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實“敲醒”漂浮感
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作家趙冬苓講述了這樣一個(ge) 故事:在她編劇的作品播出後,她看到了一位UP主針對劇情的吐槽視頻。當時,趙冬苓正值創作靈感枯竭之際,不知道從(cong) 哪個(ge) 方向再去開闊主題,網友的批評讓她受到了極大啟發。“給我當頭一棒,一下子就把我敲醒了”。
她因此感歎道:要多去傾(qing) 聽群眾(zhong) 的聲音,“有價(jia) 值的批評千金難換”。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國產(chan) 影視作品的“漂浮感”,成為(wei) 不少觀眾(zhong) “劇怒症”發作的原因。一些劇中人物被指“假裝生活”,明明是手頭拮據的“北漂”“滬飄”,卻住在裝修精致的大平層;一些主創者熱衷於(yu) 設計自我沉醉的“霸總”戲碼,不顧及普通觀眾(zhong) 的心理感受;有的職場劇被吐槽是加了濾鏡的美好想象……
凡此種種,都讓觀眾(zhong) 越看越想棄劇,這也是很多幽默犀利的吐槽視頻引發廣泛共鳴的原因。用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的話說,就是“你跟老百姓脫節了”。
比脫節更可怕的,是脫節而不自知。在“流量為(wei) 王”等觀念的影響下,很多人認為(wei) 請到明星便大功告成,看到一種劇爆火,便急於(yu) 以流水線方式複製。遵循如此導向,創作者既無暇慢下來、好好打磨作品,也無心靜下來、真誠傾(qing) 聽觀眾(zhong) 意見。
隨著觀眾(zhong) 鑒賞水平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這種製作套路正在逐漸失靈。情節漏洞百出,就會(hui) 受到各種“紮心”吐槽;“服化道”與(yu) 曆史現實嚴(yan) 重不符,就會(hui) 被“考據黨(dang) ”們(men) 揪出重重漏洞;人物塑造呆板突兀,哪怕有再多明星加持,也會(hui) 被觀眾(zhong) 果斷棄劇。
觀眾(zhong) 觀劇旨趣的提升,倒逼文藝創作者更接地氣,通過務實的采風觸摸現實生活的紋理,感受普通人最真實的喜怒哀樂(le) 。不管是擠一擠早上七八點鍾的地鐵,還是體(ti) 驗在大城市合租的生活,傾(qing) 聽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心路曆程,都能讓作品豐(feng) 滿起來,引發共鳴,直抵人心。
借用趙冬苓的話說,每個(ge) 文藝創作者都需要這樣直麵批評、直麵現實的“敲醒”時刻。
任冠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