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當好新時代教育改革排頭兵——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委員
【兩(liang) 會(hui) 專(zhuan) 訪】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譚鐵牛委員對此深有感觸,他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不論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都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沒有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就不會(hui) 有現代化強國。
教育是人才湧現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先導。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背景下,高校應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當好教育改革的排頭兵。“2022年11月起,我校開展了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第一個(ge) 南大’大討論。”譚鐵牛委員介紹,在此基礎上,學校啟動實施了《南京大學“奮進行動”實施方案》。“奮進行動”包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人才隊伍建設、優(you) 化學科布局、加強有組織科研等16個(ge) 專(zhuan) 項行動,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以“南大式奮進”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人才是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在日益嚴(yan) 峻的國際競爭(zheng) 形勢下爭(zheng) 取主動權的重要戰略資源。高校要圍繞新時代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定位,通過聚焦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聚焦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資源、聚焦營造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生態等“三個(ge) 聚焦”,不斷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
“當前,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目標,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堅持黨(dang) 管人才,不斷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全方位支持人才、幫助人才,著力把黨(dang) 內(nei) 黨(dang) 外、國內(nei) 國外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聚集到黨(dang) 和人民的偉(wei) 大奮鬥中來。”譚鐵牛委員介紹,南京大學充分把握人才第一資源在強校興(xing) 國中的支撐作用,打造以“擎天計劃”“騰飛計劃”“跨越計劃”“毓秀計劃”為(wei) 主體(ti) 的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人才成長激勵體(ti) 係。通過著力實現高端引領、著力實現柔性引才、著力實現評價(jia) 改革等“三個(ge) 著力”鍛造一支高峰突出、結構合理、支持精準、促進有力的人才隊伍。
譚鐵牛委員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構成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南京大學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為(wei) 目標,以“學科生態內(nei) 涵式體(ti) 係化創新、文理工醫高質量融合式發展”為(wei) 建設思路,通過加快推進高峰學科建設、加快優(you) 化交叉學科布局、加快推動薄弱學科跨越式發展等“三個(ge) 加快”不斷優(you) 化學科布局。
譚鐵牛委員表示,麵對我國基礎研究底層能力不足、前沿技術相對落後、關(guan) 鍵核心領域被“卡脖子”、國際競爭(zheng) 空前激烈的複雜形勢,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國家競爭(zheng) 與(yu) 博弈的主要戰場。高校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全麵加強創新體(ti) 係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wei) 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南京大學著眼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通過進一步強化科技攻關(guan) 能力、進一步加強重大平台建設、進一步優(you) 化重大科技項目培育機製等“三個(ge) 進一步”,推動學校承擔國家重大任務和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貢獻更加凸顯。
“我們(men) 將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重要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幹,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力量。”譚鐵牛委員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