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嫡孫談豐子愷散文獎:希望年輕人重新認識他
中新網嘉興(xing) 4月22日電 (胡豐(feng) 盛劉夢茹)談及豐(feng) 子愷,他的漫畫廣為(wei) 人知。其實,他的藝術造詣遠不止如此。就像鬱達夫曾說的那樣:“人家隻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他畫筆之上。”
4月20日,第四屆豐(feng) 子愷散文獎在浙江嘉興(xing) 南湖舉(ju) 行頒獎典禮。
當我們(men) 重新進入這位藝術大師的世界,應該如何從(cong) 他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如何傳(chuan) 承他的散文意境,推動文學的發展?
4月22日,中新社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豐(feng) 子愷嫡孫、豐(feng) 子愷散文獎的主要發起人——豐(feng) 羽。“無論是美術作品還是散文,豐(feng) 子愷的作品中始終透露著一種中正平和的韻味。中,是指中式的傳(chuan) 統;正,是正氣、正麵、正能量;平,即平靜、平淡;和,指和諧、和平。”豐(feng) 羽認為(wei) ,祖父的作品正因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的韻味,才能曆經時間風雨,為(wei) 當代讀者所喜愛。
豐(feng) 羽希望,社會(hui) 能夠了解一個(ge) 更完整的豐(feng) 子愷。
“我舉(ju) 辦豐(feng) 子愷散文獎的初衷就是希望社會(hui) 大眾(zhong) 知道,豐(feng) 子愷除了是一個(ge) 漫畫家,還是一個(ge) 散文家和翻譯家,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他。”他對記者說。
與(yu) 往屆不同,為(wei) 鼓勵更多青年的創作,第四屆豐(feng) 子愷散文獎首次增設了“青年作家獎”,並推出了一批實力出眾(zhong) 的青年作家作品。
“通過參與(yu) 豐(feng) 子愷散文獎能讓青年人收獲閱讀和寫(xie) 作的滿足感,進行更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實踐。”在豐(feng) 羽看來,現在年輕人的閱讀習(xi) 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手機和平板成了主流,散文短小的特點則恰好適應當代年輕人碎片化的閱讀時間和閱讀習(xi) 慣。
將豐(feng) 子愷的散文、漫畫進行有機結合,豐(feng) 羽表示,未來自己想做一些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多媒體(ti) 作品,立體(ti) 地反映豐(feng) 子愷的藝術成就。
“讓年輕人能夠認識他,進而喜歡他背後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浙江,豐(feng) 羽的這個(ge) 想法,贏得不少人的認同與(yu) 支持。
“豐(feng) 子愷的散文小中能見大弦外有餘(yu) 音,散發著無拘無束,自然淳樸的美學氣息,展現著它獨特的生命體(ti) 驗和人生哲學,為(wei) 中國現代散文創作提供了十分獨特的風韻,對塑造民族文化心理與(yu) 審美思想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共浙江省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範慶瑜認為(wei) ,舉(ju) 辦豐(feng) 子愷散文獎,是浙江文壇的一件盛事,她相信這一承載獨特文學元素、蘊含獨特文學精神的獎項,將吸引和聚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繼承豐(feng) 子愷的文學理想,不斷創作呈現膾炙人口風格獨特的優(you) 秀散文作品,“在傳(chuan) 承弘揚豐(feng) 子愷先生文學精神的同時,催生出新時代文學的扛鼎之作。”
浙江作為(wei) 文化大省,文人輩出,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是當代中國四大文學獎。其中,茅盾和魯迅都是浙江人。近年來,浙江更是掀起了一股以文人大家命名的文學獎熱潮,除了豐(feng) 子愷散文獎,還有朱自清文學獎、鬱達夫小說獎等都先後在浙江舉(ju) 辦。
一個(ge) 個(ge) 熠熠生輝的名字,共同串聯起浙江的文學地圖。
如何讓這股文學獎的風潮吹得更持久一些?人民美術出版社原社長、豐(feng) 子愷散文獎發起人之一汪家明指出,文學獎的舉(ju) 辦貴在堅持,“我覺得包括豐(feng) 子愷散文獎在內(nei) 的其他文學獎應該一屆屆地堅持辦下去,這不僅(jin) 僅(jin) 是對文學創作的推動,也對社會(hui) 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著名作家、第6屆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黃亞(ya) 洲認為(wei) ,不論是散文獎還是小說獎,各種文體(ti) 的文學獎項體(ti) 現了文藝戰線的繁榮。“浙江舉(ju) 辦多種文學獎說明對於(yu) 各個(ge) 文學門類創作的重視,也反映了包括浙江在內(nei) 的廣大作者踴躍的參與(yu) 。”黃亞(ya) 洲指出,文學獎要葆有生命力,不僅(jin) 要秉持各方麵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更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好中取好,優(you) 中擇優(you) 。
100年前,豐(feng) 子愷在白馬湖春暉中學教授音樂(le) 與(yu) 繪畫,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匡互生等一眾(zhong) 覺醒年代的有誌青年,泛舟湖上、吟詩作文,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白馬湖作家群。
100年後,豐(feng) 羽期待,豐(feng) 子愷的文學繼承者們(men) 可以接過散文之筆,繼續書(shu) 寫(xie) 生活百態,品讀人間至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