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揭秘大國重器崛起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萬(wan) 步炎從(cong) 事科研工作30多年,他用自身經曆證明了兩(liang) 件事:一是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要靠我們(men) 自己,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二是中國人有能力、有誌氣,如果有人想卡我們(men) 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探月落火、挺進海底、望見宇宙、鍛造核“芯”……3月7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來自科技領域的基層代表講述個(ge) 人目標與(yu) 國家願景的雙向奔赴,揭秘“卡脖子”背後,大國工程與(yu) 國之重器的崛起之路。
“月球和火星探測,我們(men) 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進者學習(xi) ,但絕不是亦步亦趨地效仿別人,更需要把握時代科技發展規律,敢於(yu) 創新、敢為(wei) 人先。”二十載托舉(ju) 航天夢,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深刻體(ti) 會(hui) 到,科技創新、跨越發展對使命目標實現的重要作用。
2021年“天問落火”,“國外是從(cong) 掠飛、環繞、著陸再到巡視逐步實現的,我們(men) 一步跨越發展。”孫澤洲說,為(wei) 了這一大步,“天問一號”團隊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guan) 。
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團隊利用有限的數據構建自己的模型,利用地球再入的經驗選擇適合火星的方法,在地麵創造條件進行試驗積累數據,通過反複試驗、反複修正,最終解決(jue) 了火星著陸的問題。
為(wei) 了降低任務的風險,提高對火星進入不確定性的適應能力,團隊另辟蹊徑摸索“天問一號”的進入方案。“我們(men) 采用的攻角調整方案,質量代價(jia) 僅(jin) 為(wei) 國外方案的十分之一。”孫澤洲介紹。
如今,中國在月球和火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前列。“代表通道”上,和孫澤洲一起為(wei) “仰望星空”奮鬥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眼”總工程師薑鵬。
“中國天眼”被薑鵬稱之為(wei) “傳(chuan) 奇工程”。巨大的工程體(ti) 量、超高的精度要求和特殊的工作方式,給工業(ye) 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2010年,薑鵬和團隊經曆了一場近乎災難性的技術風險,即“索疲勞問題”。為(wei) 了研製出適合“中國天眼”的索網,團隊幾乎針對所有關(guan) 鍵性製索工藝進行改進,前前後後失敗近百次,在全國各地晝夜不停地進行各種試驗和測試,曆時兩(liang) 年,終於(yu) 研製出適用於(yu) “中國天眼”的成品索結構,為(wei) 射電望遠鏡按時落成起到了決(jue) 定性作用。除此之外,一架傳(chuan) 統的射電望遠鏡調試周期在國際上都很少低於(yu) 4年,而薑鵬和團隊僅(jin) 用時兩(liang) 年左右就完成這項極其複雜的調試任務。
截至目前,“中國天眼”發現的脈衝(chong) 星數量已經超過740顆,是同一時期國際上所有其他射電望遠鏡發現脈衝(chong) 星總數的3倍以上。
即便早已把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落地為(wei) “國之重器”,但是薑鵬認為(wei) :“我們(men) 還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必須努力推進先導陣列的規劃和建設,紮紮實實地解決(jue) 一些關(guan) 鍵技術問題,不斷提升望遠鏡性能。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背景下,保持它來之不易的領先優(you) 勢。”
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孫澤洲和薑鵬期待著繼續向浩瀚宇宙進發。萬(wan) 步炎則向著更深更廣的海底世界挺進。
萬(wan) 步炎是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多年來,他和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所有關(guan) 鍵技術都從(cong) 零開始,相繼研發出我國首台海底淺地層岩芯取樣鑽機、海底中深孔鑽機、“海牛I號”海底多用途鑽機係統、“海牛II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係統等。鑽探深度也從(cong) 1米到20米、60米,一直到現在領先世界的231米。如今,他和團隊已經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國的南海、東(dong) 海等海域鑽出了2000多個(ge) “中國孔”。
“我們(men) 已經將深海資源與(yu) 地質鑽探的核心關(guan) 鍵技術牢牢掌握在了中國人自己手裏。”萬(wan) 步炎堅信,“別人能做到的,我們(men) 也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men) 中國人也有可能先他們(men) 一步做出來。”
“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dong) 明向大家介紹,半導體(ti) 溫控器件已實現科研成果轉化,首次實現了國產(chan) 溫控器件500公裏太空在軌驗證。“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包括宇航級到工業(ye) 級這樣一係列的微型半導體(ti) 器件的真正國產(chan) 化,打破了以往國外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孫東(dong) 明說。
作為(wei) 一名來自科技戰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孫東(dong) 明表示,未來要自覺肩負起國家賦予的科技創新使命,發揚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精神,要心係“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wei) 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尚君 王豪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