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生長” 文物“說話”
核心閱讀
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曆經4次考古發掘,在原址上建立博物館。遺址之上,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間,模擬還原宮殿的建造過程;走近遺跡,AR透明屏再現古代生活……博物館巧用數字化手段,讓遊客更直觀地讀懂遺址,感受文物所承載的文化之美。
浙江杭州城,吳山下,中河畔,一處紅牆引人駐足。
這是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的宮牆。德壽宮是南宋重要的皇家宮苑,自2001年起,德壽宮遺址曆經4次考古發掘,逐漸揭開神秘麵紗。
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以原貌、原尺度立體(ti) 標識展示,巧用數字化手段,在傳(chuan) 承保護的同時讓文物“說話”,讓宋韻走進尋常百姓家。2022年11月開館以來,博物館已接待參觀遊客超20萬(wan) 人次,各類社會(hui) 及旅行社團體(ti) 800多個(ge) 。“現在人氣很旺,每天1500個(ge) 預約名額,經常幾分鍾內(nei) 就一搶而空。”博物館負責人周佶說。
原址展示
沉浸體(ti) 驗古今交融
拾級而上,跨過懸有“德壽”匾額的宮門,眼前的重華宮正殿氣勢恢宏,巍然挺立,屋頂樣式為(wei) 仿宋歇山頂式,采用灰陶瓦構件,有脊獸(shou) 裝飾,極具南宋韻味。周佶介紹,“複刻版”的重華殿采用全榫卯結構,規格與(yu) 南宋人撰寫(xie) 的《思陵錄》中的記載完全一致。
從(cong) 正殿旁的通道一路向下,來到博物館一層中區“地下”的重華宮正殿遺址,這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玻璃棧道之下,香糕磚、磉墩、柱礎石等南宋遺存盡收眼底。
“遺址曆經了近千年風霜,僅(jin) 這樣看,或許很難想象這裏曾經的恢弘。”周佶說,在考古專(zhuan) 家眼中,這些遺跡都是珍寶。
說話間,3塊巨型幕布在遺址的北、東(dong) 、西三麵緩緩下降,與(yu) 遺址本體(ti) 構成的地幕共同組成圍合空間。背景樂(le) 與(yu) 講解聲清晰響起,光影打在磚石、磉墩等遺存上,投影形成的建築基礎不斷向上“生長”,在遺址本體(ti) 上方模擬還原了重華殿的建造過程。
這是名為(wei) 《德壽重華》的數字化展示。“效果好,又形象,不起眼的石墩子上搭起重華殿,我們(men) 這些‘門外漢’也能看懂遺址。”觀看完展示,杭州遊客王阿姨和身邊的朋友談論。
“對大家不容易看懂的遺址進行展示解讀,在遺址上打造沉浸式體(ti) 驗,這是德壽宮遺址數字化展示的最大亮點。”德壽宮遺址數字化複原展示團隊負責人介紹。
如果說中區遺址著重於(yu) 展示德壽宮的興(xing) 衰與(yu) 宋代建築的精巧,那麽(me) 西區遺址則在展現宮殿基址的同時,呈現南宋的園林之美和生活之雅。
3600餘(yu) 平方米的空間裏匯集了工字殿後殿、方池水渠、茶閣、方亭、官廳直舍建築等遺跡,共設置有8處數字化“打卡點”,遺跡旁設有AR透明屏,直接模擬展示了建築原貌,再現了古人的互動畫麵,遊客能直觀地了解遺址遺跡。
此外,利用數字投影技術,方池水渠遺址之上動態投射出水紋、荷葉、遊魚等影像,還原了南宋園林的清雅氛圍;長約30米的動態長卷上,以二十四節氣為(wei) 順序,以“小西湖”景致為(wei) 重點,結合史料記載,重現宋高宗禪位退居德壽宮後的遊園生活……在這裏,遊客能夠進行全景漫遊。
學科交叉
精準呈現數字化內(nei) 容
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副主任刁常宇一直深度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高保真數字化信息采集,參觀完德壽宮後,他頗為(wei) 驚喜。
“德壽宮在遺址空間通過數字化技術,讓觀眾(zhong) 能‘穿越’時空。”他說,數字生長凸顯了遺址的價(jia) 值。
博物館館員李元初坦言,德壽宮遺址曆經南宋、明清時期等,遺跡間的疊壓打破現象嚴(yan) 重,“比如,德壽宮遺址內(nei) 的遺存多為(wei) 建築基礎、道路、排水溝及水渠等,遺址整體(ti) 觀賞性較差,也難免存在觀眾(zhong) 理解困難等問題。”
數字化,有助於(yu) 解決(jue) 曆史信息的豐(feng) 富性和展示的弱觀賞性之間的矛盾,同時不需要在遺址本體(ti) 上施工,不會(hui) 對遺址保護造成影響。經過綜合考量,項目組最終決(jue) 定采用“遺址本體(ti) 展示、室內(nei) 陳列展示、數字化複原展示”融合的方式。
遵循“以遺址保護為(wei) 前提”和“與(yu) 遺址展示不爭(zheng) 、不搶”的理念,在局限性較大的空間裏做出好的數字展覽,不幹擾觀眾(zhong) 參觀遺址,也成為(wei) 德壽宮數字化展示的難點與(yu) 重點。
“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如何確保數字化展示內(nei) 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周佶說,因為(wei) 數字化展示是形象展示,是基於(yu) 遺址遺跡複原研究後的數字演繹,必須確保真實準確。
為(wei) 此,項目組在多家單位支持下,成立了由考古學、建築學、曆史學、博物館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複原研究團隊,提供精準可靠的考古數據和詳細的複原研究成果,數字化內(nei) 容展示也得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藝術化加工和呈現。
為(wei) 了不破壞遺址,在數字化展示謀劃前期,項目組確定了“突出遺址、輔助展示、真實性高、可看性強”的原則。“德壽宮數字化展項都是在遺址周邊,通過巧妙的視覺設定讓觀眾(zhong) 在遺址中獲得沉浸感。”周佶說。
技術助力
讓公眾(zhong) 感受文物之美
保護、展示德壽宮遺址,也是在潮濕環境中對土遺址大麵積露明保護的係統研究和探索,要為(wei) 未來遺址保護展示積累第一手資料和經驗。博物館在第一時間做了全麵的遺址監測,將日常人工巡查養(yang) 護與(yu) 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及時把握遺址情況。
德壽宮遺址的許多遺跡旁都設有專(zhuan) 業(ye) 儀(yi) 器設備。李元初介紹,遺址內(nei) 的這些監測裝置包括室內(nei) 環境監測、埋深土壤溫度與(yu) 含水率監測、地下水水位與(yu) 電導率監測等,同時在室外設有監測站。
“比如,傳(chuan) 統裂隙監測一般由人工觀察記錄,現在我們(men) 同時引入監測裝置,彌補肉眼觀察的不足。”李元初說,通過連接物聯網,待傳(chuan) 感器采集數據後上傳(chuan) 至雲(yun) 平台,在線就能實現對遺址情況的24小時不間斷監測,將人工與(yu) 技術手段相結合,共同保障土遺址的安全。
刁常宇介紹,“數字化+文物”,就是借助數字技術對文物遺跡和遺跡關(guan) 係進行全麵調查、記錄並呈現,為(wei) 其建立可永久保存和可持續再現的數字檔案。“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是實現文化資源長久保存並發揮其軟實力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刁常宇說。
如何才能讓文物“活起來”?
周佶認為(wei) ,難點主要在對文物的解讀方式上。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新視角、新技術構築出全新的展示方式,以深入的解讀、淺出的呈現,讓更多公眾(zhong) 感受文物所承載的文化之美。
在刁常宇看來,想讓更多文物“活起來”,就要在做好保護等基礎工作的前提下,進行體(ti) 製機製創新,各級文物管理部門做好協同工作,將文物作為(wei) 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利用新技術突破時空距離和保存環境的限製,連接百姓的日常生活。
“後續我們(men) 計劃進行更多基於(yu) 互聯網的數字化傳(chuan) 播,比如網上數字展廳等,建立人與(yu) 遺址間的連接,傳(chuan) 播宋韻文化。”周佶說。
製圖:張丹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