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京劇名家王蓉蓉:一生隻做一件事

發布時間:2023-03-01 14:46: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首都統一戰線京劇音樂(le) 會(hui) 張派名家再演“黨(dang) 的女兒(er) ”

  王蓉蓉:一生隻做一件事

  【《中國新聞》報作者華卓瑪 報道】“小小杜鵑花,花開滿山崖……”一曲《黨(dang) 的女兒(er) 》的經典唱詞,早已沁入無數京劇戲迷的心中。一唱一念間,張派名家王蓉蓉也成觀眾(zhong) 心中唯一的“田玉梅”。近日,“百年一心·山河同輝”首都統一戰線京劇音樂(le) 會(hui) 舉(ju) 行,由王蓉蓉主演的新編現代京劇《黨(dang) 的女兒(er) 》再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演出結束後,京劇大師張君秋親(qin) 傳(chuan) 弟子、民盟中央委員王蓉蓉向本報記者分享《黨(dang) 的女兒(er) 》背後的故事,以及她“四十年隻做一件事”的京劇之路。

  【台前】“她站在那兒(er) ,就是田玉梅”

  “我很想演田玉梅。”上世紀90年代初,初次接觸歌劇《黨(dang) 的女兒(er) 》,看到這個(ge) “普通而又偉(wei) 大”的角色,王蓉蓉一下就被打動了,心中隨之產(chan) 生這個(ge) 念頭,她想通過京劇的表演、唱腔、塑造京劇田玉梅的形象。1992年,北京京劇院從(cong) 歌劇移植改編了京劇《黨(dang) 的女兒(er) 》的其中兩(liang) 場,王蓉蓉飾演田玉梅,創演取得了成功,產(chan) 生了很大反響。

  2016年,王蓉蓉參加京劇流派創新發展工程,她馬上想起這部戲,京劇《黨(dang) 的女兒(er) 》全劇的編排工作啟動,這個(ge) 在她心中久久徘徊的想法,終於(yu) 落地成現實。

  將京劇與(yu) 歌劇結合、融江西小調於(yu) 京劇中,大型京劇現代戲新劇目《黨(dang) 的女兒(er) 》在北京首演,呈現出京劇以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換的嶄新成果,受到廣大觀眾(zhong) 和專(zhuan) 家的廣泛關(guan) 注。

  首演之後,王蓉蓉便帶團全國巡演。“習(xi) 慣了傳(chuan) 統戲的聽眾(zhong) 能否接受這部創新戲?年輕觀眾(zhong) 能否接受這一題材?”演出開始前,王蓉蓉一直在擔憂。

  結果比王蓉蓉預想的好很多。《黨(dang) 的女兒(er) 》成為(wei) 當時北京京劇院票房最高的創新劇目。這一成功源於(yu) 劇本足夠吸引觀眾(zhong) ,更源於(yu) 演員的表演。

  《黨(dang) 的女兒(er) 》演出後,有觀眾(zhong) 評價(jia) :她站在那兒(er) ,就是田玉梅。王蓉蓉在長安大劇院演出時,有戲迷甚至場場都來。

  “京劇不僅(jin) 是看故事情節,還要感受演員的表演藝術。”在王蓉蓉看來,京劇表演就是演人物,表演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觀眾(zhong) 。

  這樣的理解,源於(yu) 王蓉蓉看老師張君秋排練時的體(ti) 悟:老師一旦進入角色,即便是便裝,即使外形和人物形象有巨大反差,他的舉(ju) 手投足,一唱一念,都能讓王蓉蓉感受到台上的並不是老師,而是他演繹的角色。

  在最初排演時,為(wei) 準確捕捉到田玉梅的內(nei) 在氣質形象,王蓉蓉從(cong) 八一電影製片廠和總政歌劇團借來電影版和歌劇版《黨(dang) 的女兒(er) 》,反複揣摩。

  如今,王蓉蓉已在全國各地演出過百餘(yu) 場《黨(dang) 的女兒(er) 》。“王蓉蓉就是田玉梅,田玉梅就是王蓉蓉”,這種認識已在很多觀眾(zhong) 心中得到共鳴。

  京劇《黨(dang) 的女兒(er) 》自2016年首演以來,劇中的主要角色都配上了B角,唯獨王蓉蓉飾演的田玉梅沒有B角。因為(wei) 像王蓉蓉這樣能勝任這麽(me) 高難度唱腔的演員不多,像她這樣能勝任唱腔的同時又符合田玉梅人物氣質的演員就更少。

  《黨(dang) 的女兒(er) 》劇中主要角色都是中共黨(dang) 員,而演繹“黨(dang) 的女兒(er) ”的王蓉蓉是民盟盟員。王蓉蓉說:“我是在黨(dang) 培養(yang) 下成長起來的京劇演員,塑造田玉梅這樣為(wei) 黨(dang) 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英勇犧牲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弘揚紅色文化,是我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2019年,作為(wei) 國家藝術基金傳(chuan) 播交流推廣項目,《黨(dang) 的女兒(er) 》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鐵門關(guan) 市上演。能來到祖國的邊疆傳(chuan) 播京劇藝術,這讓王蓉蓉很興(xing) 奮:“我們(men) 這就是真正的下基層!”

  這次演出是這座建在沙漠上的城市第一次有京劇大戲演出。有當地中學生觀眾(zhong) 感慨,在電視上看到京劇都會(hui) 換台,“沒有想到京劇居然可以這麽(me) 好看、好聽,整場演出我一點兒(er) 都沒走神”。

  身為(wei) 民盟盟員,王蓉蓉常跟隨民盟組織參與(yu) 扶貧項目,下基層演出。她也很喜歡與(yu) 各地戲迷近距離接觸,“我一去,人家以前在電視上看,現在見到本人了,特歡迎”。

  【幕後】“我對京劇的酷愛是天生的”

  “不行,再來一遍。”首都統一戰線音樂(le) 會(hui) 結束後,北京京劇院對演出曲目進行錄製,在《黨(dang) 的女兒(er) 》錄製環節,由於(yu) 燈光原因,第一遍有些瑕疵,王蓉蓉要求再來第二遍。

  “雖然會(hui) 耽誤大家時間,但在藝術呈現上一定要完美。”帶著對京劇的酷愛,王蓉蓉不僅(jin) 在京劇演出中“太較真”,也在四十年中“隻做了京劇排演一件事。”

  1977年,16歲的王蓉蓉在位於(yu) 史家胡同的北京人藝宿舍院,以一段《龍江頌》驚豔滿院話劇演員。“你不要回鞍山了,就留在北京,等著考戲曲學校。”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推薦她參加考試。

  考試前,王蓉蓉還麵臨(lin) 著唱京劇還是唱歌劇的職業(ye) 選擇。

  為(wei) 了留住這副“好嗓子”,中央歌劇院曾專(zhuan) 門給王蓉蓉請了“私教”,但對著鏡子練琴、練歌時,她就是找不到感覺,《南泥灣》的四段歌詞,怎麽(me) 也記不全,教她的老師氣道:“啥孩子嘛?”

  “我不喜歡唱歌,隻想唱戲。”1978年,中國戲曲學校正式升格為(wei) 中國戲曲學院。守護著這份初心,王蓉蓉成為(wei) 學院升級後的第一屆大學本科生。

  畢業(ye) 後,王蓉蓉選擇進入北京京劇院。然而,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流行文化的湧入,京劇經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短暫繁榮後,再次陷入低穀。王蓉蓉清晰地記得,剛畢業(ye) 跟團演出時,演出費是一天1.5元人民幣,“還得我自己帶行李,不帶行李是一天1元”。

  與(yu) 低演出費相伴的,還有一月寥寥可數的演出。剛畢業(ye) 時,每月基本隻有一輪演出,加上老演員也要參演,王蓉蓉基本都是一兩(liang) 個(ge) 月才輪到一次演出。

  在那個(ge) 年代,許多京劇演員要麽(me) 改行演影視劇,要麽(me) 出國下海,王蓉蓉依然堅持背著行李四處奔波。她憑著堅持和不斷上台磨練,演出費慢慢地從(cong) 幾毛錢漲到十塊錢、上百塊……這種堅持也讓她成為(wei) 在同輩演員中演出場次最多的演員。

  成為(wei) 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後,王蓉蓉擔負起京劇院一團的市場經營任務,“那時候多難呐,副團長天天給我打電話,像催賬一樣,為(wei) 了全團生計,我隻能不停地去聯係演出”。

  “我對京劇的酷愛是天生的。” 進入北京京劇院後,王蓉蓉再沒有離開過。采訪中,她強調了五次自己對京劇的“酷愛”,她以“酷愛”抵過了畢業(ye) 後京劇的漫漫低穀期。回顧曾經的歲月,雖然曆經艱辛時刻,但王蓉蓉依然認為(wei) ,“我一輩子都在做我喜歡的事,我是最幸福的”。

  近年來,京劇的傳(chuan) 承發展迎來新的春天。以京劇改編的京歌以及因京歌走紅網絡的“416女團”等受到大家普遍關(guan) 注。對此,王蓉蓉表示,京劇要實現創新,首先要“守正”。

  “京劇之所以被稱為(wei) 國粹,是因為(wei) 唱念做打、服飾妝容都有講究,演員從(cong) 頭到腳的功夫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練出來的,高度程式化的動作,是在磨練中探索出的最極致、最美的狀態,隻有在堅持守正基礎上的創新才展現京劇的真正魅力。”王蓉蓉說。(完)(《中國新聞》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