地域概念,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ti) 景觀。
拓展藝術視野 禮讚長江風采
“2022同源·同向——長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區美術作品邀請展”,是在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後,中國邁入新時代舉(ju) 辦的一個(ge) 主題鮮明的展覽。“同源”準確凝練出展覽的空間方位與(yu) 文化屬性,這種凝聚不僅(jin) 是因空間區域的黏合度,更重要的是文脈相連,這種文脈既是曆時性的,也是共時性的。在曆時性與(yu) 共時性的文脈交織中,長江流域的藝術以審美的形態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注入了豐(feng) 富內(nei) 容。綜觀這個(ge) 展覽,在藝術視向上主要呈現出三個(ge) 維度:
首先是對長江流域自然山川的傾(qing) 情描繪與(yu) 讚美。藝術家們(men) 傾(qing) 情描繪眼中的山川、心中的勝景。他們(men) 的畫作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長江流域豐(feng) 富多樣的山川景色、自然風韻。高原雪域的雄奇蒼茫、巴山蜀水的奇秀多姿、洞庭的溫潤波光、江南的迷蒙煙雨……一幅幅作品,猶如移動的鏡頭和心靈之眼,將長江流域的綺麗(li) 壯美的景色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
其次是蘊含於(yu) 民俗風物中的曆史沉厚感和鮮活的生命情態。中國藝術開啟現代性進程以來,長江流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樣態和他們(men) 的形象就成為(wei) 藝術家們(men) 熱情表現的內(nei) 容和刻畫的形象,鋪墊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史的鮮亮底色。如果說古代關(guan) 於(yu) 長江的藝術圖像通過邈遠宏闊山河景象的描繪,著重表達對天人合一審美意境的追求的話,那麽(me) ,“同源、同向”畫展給觀眾(zhong) 呈現了更為(wei) 豐(feng) 厚多樣的長江流域人的生活世界和人文內(nei) 涵。這種從(cong) 現世、現實生活的觀照中,著力於(yu) 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樣態及喜怒哀樂(le) 情感和審美訴求的表現,是中國現代藝術所具備的一種特有品質。這些作品表明,地域性不僅(jin) 僅(jin) 是自然景色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空間中生發出的人文景象與(yu) 人文精神。
三是高揚開創美好生活奮鬥精神的時代景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啟了追逐夢想的新征程。這個(ge) 展覽奉獻給觀眾(zhong) 的作品,題材涉及長江流域的壯麗(li) 河山、地域風情、多民族文化,而其中為(wei) 追求美好生活而腳踏實地的勞動者、建設者以及他們(men) 的勤勞付出所成就的社會(hui) 新景象,無疑是最凸顯的視覺之光。無論在城市還是鄉(xiang) 村,無論在繁華街市還是壯麗(li) 邊區,無論在繁忙的工地還是廣袤的田野,忙碌的建設者、歡快的人群始終是作品中生動的主角。他們(men) 在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生息、勞作與(yu) 奮鬥,他們(men) 淳樸善良,他們(men) 懷揣夢想而又勤懇踏實,他們(men) 堅定沉著而又樂(le) 觀自信地建設家園、奉獻祖國。藝術家們(men) 以真誠的情感和生動的畫筆,為(wei) 觀眾(zhong) 塑造了一個(ge) 個(ge) 動人的精神肖像。
參展的作品因應時代感召,立足於(yu) 現實生活,以底層視野,關(guan) 注普通勞動者,表現他們(men) 的生活境況,反映他們(men) 喜怒哀樂(le) 的情感,謳歌他們(men) 的奉獻精神,閃爍著現實主義(yi) 精神的光芒。
倡揚藝術創新 形塑長江魂魄
藝術的魅力當然與(yu) 題材的選擇有關(guan) ,與(yu) 主題內(nei) 涵的深刻性、鮮活性有關(guan) ,更與(yu) 主題與(yu) 表現主題的形式語言的匹配度、創新性有密切的關(guan) 係。這個(ge) 展覽匯聚了上百位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顯然,展覽本身也是長江流域藝術創作狀態和實力的整體(ti) 呈現。從(cong) 中似乎也能管窺到長江流域乃至整個(ge) 中國當代美術界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出的一些新的現象、新的特點和新的趨勢,歸結起來,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主旋律與(yu) 藝術多樣性的統一。展覽展出的作品在圍繞以長江為(wei) 主題的創造前提下,體(ti) 現出鮮明的藝術個(ge) 性化、地域性特征。個(ge) 性化特征源自參展藝術家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經曆和不同的審美趣味。比如,油畫作品在突出寫(xie) 實化語言探索的同時,也更多融入了表現性元素,將作品的描繪性與(yu) 表現形式處理得有聲有色。而中國畫的寫(xie) 意精神不僅(jin) 僅(jin) 表現為(wei) 一種外在的行筆用墨,更多呈現為(wei) 一種時空意識與(yu) 審美趣味的表達。不少版畫作品在尊重材質之美的前提下,更突出了線性刀韻,在具有抽象意味的圖式中強化了抒情性特征。
二是傳(chuan) 統文脈與(yu) 當代意識的相融。展出的200多件作品,內(nei) 容豐(feng) 富、風格各異、麵貌多樣,體(ti) 現了創新的活力和開放性、包容性的氣質,也折射出了長江流域藝術家在藝術風貌與(yu) 價(jia) 值取向上的趨同性。這種趨同性體(ti) 現在他們(men) 對藝術傳(chuan) 統的尊重與(yu) 努力激活與(yu) 轉換上,體(ti) 現在他們(men) 在開放視野下努力構建獨特的話語方式表達當下的審美趣味上。於(yu) 是,新唐卡的風采,新雲(yun) 南畫派的氣息,巴蜀韻味的現代表達,江南畫風的當下轉換,共同營造出傳(chuan) 統精神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場域氛圍。可以看出,藝術家們(men) 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更自覺地以在地性的審美視野與(yu) 情感體(ti) 驗、表達方式,抒發對自然、時空、現實、生命的審美感知與(yu) 體(ti) 悟。
三是本體(ti) 性與(yu) 交互性的並置。在這個(ge) 展場上,我們(men) 看到在致力於(yu) 中國式當代藝術語言的探索與(yu) 建構的過程中,作品的跨媒介特征愈發凸顯。以媒介為(wei) 界,畫地為(wei) 牢的觀念被突破,藝術家們(men) 力求從(cong) 不同的藝術媒介、不同的藝術門類中吸取養(yang) 料,拓展藝術的表現力,從(cong) 而使得許多作品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充分體(ti) 現了當代藝術媒介轉向、交互的重要特征。就如滾滾長江一樣,總是在吸納大河小溪中,形成向前奔湧之勢。當代藝術創作中交融與(yu) 交互特征的強化,必將給藝術注入新的活力,這一點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這個(ge) 展場中,也必將更凸顯於(yu) 當代藝術創作的整體(ti) 格局中。
(作者係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