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兩會版|12年,他寫滿84本迎客鬆監測日記
迎客鬆倚石而生,樹齡千年,是安徽黃山四絕之一。
12年,84本迎客鬆監測日記。
從(cong) 最初的迎客鬆“守鬆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cong) “全國勞動模範”到“中國好人”,再到全國人大代表……雖然榮譽不斷增加,身份不斷變化,胡曉春始終都以“守鬆人”要求自己。
2006年8月,從(cong) 部隊退役後,胡曉春應聘為(wei) 黃山護林防火隊員。2010年,他又被選聘為(wei) 迎客鬆的守鬆人,從(cong) 此,便與(yu) 迎客鬆相依相守。
天氣好的時候,胡曉春每隔兩(liang) 小時會(hui) 巡護一次,記錄各項數據。遇到惡劣天氣,要每隔半個(ge) 小時進行一次巡護。
每次巡檢,胡曉春都會(hui) 填寫(xie) 迎客鬆監測日記,如實記錄氣象、水土到整株鬆樹狀況。
“我最喜歡在監測日記中填寫(xie) 的就是迎客鬆‘無異常’‘一切正常’,隻有寫(xie) 下這些詞語,才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白做、沒有辜負大家的囑托和信任。”胡曉春說。
“景區白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晚上冷冷清清,孤獨寂寞,這種熱鬧與(yu) 冷清的反差,給我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胡曉春說。
然而,這樣一份孤獨的守候,胡曉春堅持了12年。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都在山上。
每個(ge) 月隻能回家一天,忙的時候甚至數月不能回家,無法陪伴女兒(er) 成長,是胡曉春心中最大的遺憾。“曆代守鬆人都是這樣子,難以取舍難以兩(liang) 全。”他坦言。
“迎客鬆,在我心中慢慢種下了一個(ge) 牽掛、思念的種子。每當離開崗位、離開迎客鬆時,我都極為(wei) 不舍。”日複一日,胡曉春與(yu) 迎客鬆的情感愈加深厚。每次休假,胡曉春都會(hui) 時不時把手機掏出來,通過實時監測軟件查看迎客鬆的動態。
寒來暑往,在遊客的眼裏,迎客鬆始終蒼翠挺拔,仿佛時間“靜止”。然而,或許隻有迎客鬆才明白這“定格”背後的秘密:代代守鬆人幫它撣開雨雪風霜,豎起“鋼筋鐵骨”。
“迎客鬆之所以能被保護得這麽(me) 好,是因為(wei) 我們(men) 有一支龐大、堅強、不畏艱險、勇於(yu) 擔當的團隊支撐著。”胡曉春介紹,黃山風景區從(cong) 1981年起就設立了守鬆人專(zhuan) 職崗位,但守鬆人並不僅(jin) 指一個(ge) 崗位、一個(ge) 人,而是一批為(wei) 之奮鬥的團隊,這裏有管理人員、有專(zhuan) 家教授、有技術人員、有基層職工……
2008年初,黃山風景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災害天氣。惡劣天氣持續27天,積雪厚度達62厘米,積雪最深處達到1米。持續降雪加凍雨,使迎客鬆冠頂積雪厚度達50多厘米,枝條下垂幅度達到100厘米,超過了曆史記錄。
這對迎客鬆來說很危險。守護團隊接到命令,從(cong) 山下調運毛竹,為(wei) 迎客鬆搭建支撐架。據胡曉春介紹,當時長長的登山台階上鋪滿厚厚的積雪,最淺的地方也有50厘米以上,厚的地方沒過了腰。每根毛竹差不多9米長,上麵裹滿冰淩,重達上百斤。
大家齊心協力、連滾帶爬,不顧自身安危,將一根根毛竹安全扛到了迎客鬆處,搶在最大一場暴風雪來臨(lin) 前,用100多根毛竹為(wei) 迎客鬆搭建了一座5層樓高的支撐平台。
“沒有團隊的付出,就沒有今天。”胡曉春感慨道。
“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更多是學習(xi) ,我還是想圍繞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出有關(guan) 黃山生態保護方麵的建言。”胡曉春建議,在黃山建立山嶽型景區“以水滅火”示範點,重點以黃山現有高山防火水網、林火自動監測預警係統為(wei) 基礎,建設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集訓中心、實訓基地、隊伍營房和直升機滅火基站等項目,探索總結山嶽型景區以水滅火經驗和模式。此外,胡曉鬆深知鬆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形勢嚴(yan) 峻,他建議,應當開展鬆材線蟲病防控技術的攻關(guan) 。
胡曉春還告訴我們(men) ,在今後履職過程中,他將持續關(guan) 注生態文明建設,為(wei) 守護綠水青山、淨土藍天作出更多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