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整合粵港澳優勢 以科技創新提升灣區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3-02-15 10: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安勝藍 龔亮

  1月28日,廣東(dong) 省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在廣州召開。會(hui) 上提出,廣東(dong) 將突出深化粵港澳合作,紮實推動橫琴、前海、南沙三個(ge) 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任務落地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成為(wei) 廣東(dong) 省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創新驅動,近年來,全球各大灣區都在加速搶占新一輪科技創新高地。2022年9月,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全球科技集群100強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蟬聯第二位,僅(jin) 次於(yu) “東(dong) 京-橫濱”。作為(wei) 中國經濟最發達、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展現出了極強的競爭(zheng) 力。

  優(you) 勢互補 打造“最佳科技集群”

  一條完整的科創鏈條,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chan) 品化市場化缺一不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you) 勢在於(yu) ,它同時擁有內(nei) 地、香港、澳門的科創要素,三地定位不同、各有所長,優(you) 勢互補,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了一片沃土。

  對澳門大學模擬與(yu) 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代主任、2022年“科學探索獎”得主麥沛然來說,往返於(yu) 粵港澳三地是他工作的常態。他和團隊在珠海橫琴設立了實驗室分部,並牽頭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成立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微電子研究院,專(zhuan) 注於(yu) 芯片領域的研究。在他看來,他的技術可以突破澳門的地域局限,在大灣區完成從(cong) “0到100”的轉化。

  “澳門和歐美特別是葡語係國家有很多交流合作,有良好的科研基礎,但澳門體(ti) 量小,很難進行技術成果轉化。深圳是騰訊、華為(wei) 等高新大企業(ye) 集合地。企業(ye) 對技術的追求和投資有力支持了技術的應用。珠海、東(dong) 莞等地製造業(ye) 非常發達,容易實現產(chan) 品量產(chan) 。三地分工合作,形成了技術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麥沛然說。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形成了優(you) 勢互補、互惠互利的格局,即產(chan) 品設計、銷售在香港、澳門,生產(chan) 製造在廣東(dong) 的“前店後廠”模式。如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新產(chan) 業(ye) 協作發展,“前店後廠”向“一體(ti) 化”升級,港澳的“超級中介人”角色更加凸顯。

  “近年來,國際形勢風起雲(yun) 湧,國家提出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背靠祖國、麵向國際’,香港在參與(yu) ‘雙循環’的過程中大放異彩。”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說。“香港在知識產(chan) 權保護等領域對接國際規則,很多技術和投資可以通過香港引入內(nei) 地。而內(nei) 地的科技公司可以借助香港完善的金融、科技服務和豐(feng) 富的國際化經驗融資上市,走向國際市場。”

  經曆過“去工業(ye) 化”的香港,服務業(ye) 發達,製造業(ye) 相對薄弱。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黃錦輝認為(wei) ,這是香港抓住機遇實現“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契機。“醫療、金融科技是香港擅長的科技領域。憑借大灣區的孵化能力,香港可以實現一些高新產(chan) 業(ye) 的本地研發和製造。”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協同的優(you) 勢,促成了科創資源的快速集聚和科創成果的井噴——目前,大灣區建成了34家國家級、71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達5.7萬(wan) 家;專(zhuan) 利授權量2021年超78萬(wan) 件,年增長率高達40%;科技財政支出占比基本維持在7%以上的水平,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增長率達14.52%。

  機製聯通 加速科創要素流動

  三個(ge) 法域、三種貨幣、三個(ge) 關(guan) 稅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的獨特優(you) 勢,也是挑戰。一體(ti) 化、市場化對激發科創活力至關(guan) 重要,三地麵對不同製度規則體(ti) 係,如何更好地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實現機製互聯互通,優(you) 化資源配置,是大灣區必須回答的問題。

  建設高水平的合作平台成為(wei) 關(guan) 鍵一招。大灣區先後建成了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粵港、粵澳重大合作平台,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試驗示範作用,為(wei) 粵港澳全麵合作提供載體(ti) 。三大平台在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研發等諸多領域合作成效顯著,促進了技術落地、資金引進和人才流動。與(yu) 此同時,香港也在打造本地的深港合作對接平台,提出了北部都會(hui) 區建設計劃,加快深港科技創新一體(ti) 化,更好與(yu) 內(nei) 地科創體(ti) 係聯通,打造“國際創科新城”。

  麥沛然的團隊就在河套合作區落地。實驗室的建立和科研工作獲得了來自合作區的資金、場地支持。在他眼中,更為(wei) 重要的是,合作區起到了對接資源的平台作用:“在科研人員培養(yang) 上,我們(men) 通過合作區和南科大、深圳大學共同培養(yang) 博士、博士後。在技術成果轉化上,我們(men) 通過平台和企業(ye) 工程師互動,很快就能實現應用。”

  “河套合作區不足4平方公裏,卻是一個(ge) 樞紐,教育科研資源分布在深港兩(liang) 側(ce) ,它能整合市場和技術,並實現技術內(nei) 引外輸,撬動產(chan) 業(ye) 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認為(wei) ,如今,各具特色的合作平台定位不同,組合形成係統,共同促進了互聯互通。

  與(yu) 平台建設同步推進的,還有粵港澳大灣區體(ti) 製機製一體(ti) 化的探索和創新。近年來,廣東(dong) 省完善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管理製度,廣東(dong) 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基礎與(yu) 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已向港澳開放;廣東(dong) 省加快向港澳開放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港澳網絡專(zhuan) 線已服務港澳地區用戶超200家;16類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在前海僅(jin) 需備案即可執業(ye) ,南沙出台港澳專(zhuan) 業(ye) 人才在內(nei) 地申報職稱規範性文件,一係列體(ti) 製機製創新使得大灣區要素流通更加高效。

  “過去三地科創難以協同的局麵已經結束,在大灣區,隨著體(ti) 製機製的對接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取得突破,技術的流通轉讓也更加順暢。”張玉閣說,“高效的互聯互通有助於(yu) 技術的研發和轉讓,香港理工大學知識轉移與(yu) 創業(ye) 處在2020/21學年落實資助/投資額達8億(yi) 港元。”

  張玉閣表示,互聯互通“隻有更好,沒有最好”,未來,大灣區需要繼續進行探索,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管理、一些科研樣本如生物樣本的跨境流通、科研資金的使用等方麵繼續打通機製,進一步釋放科創潛力。

  吸引人才 匯聚“最強大腦”

  科創的第一資源是人才,科創的競爭(zheng) 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zheng) 。為(wei)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努力。據統計,大灣區總體(ti) 人才淨流入率為(wei) 1.39%,人才虹吸效應明顯。

  對於(yu) 科創人才來說,事業(ye) 發展潛力是他們(men) 做選擇的決(jue) 定性因素。數據顯示,目前,廣東(dong) 已初步構建了以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0家省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ti) 係。麥沛然認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實驗室+企業(ye) +互動平台”生態,讓科創人才有廣闊的施展空間。“我的學生裏有很多留學歐美和國內(nei) 高校畢業(ye) 的優(you) 秀人才。大灣區成體(ti) 量、成規模的實驗室和科技企業(ye) 提供了支撐,結合整個(ge) 灣區產(chan) 業(ye) 布局,將人才留在了灣區。”

  除先天優(you) 勢外,政策支持同樣重要。廣東(dong) 近年來不斷通過“引才”機製激發科創產(chan) 業(ye) 的發展活力:取消港澳居民在粵就業(ye) 許可,推進大灣區職稱評價(jia) 和職業(ye) 資格“一試多證”,建設“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孵化基地,推進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搭建多種平台鼓勵港澳青年到內(nei) 地就讀、就業(ye) 等,大力引進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而香港作為(wei) 國際化大都會(hui) ,在優(you) 惠稅製的基礎上,推出優(you) 才計劃,在科技人才簽證、工資、房屋上提供優(you) 惠政策,並設立創新與(yu) 科技基金支持人才開展研究、創辦企業(ye) 。

  “人才在做選擇時,考慮的因素越來越綜合,看現在,也看未來;看工作,也看生活。”張玉閣說,就業(ye) 、養(yang) 老、消費等配套設施建設對人才來說越來越重要。打造宜居灣區,建立優(you) 質生活圈也是引才的重要優(you) 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以來,各項人才配套舉(ju) 措不斷頒布:完善港澳居民在粵參保政策,港澳居民在粵參保27.92萬(wan) 人次;建設港澳子弟學校,提供隨遷子女教育保障……這些措施為(wei) 科創人才在大灣區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長遠來看,大灣區對科創人才的吸引力越發增強、人才虹吸效應越發明顯的同時,還要在人才結構上下功夫。麥沛然認為(wei) ,現在大灣區在科技研究人才上已有良好的基礎,但技術成果轉化人才還不夠,“大學教授在做研究、完成論文之外,沒有太多的精力和經驗去做轉化,需要專(zhuan) 業(ye) 的工程師來完成下一環節”。“建議今後大力引進‘戰略科學家’‘技術經理人’等技術成果轉化專(zhuan) 業(ye) 人才。他們(men) 未必做研究,而是科創的組織者、管理者,擁有技術背景,又了解市場前景,助推更多的技術成果加速轉化,助力大灣區科創水平不斷提升。”張玉閣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