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陸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發布時間:2023-04-25 16: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又一次成功發射!

  4月16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yun) 三號07星發射升空。這是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第471次飛行任務。

  471,一個(ge) 了不起的數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飛天”中,中國航天成了“靠譜”的代名詞。此刻,我們(men) 想起了中國航天界流傳(chuan) 甚廣的一句“名言”:“上天的產(chan) 品,99分不及格,相當於(yu) 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

  “名言”來自一位老航天人——兩(liang) 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陸元九。兩(liang) 年前的“七一”前夕,這位出生於(yu) 1920年的老人,以101歲的高齡成為(wei) “七一勳章”最年長的獲得者。

   “不把技術問題吃透是要吃虧(kui) 的”

  1996年,經過多年研製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迎來首次發射。突然,火箭姿態發生異常。20餘(yu) 秒後,墜毀爆炸。

  76歲的陸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趕赴西昌。接下來的三個(ge) 多月,他沉浸在一種專(zhuan) 注、焦慮、亢奮疊加的狀態裏。甚至經常睡不著覺,要靠安眠藥才行。經過抽絲(si) 剝繭般地層層分析,最終在千絲(si) 萬(wan) 縷的線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絲(si) ”——雙向可控矽,這就是問題的關(guan) 鍵。

  翌年,長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飛,並把一顆國外衛星順利送入遠離地球數萬(wan) 千米的軌道。於(yu) 是,就有了上文陸元九的那句“名言”。

  此後的日子裏,陸元九經常向同事,特別是向年輕人提起這次發射失敗後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勸誡他人:“如果不把技術問題吃透,是要吃虧(kui) 的。”

   “一定要學新東(dong) 西”

  “技術問題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這或許正是陸元九走上“科學救國”道路的原因。

  20世紀40年代中期,陸元九抱著“學好科學救中國”的信念,遠渡重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求學。“既然來留學,一定要學新東(dong) 西”的他,選擇了儀(yi) 器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當時很少有人聽過的“慣性導航”技術。

  慣性導航相當於(yu) 飛行器的“眼睛”,確保它能飛得更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慣性技術在航空和導彈上開始應用,但作為(wei) 導航,尚處於(yu) 萌芽階段。在留學的前兩(liang) 年,陸元九一直是這門學科唯一的博士生。

  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的陸元九,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wei) 副研究員、研究工程師。而更讓他興(xing) 奮的是,大洋彼岸誕生了新中國。

  回國後的陸元九,深刻感受到這片土地上跳動的脈搏。此後,陸元九在慣性導航技術等領域不斷開拓,為(wei) 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火箭、導彈、衛星和載人飛船方麵的應用作出了突出貢獻,還為(wei) 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為(wei) 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規劃和論證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要求嚴(yan) 格,可以進步快一點”

  “隻要一聽說他要參加評審、論文答辯等,大家就格外緊張。”這是同事和學生對陸元九的評價(jia) ——他是個(ge) 性極其倔強的人,這種倔強,“本質特征就是要求嚴(yan) ”。不過,在陸元九看來,嚴(yan) ,是一種督促和希冀——“要求嚴(yan) 格,可以進步快一點”。

  2021年,有媒體(ti) 向陸元九拋出問題:我們(men) 應該有什麽(me) 樣的科學精神?這位百歲老人言辭懇切:“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實地幹活,不能說任何假話。”

  這個(ge) 回答,也是陸元九等許多航天人的寫(xie) 照。他們(men) 將夢想投射向星空,但雙腳將大地抓得更緊,“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員王亞(ya) 平致信陸元九時所說:“是你們(men) 的高標準、嚴(yan) 要求和無數個(ge) 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wei) 今天我們(men) 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