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基層工作者共話新征程新出發——逐夢奔跑 在中國式現代化康莊大道上
編者按:
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是黨(dang) 的二十大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隨著各項議程完成,黨(dang) 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確立的行動指南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wei) 國家意誌。立足新的時代方位,全國兩(liang) 會(hui) 勾畫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施工圖。如何以黨(dang) 的二十大確定的路線圖為(wei) 指引,以全國兩(liang) 會(hui) 描繪的施工圖為(wei) 方向,共赴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各界幹部群眾(zhong) 心中自有答案。讓我們(men) 帶您走近四位基層工作者,在他們(men) 迎難而上、篤行實幹的故事裏,共同感受激流勇進、頑強拚搏的奮鬥心聲……
【一線講述】
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為(wei) 致富“領頭羊”
講述人:四川遂寧市船山區龍鳳鎮棕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陳建
“穩定糧食生產(chan) 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這些年,多虧(kui) 了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家鄉(xiang) 一天一個(ge) 樣,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說,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er) 。
2014年,父親(qin) 病逝,我回鄉(xiang) 料理後事。看到大片田地撂了荒,深感可惜。經過深思熟慮,我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
在親(qin) 戚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幫助下,我成立了“棕陳種植家庭農(nong) 場”,流轉了20畝(mu) 土地種西瓜。一開始,由於(yu) 沒有經驗、缺少技術,地裏顆粒無收。家底兒(er) 賠光了,還被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這讓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下決(jue) 心,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2015年,我動員在外務工的弟弟回鄉(xiang) 和我一起幹。在鎮政府幫助下,我們(men) 將種植規模擴大到80畝(mu) ,夏種西瓜,冬種蔬菜。為(wei) 學習(xi) 種植技術,我們(men) 幾乎每天都會(hui) 騎上電瓶車,到7公裏外的鄰村學習(xi) 施肥、除草、疏花疏果,鎮政府也把農(nong) 技員請到田間,對我們(men) 進行技術指導。
很快,我學會(hui) 了科學種植、科學施肥,還給大棚安裝了電子滅蟲燈等設備。當年,瓜蔬產(chan) 量遠遠超出預期。豐(feng) 收後,我還清債(zhai) 務,主動申請退出了貧困戶名單。
2017年,我又流轉土地種植醜(chou) 柑、沃柑等水果,種植麵積達到124.6畝(mu) 。這一年,我被大家選舉(ju) 為(wei) 村主任,成為(wei) 全村的致富帶頭人。我帶著全村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特色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先後引進了兩(liang) 家農(nong) 業(ye) 合作社。如今,村裏已有3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共流轉土地870畝(mu) ,帶動1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ye) ,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村裏發展越來越好,一些在外漂泊多年的老鄉(xiang) 也動了回鄉(xiang) 的心思,有的多次給我打電話,表達回鄉(xiang) 發展農(nong) 業(ye) 的急切心情。有了大家的踴躍投身,村裏的發展就有了後勁。
都說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牛鼻子,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大力發展“土特產(chan) ”,延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增收致富渠道越來越多。今年,我們(men) 還準備推行鄉(xiang) 風文明積分,培植新風美德。我們(men) 相信,隻要肯奮鬥,棕樹村這片土地上一定會(hui) 結出更豐(feng) 碩的果實。
十年“馴”一草 染綠大西北
講述人:寧夏大學農(nong) 學院動物科學係主任 伏兵哲
聽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的重大步伐讓我感到振奮。特別是當聽到,五年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分別淨減少10.6萬(wan) 、3.8萬(wan) 、3.3萬(wan) 平方公裏”時,我抑製不住內(nei) 心激動,在朋友圈分享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寧夏的生態非常脆弱,肆虐的風沙曾將很多村莊逼得四分五裂。還記得2010年暑假,我跟著農(nong) 學院老師們(men) 到寧夏科考。在吳忠市鹽池縣的荒漠草原上,我們(men) 意外發現一片沙蘆草,比普通草株高出10多厘米。時任寧夏大學副校長謝應忠非常激動,建議我試著“馴化”這種草,說不定可以在草原生態修複方麵派上用場。打那以後,我便和沙蘆草“較上了勁兒(er) ”。
研究了沙蘆草相關(guan) 資料後,2011年暑假,我和同事李小偉(wei) 、蘭(lan) 劍跑遍了寧夏的草原,采集實驗所需的種質資源。實驗過程漫長而枯燥。要先對收集到的種質資源進行評價(jia) ,選出表現優(you) 良的種子種在穴盤裏,等它們(men) 長成小苗後再移種到地裏。每年三四月開始播種,等到六月,從(cong) 中篩選出高、密且穗粒飽滿的植株,八月把篩選出的植株種子收集起來,留著下次使用。年複一年,等沙蘆草的各項性狀都比較穩定了,“馴化”才算完成。育種期間,必須時刻留意長勢,隔幾天就得去田裏觀察、測量。
沙蘆草,種了一茬又一茬;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終於(yu) ,2020年,我們(men) 成功培育出了集高產(chan) 、耐旱、生態修複等多種優(you) 良性狀於(yu) 一身的沙蘆草。新品種沙蘆草比野生植株長得更高更密,根係更發達,對已退化的草原、荒漠有更強的水土保持作用,非常適用於(yu) 生態修複和邊坡防護。如今,新品種沙蘆草僅(jin) 在寧夏鹽池縣就種植了兩(liang) 萬(wan) 多畝(mu) ,每畝(mu) 幹草產(chan) 量可達460公斤,一年收割兩(liang) 茬,既滿足了牧民的飼草需求,又有效保護了生態。即使在年降水量僅(jin) 200毫米的荒漠草原,也能長出成片的綠色。2021年,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審定通過後,“馴化”後的沙蘆草成為(wei) 可以用於(yu) 生態修複、草業(ye) 生產(chan) 或綠化觀賞的18個(ge) 草品種之一。
如今,經過持續多年的封育修複,寧夏草原上植株的數量和種類漸漸多了起來。草原綠了,鳥兒(er) 多了,沙塵暴越來越少了,百姓享受到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的日子越來越多了。
我會(hui) 培育更多優(you) 良的草業(ye) 新品種,讓小種子“染綠”祖國大西北。
“加油爭(zheng) 氣” 端牢能源飯碗
講述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非常規油氣研究部署項目經理部經理 張金友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幾天,我耳畔一直回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的這句話。
貢獻能源是大慶油田發展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對於(yu) 走過風雲(yun) 甲子的大慶油田來說,尋找接替資源迫在眉睫。
2018年,油田決(jue) 定加快非常規油氣勘探。以往我們(men) 都是在砂岩裏找油,大慶油田非常規油氣資源類型獨特,儲(chu) 層和其他油田都不一樣,沒人能說清這種類型的石油在哪兒(er) 、有多少、能否高產(chan) 。還沒開工,一堆難題就劈頭蓋臉砸過來了。
經過一段時間思考,我認為(wei) 應該先從(cong) 岩心以及現場資料入手,尋找前人沒有發現的蛛絲(si) 馬跡。我大膽改變以往在局部斷裂區和砂岩發育區部署的常規思路,向深湖區、生油量更大的凹陷最深部位部署了該領域的第一口係統取心井。
為(wei) 掌握第一手資料,我們(men) 又用幾個(ge) 月時間開展473米岩心厘米級精細觀察,用肉眼和放大鏡仔細觀察,幾個(ge) 月下來,大家滿眼血絲(si) ,有的近視度數長了幾十度。為(wei) 了精準評價(jia) 儲(chu) 層,我們(men) 就像大廚一樣,把岩心剖開,應用各種先進儀(yi) 器研究,最終證實了這種儲(chu) 層有數以億(yi) 計的納米級小孔縫,儲(chu) 集能力很好,改變了傳(chuan) 統認識。
之後,我們(men) 聚焦評價(jia) “有多少油”的問題,通過改造設備、研發儀(yi) 器、創新方案、將實驗室搬到井場等一係列打破常規的做法,終於(yu) 在隻有頭發絲(si) 1/500大小的孔隙中首次發現了大量存在的石油,測定了不同位置儲(chu) 層的含油量。通過這些,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分類評價(jia) 技術標準和第一口“鐵柱子”井,找到了最優(you) 富油層段,部署的第一口水平井試油獲得高產(chan) 工業(ye) 油氣流,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陸相非常規油氣新類型從(cong) 0到1的曆史性突破。
為(wei) 進一步擴大勘探成果,在近一年時間裏,我們(men) 不斷向院士專(zhuan) 家請教,每天在岩心室、實驗室和鑽井現場之間往返,念頭隻有一個(ge) :讓非常規油氣資源新類型成為(wei) 大慶油田接續發展的可靠來源。
正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那樣,“我們(men) 能不能如期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關(guan) 鍵看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新時代的石油人,我們(men) 會(hui) 時刻牢記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用科技自立自強端牢咱中國人的能源飯碗。
直麵難題 讓果農(nong) 用上新技術
講述人: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作物遺傳(chuan) 與(yu) 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吳俊
“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中的這一句,讓我印象深刻,農(nong) 業(ye) 現代化正是我傾(qing) 注畢生心血的事業(ye) 。
我國是梨的起源地,也是世界第一產(chan) 梨大國。長期以來,梨的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學研究相對滯後,成為(wei) 新品種創製和產(chan) 業(ye) 提升的“卡脖子”難題。
20年前,我來到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梨課題組工作,從(cong) 事果樹資源評價(jia) 與(yu) 利用、基因組與(yu) 分子育種方麵的研究,並作為(wei) 國際梨基因組和變異組研究計劃的第一執行人,繪製了全球首個(ge) 梨基因組和遺傳(chuan) 變異圖譜。
緊接著,我們(men) 啟動了梨的重測序計劃。按照設想,完成這項工作大概需要一年時間,可執行起來,卻遠比預料的漫長,一奮戰就是近8年。
作為(wei) 多年生且高度雜合的果樹,梨的遺傳(chuan) 特點缺乏可參考的模型。有專(zhuan) 家提出,我們(men) 研究樣本中東(dong) 西方梨的樣品量相差懸殊,會(hui) 對研究結論的可靠性產(chan) 生較大影響。有人提議先投稿試試再說,可我卻不這樣認為(wei) 。做基礎研究就是要紮實可靠,如果自己都覺得有疑慮,怎麽(me) 讓別人信服?
為(wei) 彌補這一缺陷,我找到美國訪學時的合作導師,請他從(cong) 美國種質資源圃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西洋梨野生資源樣品,增補到我們(men) 的研究中。終於(yu) ,我們(men) 成功揭秘了東(dong) 、西方梨兩(liang) 大種群的獨立馴化事件,並第一次從(cong) 遺傳(chuan) 水平上解答了兩(liang) 個(ge) 種群在果實品質等生物學特性方麵具有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
我們(men) 還很重視梨的品種資源收集和評價(jia) ,通過對800多份梨品種資源的分子評價(jia) ,構建了我國首個(ge) 梨品種指紋圖譜數據庫。同時,結合重要農(nong) 藝性狀的表型評價(jia) ,發現了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新基因,為(wei) 梨的品種改良和創新提供了優(you) 異資源和親(qin) 本材料。
從(cong) 田間地頭發現問題、了解產(chan) 業(ye) 需求,回實驗室破解卡點堵點,隻有直麵產(chan) 業(ye) 一線的棘手問題,才能更好滿足國家戰略和社會(hui) 所需。
近年來,我還帶領江蘇省梨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團隊,深入基層開展產(chan) 業(ye) 技術需求調研,指導全省範圍示範基地和示範點建設,推廣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技術服務,累計培訓果農(nong) 和技術人員1萬(wan) 多人次。
“咱們(men) 的梨好吃好種,不愁賣。”每次看到栽培新品種、用上新技術的果農(nong) 笑逐顏開,我的心裏都特別舒坦。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王建宏、張文攀、張士英、蘇雁、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孔婷婷、王錫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