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體國經野:中國省製的由來與傳承

發布時間:2023-02-08 16: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華林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史地圖集”首席專(zhuan) 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曆史地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省級政區既代表管理的行政範圍,也彰顯區域的發展特色,更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們(men)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維係著你我的鄉(xiang) 土認同。

  《周禮》記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ti) 國經野,設官分職”,故行政區劃屬於(yu) 體(ti) 國經野之道。行省製度從(cong) 金末濫觴、元朝正式開始推行而延續至今,塑造了中國行政區劃體(ti) 係與(yu) 區域發展格局,影響著社會(hui) 活動的方方麵麵。

  “省”的來龍去脈:中央機關(guan) 地方化與(yu) 曆代行省劃分

  目前我國的政區層級有省、縣、鄉(xiang) 三級。“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曆史時期。

  現在的省是地方政區,早期的“省”則為(wei) 朝廷的中央機關(guan) 。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三省六部製”主要包括:尚書(shu) 省,由漢魏皇帝的秘書(shu) 機關(guan) “尚書(shu) 台”發展而來,南北朝時始稱“尚書(shu) 省”,其組織機構定型於(yu) 隋唐,下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元世祖時廢;中書(shu) 省,始設於(yu) 三國魏,是發布皇帝詔書(shu) 、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沿至隋唐成為(wei) 全國政務中樞,明洪武時廢;門下省,原為(wei) 皇帝的侍從(cong) 機構,西晉始稱“門下省”,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隋唐時與(yu) 中書(shu) 省同掌機要,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等,金朝廢。尚書(shu) 、中書(shu) 、門下三省各自存在時間有長有短,它們(men) 並存的時間則有七百多年之久;六部存在的時間更長,直到清末新政時才予以改變。

  “行省”本義(yi) 為(wei) 中央派朝廷官員到地方行使“省”的權力。行省製度源頭在魏晉隋唐,原為(wei) 中央機關(guan) “省”的派出機構,因軍(jun) 事征伐的需要而臨(lin) 時設置,事畢即撤。金朝後期,內(nei) 憂外患使統治陷於(yu) 危機,設置行尚書(shu) 省是其加強統治的一種措施。金朝後期曾設立過臨(lin) 潢、撫州、北京、山東(dong) 、南京、西京等三十多個(ge) 行尚書(shu) 省,其行省首腦由朝廷委派,可以直接聽取朝廷政令而處理軍(jun) 國大事,有利於(yu) 中央集權。金朝行省製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如果說行省製度萌芽於(yu) 金朝,那麽(me) 元朝則是它的確立時期。金朝稱“行尚書(shu) 省”,元世祖時把尚書(shu) 省並入中書(shu) 省,故元朝派駐地方辦事的機構稱“行中書(shu) 省”,簡稱“行省”。“行省”是中央機關(guan) 地方化的結果。

  元朝行省起初是臨(lin) 時性機構,後因軍(jun) 事征伐時間較長,漸成定製,其職能也由隻管軍(jun) 事而變為(wei) 兼管民政。元初行省的設置和轄區分合不定,到元成宗大德年間才逐漸穩定。元順帝至順元年(1330年)基本維持在一中書(shu) 省和十行省的狀態。中書(shu) 省既是中央政府,又直接管轄首都周邊約九十萬(wan) 平方公裏的“腹裏”政區,十個(ge) 行省包括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陝西行省、甘肅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yun) 南行省。元朝的行省製度為(wei) 後世所繼承,一直影響至今。

  明洪武初年因襲元製,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shu) 省為(wei) 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發生胡惟庸黨(dang) 案,朱元璋廢中書(shu) 省、罷丞相,原中書(shu) 省轄區直接隸屬於(yu) 六部,故稱“直隸”。從(cong) 此,中央機關(guan) 不再使用“省”這一名稱。也正因如此,“行省”被改置後,轄區性質未變,仍稱“行省”或簡稱“省”。永樂(le) 元年(1403年)建北京,十一年(1413年)增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十九年(1421年)設立北直隸(京師),原直隸改稱南直隸(南京)。此後終明一代,兩(liang) 京(兩(liang) 直隸)十三布政使司成為(wei) 常製,合稱十五省。兩(liang) 京(兩(liang) 直隸)是指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十三個(ge) 布政使司是:山東(dong) 、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dong) 、廣西、雲(yun) 南、貴州。

  清軍(jun) 於(yu) 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guan) ,去掉“北直隸”的“北”字,次年改“南直隸”為(wei) 江南省,原明十三省不變。康熙初,析江南省為(wei) 江蘇、安徽二省,析湖廣省為(wei) 湖南、湖北二省,從(cong) 陝西省分出甘肅省,於(yu) 是形成內(nei) 地十八省。同時,清朝陸續在邊疆地區設立了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烏(wu) 裏雅蘇台五個(ge) 將軍(jun) 轄區;西藏是駐藏大臣與(yu) 達賴、班禪共治,青海屬於(yu) 西寧辦事大臣治理,內(nei) 蒙古則屬於(yu) 理藩院管轄,全國的高層政區治理結構渾然一體(ti) 。晚清發生邊疆危機,光緒年間邊疆新建五省,其中台灣省在甲午戰爭(zheng) 後割讓給日本,1945年回歸祖國大家庭。

  民國年間,熱河、察哈爾、綏遠、青海、寧夏改建為(wei) 省,川邊改建為(wei) 西康省,直隸省改名河北省,奉天省改名遼寧省,並且設立了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廣州7個(ge) 特別市,加上原有的23個(ge) 省,到1929年時全國共有29個(ge) 省、7個(ge) 特別市和西藏、蒙古2個(ge) 地方。特別市於(yu) 1930年改稱行政院院轄市,1947年改稱直轄市。1947年舊中國的政區,有12個(ge) 直轄市、35個(ge) 省和2個(ge) 地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xing) 。截至1951年底,全國省級政區單位調整為(wei) 29個(ge) 省、8個(ge) 行署區、1個(ge) 自治區、1個(ge) 地方、1個(ge) 地區和13個(ge) 直轄市,共有53個(ge) 省級政區。1958年底全國省級政區調整為(wei) 29個(ge) ,其中有22個(ge) 省、2個(ge) 直轄市、4個(ge) 自治區、1個(ge) 省級籌備委員會(hui) (西藏)。1958年至1987年的30年間,設立西藏自治區,天津恢複直轄市,增加了兩(liang) 個(ge) 省級政區。1988年建立海南省,1997年增置重慶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增置澳門特別行政區,目前全國34個(ge) 省級政區的格局就此形成。

  多民族統一國家與(yu) 建省模式

  疆域由政區組成,政區支撐著疆域。依譚其驤院士研究,“曆史中國”是以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yi) 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作為(wei) 曆史時期中國的範圍,凡在此範圍之內(nei) 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是“曆史中國”疆域的組成部分。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曆史地圖集》第八冊(ce) ,清朝盛時疆域東(dong) 瀕大海,西到蔥嶺、巴爾喀什湖,北起外興(xing) 安嶺、薩彥嶺,南含南海諸島。曆史上中華民族主要在此地域範圍內(nei) 繁衍生息、設置政區,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任何一個(ge) 省級政區都是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省級政區的數量,從(cong) 古到今大體(ti) 是逐漸增多的。省級政區數目的增加,與(yu) 疆域廣狹、民族關(guan) 係、開發程度、省域劃分原則有密切關(guan) 聯。在長期的曆史演進中,中華大地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格局。元朝疆域廣闊,北至北海(今北冰洋或貝加爾湖)、南含南海諸島,但政區管理較為(wei) 粗放,陝西行省管轄了秦嶺之南屬於(yu) 長江流域的漢中盆地,湖廣行省從(cong) 長江中遊一直管轄到海南島、南海諸島,把“犬牙相製”原則發揮到了極致。明朝時期,朝廷直接管轄長城以南地區,所以元朝嶺北、遼陽行省都沒有了,卻設置了一個(ge) 跨江越淮、規模超大的南直隸,也是運用“犬牙相製”原則的結果。清朝盛時疆域麵積達一千三百多萬(wan) 平方公裏,漢族與(yu) 少數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民族統一國家,內(nei) 地十八省與(yu)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因地製宜的管理體(ti) 製。

  作為(wei)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中國,地域上是一個(ge) 整體(ti) ,每個(ge) 省份都有深厚的曆史積澱。總體(ti) 而言,增設省級政區的模式有三種:省內(nei) 分家式、鄰壤切塊式、邊疆開發成熟式。以省內(nei) 分家式產(chan) 生的新省,曆史上較多,如:明朝北直隸、山東(dong) 、山西是分解元中書(shu) 省的結果,浙江、福建是從(cong) 元江浙行省分出來的;清初江南省分為(wei) 江蘇、安徽兩(liang) 省,湖廣省分為(wei) 湖北、湖南兩(liang) 省,陝西省分為(wei) 陝西、甘肅兩(liang) 省。寧夏與(yu) 海南建省、重慶直轄市建立,也都是省內(nei) 分家模式。鄰壤切塊式建省的數量相對少一些,如明初河南布政使司由元河南江北行省大部和中書(shu) 省小部組成,貴州分自四川、雲(yun) 南、湖廣,民國西康省由四川的雅安以西部分和西藏喀木地區組成,1949年的平原省分自河北、河南、山東(dong) 三省等。

  邊疆開發成熟式是較為(wei) 成功的建省模式,如晚清邊疆五省的建立。晚清有海防、塞防之爭(zheng) ,海疆與(yu) 陸疆其實同等重要。乾隆中期平定準噶爾部、平定回疆,西域地區得以故土新歸,故名“新疆”。嘉慶末年,龔自珍寫(xie) 了一篇《西域置行省議》,頗具遠見。同治年間中亞(ya) 浩罕國軍(jun) 人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沙俄霸占伊犁,左宗棠收複新疆後,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因沙俄割占了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dong) 以南五十多萬(wan) 平方公裏領土,伊犁已暴露在國境前線,省會(hui) 隻得東(dong) 移到迪化府(今烏(wu) 魯木齊市)。中法戰爭(zheng) 中,法國軍(jun) 隊一度占據基隆、進攻淡水,台灣在軍(jun) 事上的重要性凸顯,於(yu) 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其實,早在乾隆初就有人提議台灣建省,沈葆楨於(yu)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袁保恒於(yu) 光緒二年(1876年)都曾提議台灣單獨建省。清朝東(dong) 北地區一直是柳條邊封禁之區,近代中國失去黑龍江以北至外興(xing) 安嶺、烏(wu) 蘇裏江以東(dong) 至海一百多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後,沙俄仍然虎視眈眈,日俄戰爭(zheng) 對我國主權造成嚴(yan) 重損害,形勢逼迫清政府采取對策,於(yu) 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建省。晚清邊疆五省建立的意義(yi) 重大,但朝廷缺乏國家層麵建省的長遠計劃,隻能被動應對,令人唏噓。

  關(guan) 於(yu) 內(nei) 外蒙古、西藏建省的提議,也始於(yu) 晚清。雖然清末沒能實現,但對後世影響甚大,民國年間熱河、察哈爾、綏遠、青海、寧夏、西康建省都成為(wei) 事實。

  省製演進的規律性認識

  行省製度七百多年來的曆史變遷彰顯著旺盛的生命力;省製長期保持良好運行,並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完善與(yu) 發展,表現出強大的調適韌性。從(cong) 元明清以來長時段考察省製演進的規律性認識,要而述之,約有以下數端:

  首先,具有長期的穩定性。七百多年來的地方管理實踐已充分表明,省製具有穩定的政治文化與(yu) 社會(hui) 經濟基礎。許多省份、省域、省名是元明清時期確立的。某個(ge) 省份一旦建立,盡管省名可能會(hui) 更改、省會(hui) 可能會(hui) 遷移、省境也可能會(hui) 有局部的調整,但該省份作為(wei) 一個(ge) 實體(ti) 不僅(jin) 生命力頑強,內(nei) 部結構也比較穩定。例如浙江,南宋以來一直管轄十一個(ge) 府級政區,目前仍有十一個(ge) 地級市。又如,福建號稱“八閩”,從(cong) 北宋到明朝中期都保持著八個(ge) 府級政區,清朝增加了一個(ge) 府級政區,現代則形成了九個(ge) 地級市。政區穩則國家穩,省製定則社會(hui) 定。

  其次,具備強大的調適能力。省製長期運行並不斷適應時代需求,很有韌性。內(nei) 在的調適能力使省製滿足了曆史時期向邊疆延伸的需要,所以清朝以來長城之外也新增了多個(ge) 省份。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省製形成類型多樣化、組合發展的趨勢,及時適應了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的時代新需求。從(cong) 省製政區類型上看,不論是省、自治區、直轄市還是二十世紀末創立的特別行政區,都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的。

  再次,擁有強大的內(nei) 聚力。政區是國家權力的空間配置,元明清以來省製演變一個(ge) 恒定不變的主軸是曆代中央政府一直掌控、領導著行省,體(ti) 現了中國強大的內(nei) 聚力。省級政區的設置彰顯了國家意誌和民族團結。我們(men) 的大中國以省級政區為(wei) 紐帶在曆史時期已凝聚成一個(ge) 整體(ti) ,各個(ge) 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一分子。

  從(cong) 次,是領土主權的明證。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唐朝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表明新疆自漢唐以來一直屬於(yu) 中國。南海諸島,南宋以來有“千裏長沙”“萬(wan) 裏石塘”等記載,明朝以來屬於(yu) 海南島的崖州、萬(wan) 州等政區管轄,所以盡管海南省1988年才建立,但省域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自宋明以來就形成了。元朝在澎湖列島設立澎湖巡檢司,屬於(yu) 福建行省泉州府晉江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複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設台灣府,屬於(yu) 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為(wei) 清末二十三省之一。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最後,是文化認同的紐帶。全國諸省各具特色,省域之間、省內(nei) 各地均存在文化認同感。例如,北宋設立京東(dong) 路,後分為(wei) 京東(dong) 東(dong) 路、京東(dong) 西路,金滅北宋後改為(wei) 山東(dong) 東(dong) 路、山東(dong) 西路,這是作為(wei) 省名“山東(dong) ”的來曆,從(cong) 此也就有了“孔孟之道、儒家文化起源於(yu) 山東(dong) ”的說法和文化認同。皖南、皖北認老鄉(xiang) ,也是基於(yu) 自清初以來逐漸形成的整體(ti) 政區“安徽省”。

  省級政區的設置和調整折射著中華大地的曆史變遷,見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的曆史演進,凝結著古往今來豐(feng) 富的治理智慧。它將自然風貌、人文特色、曆史傳(chuan) 承熔鑄其中,既標定了地理疆域的劃分,也塑造著每個(ge) 中國人的心靈故鄉(xiang)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