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代表委員熱議:加強基礎研究不急不行,太急更不行

發布時間:2023-03-10 16: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邱晨輝 張渺 見習(xi) 記者 楊潔

  兩(liang) 會(hui) 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從(cong) 中看到一個(ge) 明確的信號:這是我們(men) 黨(dang) 把握科技創新規律的一個(ge) 新認識,也凸顯出我國當前發展階段對基礎研究這個(ge) 源頭活水“總開關(guan) ”的更大需求。

  兩(liang) 會(hui) 期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我國近5年基礎研究經費增長1倍。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取得了一些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成果,但整體(ti) 上與(yu) 國際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下如何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chan) 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深化基礎研究體(ti) 製機製改革,發揮好製度、政策的價(jia) 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多位受訪者呼籲健全和落實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創新體(ti) 製機製,真正釋放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其中,自主權、組織方式、評價(jia) 機製等是關(guan) 注度最高的關(guan) 鍵詞。

  在選題、選人方麵賦予一線單位更多自主權

  如今看病能拍X光片,得益於(yu) 德國科學家倫(lun) 琴120多年發現的X射線;6G研發應用的部分編碼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問世。基礎研究的前瞻性至關(guan) 重要。科技部部長王誌剛在2月24日國新辦舉(ju) 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新聞發布會(hui) 上說:“基礎研究首先是能提出問題。”

  王貽芳認為(wei) ,什麽(me) 樣的項目重要和緊迫,如何實現國際領先,哪兒(er) 會(hui) 被“卡脖子”,如何培育重大成果等,科研單位自己最清楚。

  2019年,科技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中國科學院印發《關(guan) 於(yu)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guan) 自主權的若幹意見》,要求“賦予創新領軍(jun) 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國家科研項目負責人可根據國家有關(guan) 規定自主調整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自主組織科研團隊。

  習(xi)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賦予科技領軍(jun) 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

  今年,王貽芳帶來了一些關(guan) 於(yu) 改革基礎研究管理的具體(ti) 建議,希望未來能夠充分發揮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在選題、立項、布置和分配任務方麵的作用,給予自主權。

  他建議把部分經費的選題、立項決(jue) 定權交給科學家、科研單位或領域內(nei) 的科學家共同體(ti) 。選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央直屬科研單位,依照其過去獲得的競爭(zheng) 經費,按比例(如10%)給予穩定支持經費。提出試點項目的選取應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由試點單位的學術委員會(hui) 和外部的專(zhuan) 家顧問委員會(hui) 給出評估意見,最後由單位領導決(jue) 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本次帶來的提案中也談到了“自主權”。作為(wei) 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他著眼於(yu) 從(cong) 人才“源頭”加強基礎研究,建議對於(yu) 具有豐(feng) 富拔尖人才培養(yang) 成效的高校,給予“更多選拔培養(yang) 的自主權利”。讓高校科研院所在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工作中,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多主動性和積極性。

  評價(jia) 基礎研究“不能用發了多少文章來衡量”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評價(jia) 機製是人的指揮棒。因此評價(jia) 問題,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的績效評價(jia) 、聘期考核、人才稱號問題也備受關(guan) 注。

  作為(wei) 阿裏原初引力波探測實驗的首席科學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張新民正在領銜攻關(guan) 原初引力波探測這一難題。2017年,國外三位科學家因Ligo探測到黑洞並合產(chan) 生的引力波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原初引力波至今在國際上還沒被探測到,張新民所在團隊在青藏高原海拔5250米的地方建立了觀測站。

  “在世界屋脊聆聽宇宙初啼”,高原反應難以避免。一次,幾個(ge) 年輕人從(cong) 北京過去高反很嚴(yan) 重,一位女科研人員當天晚上就住了院。第二天,張新民以為(wei) 她會(hui) 打道回府,結果她留在觀測站裏繼續工作。

  這項可能會(hui) 橫跨數十年的基礎研究項目,需要不少這樣的年輕人。但張新民看到,有些年輕同事可能因短期內(nei) 很難有重要論文產(chan) 出,而失去獲評青年人才稱號等機會(hui) 。他說:“年輕人心裏不平衡了,就不穩了。”

  “基礎研究是做研究的基礎,所有研究要首先從(cong) 基礎做起,才能有高層建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童金南說,科學的樓房有兩(liang) 部分,一部分在地下,看不見;一部分在地麵,可以看得見,“現在很多評價(jia) 體(ti) 製還是以看得見的為(wei) 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正在帶領團隊打“看不見”的“地基”。其目前攻關(guan) 的高溫超導機理問題,是凝聚態物理的世紀性科學難題,他坦言:“沒有人知道哪天能實現。”

  “基礎研究最大的一個(ge) 特點就是不確定性。研究時間的不確定性,問題正確與(yu) 否的不確定性,在什麽(me) 時間用什麽(me) 手段、什麽(me) 人、什麽(me) 機製去實現這些都有不確定性,這個(ge) 不確定性要求我們(men) 一直在工作,有時候需要花費畢生的精力。”薛其坤認為(wei) :“對基礎研究的評價(jia) 不能用發了多少文章來衡量。”

  “迫切需要解決(jue) 青年科研人員中長期學術積累的體(ti) 製機製問題。”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ya) 湘在持續呼籲的問題,他特別強調“要製定符合基礎研究學科特點的評價(jia) 考核製度”。

  具體(ti) 而言,袁亞(ya) 湘認為(wei) 需要使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不必整日忙於(yu) 立項、評估、總結、匯報,忙於(yu) 說服領導和評委;使他們(men) 不必夜以繼日地追評獎、爭(zheng) “帽子”,謀名譽,以此提升社會(hui) 地位、改善生活條件。

  2020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和自然科學基金委等五部門聯合製定《加強“從(cong) 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提出建立有利於(yu) 原始創新的評價(jia) 製度。對人和創新團隊的評價(jia) 推行代表作評價(jia) 製度,避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傾(qing) 向。基礎研究項目重點評價(jia) 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的原創性和科學價(jia) 值,注重評價(jia) 代表性成果水平。

  習(xi)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jia) 和長周期支持機製”“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jia) 體(ti) 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鍾章隊建議,減少短期績效考核的權重,以學科方向、研究方向、團隊協作為(wei) 基礎的聘期考核為(wei) 主,讓研究者沒有後顧之憂地選擇自己更感興(xing) 趣、更擅長的研究方向,長期堅持攻關(guan) 。

  王焰新表示,在評價(jia) 機製上,應對不同類型基礎研究開展“差異化”評價(jia) 標準和評估。對於(yu) 基礎研究青年人才的評價(jia) 應“盡量以新知識發現和方法學創新為(wei) 導向,而非項目快速結題出成果為(wei) 導向”,讓青年人才靜下來,潛心學術研究。

  支持基礎研究需“靈活”且“長期”

  習(xi)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還指出,要優(you) 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ti) 係,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jue) 策機製,實施差異化分類管理和國際國內(nei) 同行評議。從(cong) 采訪中看,從(cong) 事不同學科、種類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對於(yu) 組織形式的訴求差別較大,“靈活”組織成為(wei) 不少科研人員追求的總體(ti) 原則。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yu) 係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歆認為(wei) ,對於(yu) 身邊的青年科研人員來說,比起越來越名目繁雜的各類獎勵和項目,一個(ge) 穩定、寬鬆的科研環境尤為(wei) 重要。他呼籲減少以“頂層設計”為(wei) 名、過多幹涉數學領域青年科研人員的獨立探索,要保護年輕人在學術生涯早期所具有的強大創造力。

  而在張新民看來,高能物理大科學裝置上馬,“那麽(me) 多錢,那麽(me) 多人,沒有一個(ge) 很好的規劃能行嗎”?

  對此,王焰新和許多科學家的共識是,基礎研究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且不同的基礎研究活動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在組織機製建設上需要更加開放、靈活、多樣化。

  同時,不少科研人員在談到加強基礎研究時,非常重視“長期”二字。

  童金南對“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感觸很深。他認為(wei) 大科學研究好比設計大地質工程,需要進行切實細致的前期調研和評估。但目前,“一般不允許我們(men) 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調研和仔細考慮,大部分投入者都要求馬上見到實效,這不符合基礎研究的規律”。

  具有基礎性、奠基性的理論問題往往需要十年如一日甚至長達幾十年的專(zhuan) 注投入。今年九三學社中央擬提交一份與(yu) 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有關(guan) 的提案,建議對基礎研究類人才給予長期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

  田剛在提案中還表示,希望給予基礎研究的支持,不要因管理人員的變動或管理單位的變遷而改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科技委顧問許波建議,企業(ye) 應當麵向長遠發展,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探索設立專(zhuan) 項基金,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增強創新創造機能。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yu) 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xia) ,曾選取全球1800-2006年間做出基礎研究顛覆性產(chan) 出的40位科學家進行分析,其中包括愛因斯坦、麥克斯韋、海森堡等人,他發現,這40位科學家做出顛覆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wei) 36.45歲。這一結論揭示:基礎研究顛覆性成果大多是年輕人做出來的。他說:“從(cong) 大尺度時間範圍來看,我們(men) 的多個(ge) 研究表明,科學家學術創造力峰值年齡大約在38歲左右。”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李政道學者李數是一位正奔跑在科學探索之路上的青年學者。他致力於(yu) 高能量前沿實驗粒子物理研究,有躍躍欲試的科研想法,希望基礎研究工作能夠獲得足夠且穩定的資助,以心無旁騖地探索自然極限、拓展人類認知疆域。

  “讓錢為(wei) 科技人員服務,而不是讓科技人才為(wei) 錢服務。”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說:“在廣州,隻要博士來我們(men) 就給項目、給錢。”

  他自2021年開始推動基礎研究“普惠式”項目“啟航”計劃——先拿5萬(wan) 元作年輕科研人員的“第一桶金”供其自由探索,隨後對其中的拔尖人才進行階梯式“續航”。王桂林把這種少量普惠支持叫“拋磚引玉”,“沒想到年輕人對這塊 ‘磚’印象很好”。他說,兩(liang) 年來,這項計劃支持了2600餘(yu) 名35歲及以下的青年博士開展基礎研究,廣州基礎研究人才“蓄水池”初步建成。

  看到日本的諾獎成果湧現最起碼積澱了50年,王桂林覺得:“加強基礎研究不急不行,因為(wei) 一萬(wan) 年太久。但從(cong) 青年人才的發展規律看,太急,更不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