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鑿山:新老成昆線的血脈接力
剛剛通車的新成昆鐵路沿線地質複雜,跨越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金沙江,穿越峨眉山、大小涼山和橫斷山,修建難度極大。新老成昆線遙相對應,卻一脈相承,凝聚著幾代人跨越半個(ge) 世紀的青春和奮鬥。
為(wei) 期40天的2023年春運,是新成昆鐵路迎來的首個(ge) 春運。
關(guan) 於(yu) 這條綿延915公裏的“鋼鐵巨龍”,在中鐵隧道局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項目工程部副部長鄭冬冬看來,有兩(liang) 個(ge) 日子值得永遠銘記:
2022年6月21日,曆經2200餘(yu) 天艱苦奮戰,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隧道——小相嶺隧道勝利貫通,標誌著新成昆鐵路的主體(ti) 施工工程已經完成。
2022年12月26日,曆時12年,全線投資552億(yi) 元的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項目——新成昆鐵路全線貫通運營,新老成昆鐵路並駕齊驅,接續半個(ge) 世紀的傳(chuan) 奇。
啃下“硬骨頭”小相嶺隧道
新成昆鐵路是設計時速為(wei) 每小時160公裏的客貨共線鐵路,通車後,從(cong) 成都到昆明的列車運行時間由從(cong) 前的19個(ge) 小時縮短到7個(ge) 小時左右,為(wei) 西南地區的人員、物流往來構建起鐵路運輸的大動脈,也將幫助沿線大涼山區的百姓走上致富快車道。
“新成昆的橋隧比約67.9%,而小相嶺隧道是全線地質結構最複雜的區域。”鄭冬冬記得,2016年他和400多名同事第一次來到這裏,“剛開始來隻是說修隧道,說20多公裏,沒有想到這個(ge) 地質會(hui) 這麽(me) 複雜。我們(men) 在監測水量的時候,人站在水裏麵可以把人衝(chong) 走,站不好就給衝(chong) 翻了,躺在那裏,然後再起來”。
中鐵隧道局承建的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位於(yu)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和喜德縣境內(nei) ,全長21.775公裏,是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的隧道。小相嶺隧道所處的地方是橫斷山的高山區域,崇山峻嶺、溝壑縱橫,被稱為(wei) “地質博物館”,是成昆鐵路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從(cong) 勘探、設計到挖掘,整個(ge) 隧道施工用了6年多。
在小相嶺隧道施工過程中,水害問題是最大的“攔路虎”,施工中遇到岩溶暗河,湧水量累計已超過兩(liang) 億(yi) 立方米,相當於(yu) 15個(ge) 西湖的水量。
2021年6月,項目駐地所在的喜德縣和越西縣相繼進入汛期,連續多天的暴雨致使項目進口工區施工便道和外出鄉(xiang) 村主幹道多處被衝(chong) 毀,棄渣場、輸電線路出現不同程度破壞,交通陷入癱瘓,項目施工物資無法運輸進場,洞內(nei) 被迫停止施工。為(wei) 解決(jue) 暴雨帶來的問題,成昆團支部積極響應項目號召,組織團員青年成立青年突擊隊,分工區製訂了盡快恢複施工生產(chan) 和解決(jue) 項目員工吃水問題的方案,兵分三路,全麵出擊,連續作戰兩(liang) 天兩(liang) 夜,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解決(jue) 了暴雨引發的災情,項目施工恢複正常生產(chan) 。
施工6年多,小相嶺隧道共發生大的湧水3次,大的變形100多次。鄭冬冬記得,2018年10月7日夜裏,小相嶺隧道二號斜井出現湧水,一條水龍迸發而出,隧道頓時一片汪洋。更危急的是,當時小相嶺隧道出口平導小裏程掌子麵正值拱頂塌腔治理施工的關(guan) 鍵時刻,大量物資和設備依舊存留在隧道裏。
那些搶險的日子,鄭冬冬每天近10個(ge) 小時泡在齊腰深的水裏指揮協調、搬運物資設備,回到宿舍雙手雙腳泡得發白腫脹,大家都心疼地勸他歇一歇,這位樸實的河南漢子隻會(hui) 說:“這都不算啥,老成昆比這艱苦多了。”
跨越半個(ge) 世紀隧道人的代代接力
半個(ge) 多世紀前,30多萬(wan) 名建設者在崇山峻嶺間修建起了全長1096公裏、被稱為(wei) “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也留下了鐵路史上濃墨重彩的“成昆精神”,成為(wei) 新成昆建設的底氣。
1964年老成昆沙木拉達隧道動工的那年,鄭冬冬的爺爺27歲,1970年7月成昆鐵路貫通。6年多來,他和老一輩中鐵隧道人用生命打通了6383米的老成昆鐵路最長隧道——沙木拉達隧道,在大涼山的崇山峻嶺中,用鮮血和生命構築了一部關(guan) 於(yu) 奇跡的神話。
第一次到新成昆項目那年,鄭冬冬25歲。從(cong) “沙木拉達”到“小相嶺”,作為(wei) 老成昆建設者的後代,鄭冬冬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離爺爺常說的“戰場”如此接近。
“沙木拉達”在彝語中的意思是“開滿索瑪花的山穀”。沙木拉達隧道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隧道,也是老成昆鐵路的最高點。那時要進山修隧道,不要說公路,連條像樣的人走的路都沒有。那時也幾乎沒有什麽(me) 機械化設備,隧道施工全靠建設者們(men) 用大錘、鋼釺一點點鑿孔爆破,每天24小時施工,一天下來也隻能掘進不到一米。在工程建設最艱難的時候,鄭冬冬時常會(hui) 想起爺爺對自己講過的那些往事。
50年,一條鐵路,一趟趟列車,串起村寨,聯通世界,拉動發展。今天,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冕山鎮外,新成昆鐵路小相嶺隧道和老成昆鐵路對望。新老成昆線的交匯凝聚了兩(liang) 代隧道人的奮鬥接力,隨著歲月延續的,不僅(jin) 僅(jin) 是近4倍的隧道長度,還有一樣的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一樣的戰山鬥水、無畏無悔的血脈精神。
“我做到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50多年前,我們(men) 很多人的父親(qin) 、爺爺參與(yu) 了老成昆鐵路難度最大的沙木拉達隧道建設,把天塹變成通途。今天,我們(men) 接過前輩的旗幟,承擔起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重任,我們(men) 將在建設新成昆鐵路的征途中放飛青春夢想,不負芳華。”2018年1月8日,成昆鐵路施工正在攻堅克難的關(guan) 鍵階段,鄭冬冬和20多位年輕的建設者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表達了青年一代不忘初心、不負重托,用腳踏實地的奮鬥來為(wei) 鐵路事業(ye) 作貢獻的決(jue) 心。
2018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四川考察脫貧攻堅,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hui) 時,特意提到:“他們(men) 的來信,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擔當和忠誠,讀了很是欣慰。”同年5月4日,鄭冬冬受邀參加了中國中鐵貫徹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青年大學習(xi) ”主題活動暨慶五四表彰視頻會(hui) 。電視播出的第一時間,爺爺就給鄭冬冬打來了電話:“我為(wei) 你感到驕傲!如果還有機會(hui) ,我一定要去你們(men) 那看看。畢竟這是咱們(men) 爺孫倆(lia) 共同的戰場!”
2017年3月20日,爺爺的願望得以實現。中鐵隧道局舉(ju) 辦“重返沙木拉達”活動,鄭冬冬終於(yu) 有機會(hui) 陪伴爺爺一起回到了半個(ge) 世紀前曾奮戰過的老成昆建設遺址,一起祭奠犧牲在這裏的老成昆鐵路建設者們(men) 。
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鐵路全線貫通運營,85歲高齡的爺爺實現了第二個(ge) 心願。
“從(cong) 項目開工到竣工,我沒有一天假期,24小時待命。危急的時刻,太多;艱難的時候,太多。我們(men) 隻有迎難而上,堅守建設一線,因為(wei) 我們(men) 必須完成任務。”作為(wei) “鐵三代”,鄭冬冬從(cong) 骨子裏繼承了父輩人那股不服輸、不怕苦的韌勁兒(er) ,“不要急於(yu) 出成績,埋下頭來幹工作”。
在大涼山這方熱土上,鄭冬冬奮戰了將近7年。為(wei) 了支持丈夫的工作,鄭冬冬的妻子周海瑞從(cong) 城市來到了大涼山,這對90後小兩(liang) 口的孩子也是在修建小相嶺隧道期間出生的,鄭冬冬特意給孩子取名“鄭誌成”,意為(wei) “誌在成昆”。
“小相嶺隧道建好了,成昆線通車了,我做到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盡管在大山深處修鐵路的生活很艱辛,但鄭冬冬說,作為(wei) 一個(ge) “鐵三代”,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和這種獨特的人生體(ti) 驗,也會(hui) 支持自己的兒(er) 子做個(ge) “鐵四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dong) 通訊員 包曉麟 張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