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六大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整體向好

發布時間:2023-04-04 14:18: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六大國有商業(ye) 銀行2022年“成績單”已悉數出齊。數據顯示,2022年,工商銀行、農(nong) 業(ye) 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chu) 銀行合計實現營業(ye) 收入3.6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0.29%;實現歸母淨利潤1.3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5.97%。與(yu) 此同時,六大行全麵築牢風險堤壩,其中5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2021年末有所下降。

  對此,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企業(ye) 和個(ge) 人貸款擴張速度明顯放緩,在持續讓利實體(ti) 經濟、LPR利率下調等背景下,商業(ye) 銀行息差持續下行。隨著國內(nei) 經濟活動穩步恢複,實體(ti) 融資需求回暖,金融市場情緒轉暖,銀行營收和淨息差有望進一步改善。

  業(ye) 績穩健 負債(zhai) 增加

  總體(ti) 來看,六大行經營業(ye) 績穩健,報告期內(nei) ,歸屬於(yu) 股東(dong) 的淨利潤均實現同比正增長。2022年,工商銀行、農(nong) 業(ye) 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chu) 銀行歸屬於(yu) 股東(dong) 的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49%、7.45%、5.02%、7.06%、5.22%、11.89%。

  不過,營收增速總體(ti) 放緩,有兩(liang) 家銀行出現“增利不增收”的情況。2022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業(ye) 收入分別同比下滑2.63%和0.22%。郵儲(chu) 銀行營業(ye) 收入增長相對較快,實現了5.08%的同比增速。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ye) 首席分析師王一豐(feng) 認為(wei) ,2022年受宏觀經濟承壓等多方麵因素影響,銀保監會(hui) 口徑商業(ye) 淨利潤同比增速較上年下降7.2個(ge) 百分點至5.4%。國有大行經營業(ye) 績相應也會(hui) 受到整體(ti) 宏觀環境及行業(ye) 性因素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總資產(chan) 規模共計16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約13%,增速較上年同期增加5個(ge) 百分點。其中新增貸款規模突破1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另外,總負債(zhai) 規模共計15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3%,增速水平較上年同期增加近6個(ge) 百分點。其中存款規模為(wei) 12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3%。

  “六大行有效承接居民存款,在保證收益性和穩健性的同時,充分發揮金融中介作用,引導社會(hui) 資金流向最需要的行業(ye) 和領域。”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杜陽認為(wei) ,負債(zhai) 增加的主要驅動力量既有宏觀經濟波動下預防性儲(chu) 蓄增加的原因,也有年末債(zhai) 券市場調整導致居民資產(chan) 配置流向存款類產(chan) 品的原因。

  息差下行 增速放緩

  商業(ye) 銀行營業(ye) 收入主要由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兩(liang) 部分構成,國有大行作為(wei) 支持和服務實體(ti) 經濟的金融“頭雁”,利息收入在營收中的占比多在70%以上。

  在王一豐(feng) 看來,“量增難抵價(jia) 降”拖累利息收入增速放緩。他表示,“量”的方麵,2022年國有大行積極發揮信貸“頭雁”作用,助力穩定實體(ti) 經濟基本盤,擴表維持較高強度;“價(jia) ”的方麵,受LPR下調拉低貸款收益率、加大讓利實體(ti) 經濟力度、居民存款定期化趨勢增強等因素影響,淨息差遭受較強擠壓。

  此外,六大行非息收入整體(ti) 增速較上年亦有所下降。王一豐(feng) 分析,一方麵是資本市場震蕩調整影響基金、理財等代理業(ye) 務收入,手續費及傭(yong) 金收入走弱;另一方麵,市場價(jia) 格變動等因素影響下,公允價(jia) 值損失對淨其他非息收入形成拖累。

  杜陽分析稱,營收增速邊際放緩,盈利增長回歸常態化。一方麵是在減費讓利實體(ti) 經濟的同時,遵循“以量補價(jia) ”發展邏輯驅動收入規模增加。另一方麵,非利息收入規模共計8603億(yi) 元,同比下降約9%,2022年資管新規全麵落地,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粗放式增長的時代正式謝幕,穩健運行成為(wei) 新常態。同時,在主要經濟體(ti) 加息等因素影響下,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對非利息收入增長帶來影響。

  資產(chan) 質量整體(ti) 向好

  在業(ye) 績穩健增長的同時,國有六大行2022年全麵築牢風險堤壩,有效防範化解風險,資產(chan) 質量整體(ti) 向好。從(cong) 六大行財報看,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不良貸款餘(yu) 額共計12759.96億(yi) 元,較2021年末增加1124.41億(yi) 元。從(cong) 不良貸款率看,“工農(nong) 中建交”均高於(yu) 1.3%,工行、建行最高為(wei) 1.38%,但相較2021年,五家銀行不良貸款率均下降;郵儲(chu) 銀行不良貸款率低於(yu) 1%僅(jin) 0.84%,但卻是唯一一家不良貸款率同比提高的銀行。

  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wei) ,銀行資產(chan) 質量與(yu) 實體(ti) 經濟密切相關(guan) ,近年來特殊環境下,宏觀經濟波動導致部分銀行不良貸款有所增加。但不良率下降與(yu) 資產(chan) 擴張相對快一些,這與(yu) 近年來銀行積極提升經營效率和銀行持續加大不良處置等方麵有關(guan) 。“可以看出,我國銀行業(ye) 麵臨(lin) 的經營環境仍較為(wei) 複雜,一方麵需要防範潛在不良風險滯後暴露,金融市場波動等風險;另一方麵,從(cong) 中長期看,需要不斷完善內(nei) 部治理,優(you) 化資產(chan) 負債(zhai) 結構,穩健經營,不斷提升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周茂華表示。

  而在王一豐(feng) 看來,商業(ye) 銀行資產(chan) 質量與(yu) 宏觀經濟高度相關(guan) ,同時也與(yu) 各家行自身經營策略、風控管理、企業(ye) 文化等密不可分。“未來在風險管理方麵,一是堅持審慎的風險偏好,加強對國家宏觀政策及重點行業(ye) 領域的前瞻研究,將整體(ti) 風險管理工作合理前置;二是不斷加強風險管控能力,注重內(nei) 外部數據的應用與(yu) 風控模型的持續優(you) 化與(yu) 迭代,建立覆蓋貸款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控體(ti) 係;三是對具有潛在風險壓力的重點領域,要進一步強化不良資產(chan) 的處置能力,做好應對預案。”王一豐(feng) 建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